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7篇
  61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应用盆栽控盐方法,通过模拟毛乌素沙地实际盐碱状况,研究不同质量浓度(0,150,300,450,600mg/L)植物延缓剂(以多效唑为例)对盐碱处理(全盐量0.94g/kg,处理时间3个月)下羊柴(Hedysarum laeve)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碱胁迫会抑制羊柴根长的生长,降低根系与土壤结合面积及分支强度。其中,分叉数和交叉数所受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分别较对照降低了77.54%,87.70%。(2)多效唑处理会促进羊柴根的生长,600mg/L多效唑处理后羊柴根长、根尖数、分叉数、交叉数、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较单独施盐处理增加了87.66%,116.62%,136.11%,302.25%,57.50%,31.33%,说明多效唑可以缓解羊柴的盐害作用。(3)综合考虑6项根系形态指标,质量浓度为600mg/L的多效唑对提高羊柴耐盐性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2.
了解火灾与地形因子的关系是深入研究火灾空间分布格局、火灾风险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MOD14A1/MYD14A1热异常产品数据集提取内蒙古2000—2015年的火点信息,结合研究区DEM数据,提取相关地形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尺度背景下的地形因子与火灾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内蒙古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为0.52 km2;2)火灾分布在地形因子的作用下表现出一定的地形梯度性。火点个数随高程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火点个数随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增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3)火点分布最多的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区间分别为80~700 m、0°~7°、1~70 m,火灾多发生在高程低、地形平坦、起伏小的地区,这类区域一般人类活动频繁,为火灾的发生提供了机会;4)在火点分布最多的地形区间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火点个数分布排序为草地>耕地>林地>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沙柳沙障的质量损失率和抗折强度损失率2个指标的研究,分析了障边不同垂直位置、不同障边位置、不同坡位和不同障龄沙柳沙障的腐烂程度。结果表明:在垂直位置上沙柳沙障腐蚀的变化规律为地下部分的腐蚀程度比分界处和地上部分的高,从沙障底端到上端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同一障格内障边两端的腐蚀程度偏高;在不同坡位中迎风坡坡底和坡中的腐烂程度最为严重,背风坡坡中的腐烂程度最轻;2002和2006年铺设的沙柳沙障腐蚀明显,2007年铺设的只有地下部分腐蚀发霉情况。  相似文献   
34.
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数据,利用目视解译法提取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近40 a夏季河道演变特征值,对比分析两岸河道演变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①以乌海水利枢纽为起点,1973-2015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左岸堆积面积最大的河段分布在11.5 ~36.7 km处,右岸堆积面积最大的河段分布在61.5~73.1 km处;②1973-2015年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堆积与侵蚀总面积分别为82.73 km2和5.28 km2,其中1973-1989、1989-2000、2000-2005、2005-2008、2008-2010年和2010-2015年各时期的堆积速率分别为1.52 km2·a-1、2.36kim2·a-1、3.70km2 ·a-1、2.45 km2 ·a-1、1.22 km2·a-1和0.84 km2·a-1.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整体呈现淤积状态,河道萎缩并向右迁移;③随着石嘴山水文站年均径流量的增大,河岸堆积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侵蚀速率变化趋势则正好相反.该研究有利于了解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的河道演变特征,为沙漠地区植被恢复及当地环境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包头市区油松针叶"红化"及虫害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发现,包头市区油松普遍长势衰弱,针叶变红。为了分析油松针叶"红化"现象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对包头市区油松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取样检测。结果表明:包头市区油松病虫害非常严重,主要病害为针叶"红化",发病率高达90.03%,感病指数为62.06%;主要虫害为松大蚜危害,发病率高达90.03%,感病指数为44.61%;油松长势越衰弱,针叶"红化"现象的发病率、感病指数越高;同时松大蚜虫害的发病率、感病指数越低,这主要是油松针叶"红化"后,可食性成份减少导致松大蚜转移所致。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小针茅(Stipa klemenzii)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荒漠草原碳储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2种草地类型(小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狭叶锦鸡儿-小针茅+无芒隐子草)生长季(2011年5-9月)各月的地下生物量,分析了小针茅草原2种主要草地类型0~60cm土层地下生物量5-9月各月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小针茅草原2种主要草地类型总地下生物量及各层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N"型,地下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小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呈明显的垂直空间分布格局,之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递减趋势明显,呈"T"型分布;0~10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最高,所占比例最大;在30cm以下土层根系分布较少,地下生物量明显减少;0~30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80%以上,且二者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在0~60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小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呈递减趋势,且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可以用0~30cm土层地下生物量模拟总地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37.
寄生植物锁阳的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锁阳是分布于荒漠、半荒漠地区的多年生植物,是寄生于白刺属植物根部的肉质草本。它对恶劣的荒漠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耐干旱、抗风沙,是干旱区有希望的植物资源。其体内的挥发性成份与党参相似;锁阳体内Ca的含量较高,是鲜白刺果的14倍;氨基酸种类与白刺、沙棘相似,但含量很高,锁阳的氨基酸总含量是白刺干果肉的11.5倍;是沙棘干果肉的18;2倍,锁阳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沙产业中理想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8.
新型生物可降解PLA沙障与传统草方格沙障防风效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解新型材料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纤维(PLA)沙障防风效益,通过测定PLA沙障样地内不同高度风速,分别研究1 m×1 m、2 m×2 m、3 m×3 m规格PLA沙障防风效能、地表粗糙度与风速廓线特征,同时以相同坡位同种规格的传统半隐蔽式麦草沙障样地和流动沙丘为对照,对比研究了PLA沙障与传统麦草沙障的防风效益。结果表明,新型生物可降解PLA沙障防风效能显著大于麦草沙障,2种类型沙障最大差值可达10.3%,2种材料沙障不同规格防护效果为1 m×1 m规格较其他2种规格更好;2种材料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表现为PLA沙障麦草沙障流动沙丘,且均随规格增大呈逐渐下降趋势,在相同地形条件下,PLA沙障地表粗糙度均值为麦草沙障的1.4倍;2种材料沙障在迎风坡坡底、坡中、坡顶及背风坡4种地形下地表粗糙度差异不明显,其地表粗糙度均值为0.7 cm;1 m×1 m规格的PLA方格沙障和麦草沙障内的风速廓线曲线呈现“S”型曲线特征,而在2 m×2 m和3 m×3 m规格的2种材料沙障内,风速廓线与对照裸沙丘相似,其风速廓线均呈指数函数分布。随着沙障规格的增大,降低风速作用减弱,其风速廓线逐渐由“S”型趋向于指数函数曲线。   相似文献   
39.
采煤塌陷裂缝对降雨后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采煤塌陷裂缝对坡面储蓄降水的影响,本文对降雨后不同坡向上裂缝两侧的不同土层水分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主要补充坡面地表0~20 cm土层土壤水分,且在雨后0~20 cm土层土壤水分散失也较为严重;雨后阴坡土壤含水率最高,0~10cm、10~20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降雨结束8 d后,裂缝附近的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大,尤以坡面裂缝上部边缘处最为明显,裂缝处与远离裂缝的土壤水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阳坡土壤水分损失最高,阳坡裂缝周边土壤水分平均损失量高达3.31%。可见,裂缝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坡面储蓄降水的格局,加剧坡面局部土壤水分散失,这一点在植被恢复与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0.
为探究不同种植制度对风沙区喷灌圈耕地土壤风蚀效果的影响,以马铃薯-冬闲-玉米轮作(PT)、玉米-冬闲-玉米连作(SF)、马铃薯-燕麦-玉米轮作(WF)三种种植制度的喷灌圈耕地为研究对象,并以周边固定沙地(CK)为对照,春耕前采集表层0 ~ 5 cm土壤,用筛分法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分析土壤粒度参数及颗粒分形维数。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三种种植制度的耕地0 ~ 5 cm土层土壤细砂以下(< 0.1 mm)颗粒的含量下降12.83% ~ 42.45%,粗砂颗粒含量上升了284.12% ~ 502.86%,土壤颗粒表现出明显粗化现象,分选性变好,峰态向尖窄化发展,土壤退化严重,说明无论采用何种种植制度均会导致耕地土壤沙化。不同种植制度中,SF、WF相比PT均明显提高了耕地0 ~ 5 cm土层土壤细砂以下(< 0.1 mm)颗粒的含量,土壤颗粒出现细化趋势,分选性变好,峰态向尖窄化发展,分形维数值增大,表明玉米留茬和马铃薯收获后种植燕麦在风季可以减弱地表风蚀作用,降低耕地表层土壤细颗粒的流失。三种种植制度的偏差在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种植制度不足以使喷灌耕地的土壤粒度分配出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