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32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给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几种新型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效果显著的两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稻功能叶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转化酶活性及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酰胺转化酶活性在乳熟前期差异较大,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各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小,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水稻功能叶及籽粒中上述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以PGR4处理酶活性最强,PGR3处理次之,灌浆前期各处理的水稻功能叶蛋白水解酶活性之间的差异较小,而灌浆中、后期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增大,且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水稻功能叶蛋白水解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以PGR4处理酶活性最强,PGR3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62.
施肥水平对冬油菜产量与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施肥量对冬油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硼肥施用水平下大田冬油菜生长、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肥能促进冬油菜生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收获期油菜氮、磷、钾、硼养分的积累总量提高,同时,冬油菜的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的增加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63.
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和小白菜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找一种使作物高产优质的施肥模式,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方法,在洞庭湖地区研究了7种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和小白菜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20%的沼肥和30%的堆肥2种施肥模式均可显著改善春玉米和小白菜的农艺性状,分别使春玉米产量提高了69.3%和73.0%,粗蛋白含量提高了42.1%和36.5%,粗淀粉含量提高了12.9%和9.6%;同时分别使小白菜产量提高了98.3%和107.8%,Vc含量提高了48.4%和67.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26.3%和40.8%。因此,这2种施肥模式都可以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在豇豆生长过程中分别施用纯化肥、自然堆肥和啤酒糟型生物有机肥,研究了啤酒糟型生物有机肥对豇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啤酒糟型生物有机肥能显著提高豇豆产量,达23 928.57 kg/hm2;显著提高可食部分的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含量分别达到227.39 mg/kg、81.59 mg/kg;硝酸盐含量降低1.34~4.49%、亚硝酸盐含量降低2.5~5.1倍;对可食部分的粗纤维、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5.
节水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中量施肥法"(N,P2O5,K2O施用量分另4为190,90,100kg/hm2)、"氮高量施肥法"(N,P2O5,K2O为210,90,100 kg/hm2)、"氮低量施肥法"(N,P2O5,K2O为170,90,100kg/hm2)对饲料稻威优198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U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ase)活性、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中量施肥法处理水稻旗叶和粒籽中的SPS、SUS、ADPase活性较高;旗叶净光合作用速率较快;叶和籽粒中蔗糖含量较高,蔗糖转化成淀粉的能力较强.氪中量施肥法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德和籽粒产量,有效穗分别比氮高量栽培法和氪低量施肥法提高了7.70%和10.32%,籽粒产量分别比氮高量栽培法和氮低量施肥法提高了12.02%和8.47%.  相似文献   
66.
喻夜兰  荣湘民  刘强  谢桂先  曾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39-12741
[目的]研究在豇豆生长过程中施用啤酒糟型生物有机肥对豇豆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共设4个处理,以自然堆肥+化肥处理、纯化肥处理作为对照,比较啤酒糟型生物有机肥和双效活性精致有机肥2种肥料对豇豆功能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在开花结荚期,啤酒糟型生物有机肥处理豇豆功能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叶绿素含量最高。[结论]啤酒糟型生物有机肥能明显促进豇豆中后期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提高叶绿素含量,但对功能叶气孔导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7.
堆肥是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有效的方法之一。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对于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快速腐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堆肥微生物研究的传统方法:微生物培养方法、显微直接计数法和特定功能微生物研究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现代生物化学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了堆肥微生物研究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针对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研究方法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8.
不同品种油菜子粒产量及氮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大田试验,以16个冬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油菜子粒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响应度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品种间差异,并初步探讨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无论施氮水平如何,不同品种的子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响应度均有显著差异,而氮素吸收量只有在不施氮条件下品种间差异才达到显著水平。根据不施氮时的氮效率和氮素响应度将16个油菜品种分为4种不同类型:1)氮高效–高氮响应(NHE-NHR)型,包括Xy1、Xy16、Xy17、Xh19、Xh20和Xy21; 2)氮低效--低氮响应(NLE-NLR) 型,包括Xy6、Xy8和Xy9;3)氮高效–低氮响应(NHE- NLR)型,包括Xy7、Xy12、Xy14、Xy15和Xy24;4)氮低效–高氮响应(NLE-NHR) 型,包括Xy11和Xy13。无论供氮水平如何,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系数,说明氮素利用效率对油菜氮效率差异的贡献大于氮素吸收效率。但是,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系数不施氮时大于施氮条件,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则相反,说明在氮胁迫条件下,氮效率的差异中来源于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异减少,来源于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增加。  相似文献   
69.
控释尿素减少双季稻田氨挥发的主要机理和适宜用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施用控释尿素减少稻田氨挥发的主要机理,及有效减少氨挥发的施用量,为充分发挥控释尿素的环保效应提供参考。【方法】盆栽试验于2017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大棚内进行,供试土壤为潮砂泥田水稻土,供试早稻、晚稻品种为中早39和泰优390,供试控释氮肥为树脂包膜控释尿素。设置不施氮肥 (CK)、普通尿素 (U) 以及控释尿素等氮量 (CRU1)、减氮10%(CRU2)、减氮20%(CRU3) 和减氮 30% (CRU4) 6个处理。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监测双季稻田氨挥发特征,监测同期田面水铵态氮 (NH4+-N) 和硝态氮 (NO3–-N) 浓度、pH值及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结果】施用控释尿素 (CRU) 显著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损失,各施氮处理稻季氨挥发累积损失量表现为U > CRU1 > CRU2 > CRU4≈CRU3。与U处理相比,CRU处理明显降低了氨挥发速率峰值,且不同程度减少了稻田氨挥发累积损失量,减排程度可达50.3%~70.1%。CRU处理氨挥发损失率为5.6%~8.13%,且早、晚稻均以CRU3和CRU4处理较低。与U处理相比,早、晚稻CRU处理施基肥后田面水中的铵态氮浓度峰值分别降低74.5%~80.4%、53.4%~76.0%,施分蘖肥后分别降低69.5%~89.1%、67.3%~80.3%。U、CRU1、CRU2、CRU3和 CRU4 处理早稻田面水平均 pH 值分别为7.26、7.22、7.25、7.32和7.14,各处理差异不显著;晚稻田面水平均pH值分别为7.85、7.71、7.72、7.72和7.66,CRU处理均显著低于U处理。U处理氨挥发速率和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r = 0.8813),与硝态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r = –0.5319);CRU处理与U处理变化规律类似,CRU3和CRU4处理氨挥发速率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达到显著正相关 (r = 0.5388和0.4245),各处理氨挥发速率与田面水pH值和10 cm土层温度相关不明显。【结论】施用控释尿素可显著降低稻田水面中的铵态氮含量,减少由于施肥导致的pH值增加,因而显著降低了稻田的氨挥发损失量,减少了氨挥发损失率。早稻和晚稻均以控释尿素施用量减少20%~30%的氨挥发减排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0.
综述了遗传因素、栽培技术措施和环境条件对稻米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