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7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用生物型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 ,以未包衣种子作对照 ,把 3种不同含水量的油菜种子分别密封贮藏在高、中、低 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 ,分期取样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变化 ,结果表明 :含水量为 4 1 %的未包衣种子在所有贮藏温度条件下均能保持较高的发芽率 ,而含水量为 8 6%的在 2 5℃、3 5℃条件贮藏后种子发芽率均有所下降 ,含水量为 1 1 1 %的种子则劣变加快 ,在贮藏温度 3 5℃条件下经 3个月贮藏后发芽率降为 0 生物型种衣剂包衣油菜种子在所有贮藏条件下劣变速度均低于未包衣种子 相对于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提高 ,包衣种子的发芽率下降较慢 ,经 1年贮藏后所有的包衣种子均能保持75 %以上的发芽率 包衣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指数也均高于未包衣的对照种子  相似文献   
112.
葡萄采后病原菌种类及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疆主要葡萄产区,主栽葡萄品种进行采后病原菌调查表明:引起葡萄采后贮运与销售过程中腐烂的病原菌为真菌,包括(1)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2)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3)青霉(Penicillium spp)(4)灰霉(Botrytis cinerea)(5)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p)(6)芽枝霉(Clad osporum sp)(7)匐柄霉(Stemphylinm sp)(8)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 bidwellii)(9)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uem roseum )9个属的真菌。其中前7种为葡萄常见致腐病菌。根霉和黑曲霉多在葡萄常温运输和销售中致病,病程仅为1~2d;青霉、灰霉、交链孢霉、芽枝霉和匐柄霉多在葡萄冷藏运输和低温贮藏中致腐。本试验还对新疆葡萄主产区吐鲁番、哈密、喀什等地的无核白、术纳格、喀什哈尔等葡萄品种分别进行了病原菌种类和发病规律研究,为从根本上解决新疆葡萄贮运保鲜难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3.
以野艾蒿为发酵原料,在恒温30℃下进行批量式沼气发酵试验,探讨野艾蒿的产沼气潜力.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结果表明,野艾蒿发酵的总固体、挥发性固体产气潜力分别为349、376 mL/g,野艾蒿是一种很好的沼气发酵的原料.  相似文献   
114.
油菜叶片对多效唑的吸收及在体内和土壤中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油菜叶片对MET的吸收、运转及MET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叶面施用3H-MET后1小时,吸收量即达施用量的46.26%,3小时为52.58%,此后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吸收增加甚微,至48小时为54.29%.叶片吸收的3H-MET基本上滞留于处理部位,占吸收量的99%左右,向植株其它部位输出极少。3H-MET在油菜中的残留量为0.024-0.107ppm,根>叶>籽>粒>茎>荚壳。在土壤中的残留为0.010—0.015ppm,表土>深层土。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利用C2C12成肌细胞探讨肌源性干细胞成脂过程与调控成脂和成肌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C/EBP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和Myogenin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关系。【方法】分别用2%马血清和三联诱导剂诱导C2C12细胞成肌和成脂分化,在马血清促进的成肌分化第0、1、3和5天收集细胞进行姬姆萨染色观察肌管形成情况;在三联诱导的成脂分化第0、2、4、6和10天收集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成情况;提取成肌诱导第0、1、3、5天和成脂诱导第0、2、4、6天的RNA和DNA,分别采用qRT-PCR检测成肌和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的方法检测PPARγ、C/EBPα和Myogenin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变化,并分析基因表达与甲基化状态的相关关系。【结果】①C2C12细胞经马血清诱导形成了多核肌管,表达成肌相关基因,但不表达脂肪特异性基因;三联诱导使C2C12细胞自主分化的肌管中沉积了脂滴,同时表达成脂和成肌相关基因;②重亚硫酸盐测序结果表明,在未分化的成肌细胞中,PPARγ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是61%,在三联诱导第2、4和6天,其甲基化程度依次为49%、39%和42%,呈逐渐去甲基化趋势,与PPARγ基因转录负相关;在马血清诱导第3和5天,甲基化水平为56%和48%,与未分化的成肌细胞相比差异不显著,同时PPAR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没有显著变化;③Myogenin基因在马血清促进的成肌过程中甲基化水平不断降低(49%、42%、35%和34%),转录水平急剧增加;在三联诱导过程中,Myogenin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由0天的49%下降为第1天的37%、第3天的41%和第5天的38%,但下降幅度弱于马血清诱导的成肌过程,这一结果与降低的Myogenin转录上调相吻合;④C/EBPα基因在未分化的C2C12细胞中呈低甲基化状态,甲基化程度仅为1.6%,在成肌分化和脂肪沉积过程中均未发生显著变化,与基因表达无显著关联。【结论】成脂和成肌关键转录因子PPARγ和Myogenin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变化参与了成肌细胞的分化和脂肪沉积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6.
以农科一号、农科二号莲雾为试材,观察莲雾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形态特征.农科一号、农科二号莲雾根系垂直根深均达80 cm;农科一号根系主要集中在20~60 cm的土层内;农科二号莲雾根系集中在0~40cm的土层内,直径在5 mm以下的根占总根数的绝大部分.以6年生农科二号莲雾为例,水平根幅为4.56m×2.88m,活性细根分布在距离根颈1.34~2.28 m之间.研究结果可为施肥等栽培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7.
为了获得种子总蛋白和赖氨酸含量都提高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构建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Cflr)的植物表达载体pAHC25-Cflr,用基因枪法将其导入扬麦158,通过PCR、RT-PCR和半定量PCR对转基因小麦植株T0及T1代进行了检测,同时对种子总蛋白含量与结合态系赖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转化植株T0和T1代基因组中,并在小麦不同转基因株系的T1代中获得了表达,但不同株系的表达丰度不同。在检测的12株转基因株系中,有11个株系籽粒蛋白质的含量与其受体品种有显著差异,其中有6个株系的增幅在10%以上,最高的增加了22.6%;有10个株系种子干重的结合态赖氨酸含量有明显提高,8个株系与受体品种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最高的Y1-2增幅达39.5%;从种子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来看,有9个株系较受体品种有显著提高,其中4个株系与受体品种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增幅最高的Y1-12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比受体品种提高了22.9%。  相似文献   
118.
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江苏省70站1971~2008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江苏省气候资源的空间模型;利用GIS系统,根据气候资源的空间模型,制作出江苏气候资源图,结合区划指标,将气候资源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江苏农业气候区划图,并为农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9.
以晚熟龙眼‘立冬本’、‘苗翘’正反交的54个杂种后代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正反交杂种后代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厚度、核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果实经济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后代单果重有趋小的倾向,果肉厚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超亲的倾向,果核重、可食率呈趋中的倾向,果形指数变异小,趋于近圆形。流汁程度和果肉质地在后代中表现受母本的影响大。其它性状受‘立冬本’品种特性影响较大,倾向于果梗软韧、果实排列较紧密、皮青褐色、汁液多。正反交后代均存在超亲子代,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20.
以大果、高糖、高可食率、果肉脆而不流汁为龙眼杂交育种的目标性状,对‘立冬本’和‘苗翘’龙眼正反杂交后代的果实进行分析,研究育种目标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及分布,结果表明:后代中平均单果重≥12 g、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可食率≥68%的株数比例分别为25.93%、37.04%、28.57%,有30.36%和44.64%单株的果实果肉不流汁和质地脆。综合5个目标性状,同时具备2个性状的后代有30株,具备3个性状的有14株,具备4个性状的有3株,而5个目标性状全部具备的株数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