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30篇
  3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化学杂交剂GENESlS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化学杂交剂GENESIS的副效应,研究了GENESIS对普通小麦的农艺性状、倒二叶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雌蕊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ENESIS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株高降低,抽穗期和开花期延迟1~2d,株高的降低主要是由穗下第一节间缩短造成的,3个剂量处理间株高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GENESIS对小麦倒二叶叶片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叶片能自我修复,但剂量越大、喷施时期越晚,叶片的损伤越大,其修复能力越差;GENESIS对雌蕊育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2.
以豫麦49、豫麦18为对照,对豫麦66及其优系和矮早系的花器构造、散粉特性和穗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豫麦66各系的花药大,穗子较长,开颖角度较大,开花持续期较长,而且穗粒数、穗花数、外露花药数、中部穗粒数都较多,是理想的杂交小麦父本材料。  相似文献   
43.
河南省近二十年审定花生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986—2004年在河南省推广的1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花生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进行了 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得到了明显的改良。2000年以后审定的品种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比 前期(1994年以前)和中期(1995—1999年)的品种平均增产540kg/hm2 ,增产幅度达6. 8%。近期品种单株果重、 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和单株有效果数比中期和早期极显著增加, 500g仁数极显著降低,产量性状中只有出仁率和 500g果数变化较小。近期品种脂肪含量比早期显著提高,比中期极显著提高;近期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比中期有所 下降,比早期品种都有极显著的提高,而且幅度较大。近期品种的株高比中期降低4. 9cm,侧枝长减少4. 33cm,总 分枝数比前期和中期减少了2个左右,但结果枝数变化不大。生育期明显缩短,由前期的135~140d缩短到近期的 120d左右。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改良潜力看,单株有效果数、单株饱果数和单株果重的改良幅度较大,出仁 率、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较小。  相似文献   
44.
TILLING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等位变异创制和突变体快速鉴定技术,其实质是将传统的化学诱变方法和突变的高效筛选有效结合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将传统的酶切技术与PCR技术相结合后采用红外双色荧光系统进行结果鉴定,从而筛选出相应的突变体。传统的TILLING技术主要用于筛选由人工诱导产生的突变体。Ecotilling技术由TILLING技术延伸而来,主要用于鉴定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突变体,其与传统的TILLING技术的区别主要为构建DNA池时略有差异。随着该项技术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用于基因组较大的植物之中。本文对近年来TILLING技术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发现,经EMS处理的小麦等麦类作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因此相信,TILLING技术将会作为一种常规手段在麦类作物尤其是普通小麦改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5.
对生物统计学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46.
利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追肥时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追肥时期对豫农202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则影响较大,除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外,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的肥力条件下,各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较...  相似文献   
47.
为了探讨小麦新品种豫农202植株上部三片叶对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别在小麦开花期和灌浆中期进行了不同的剪叶处理,分析了不同剪叶处理对剩余叶片的SPAD值、籽粒灌浆速率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开花期和灌浆中期剪叶后,植株上部三片叶的SPAD值在不同处理间具有明显差异,剪去部分叶片后剩余叶片的SPAD值均有所提高。从剪叶对籽粒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来看,开花期剪叶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灌浆中期剪叶。不同剪叶处理间籽粒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明显差异,开花期剪去倒一叶对灌浆速率具有较大的负向效应,其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降低了21.22%;剪去倒三叶对灌浆速率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其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12.20%。灌浆中期剪叶后,所有剪叶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对照,且剪去的叶片越多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的幅度越大,同时剪去倒一叶和倒二后下降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48.
摘 要:对近等基因系进行遗传背景检测,有利于选育高质量的近等基因系材料。试验以17个小麦K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1-N17)和轮回亲本不育系豫麦3号为材料,通过调查这些材料的株高、成穗数、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脖长、倒一节长、倒二节长、穗长、小穗数等10个农艺性状,对恢复基因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差异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回交5代后,回交后代与轮回亲本在形态性状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N14、 N1 、N7 、N16 和N15与不育系豫麦3号的性状差异较小,在欧氏距离为5.2处把它们聚在同一类,但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看,N7和N15自身的变异较大,所以N14、 N1和N16 与不育系豫麦3号具有较好的近等性。  相似文献   
49.
豫农201是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采用复交方式,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2006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豫审麦2006006,系谱号为92349—1—3—2—6—14—10—8。  相似文献   
50.
池养大鲵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5~1998年在卢氏县大鲵繁育场对池养大鲵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Ⅰ~Ⅵ龄大鲵体长的增长较为均衡,年平均增长12524cm,Ⅶ龄后变慢。体重的增长明显快于野外种群,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Y=3583561+182572e-1.5272x(r=0992),V龄前后是大鲵生长的关键时期。体长和体重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曲线方程^Y=000684X3.0257(r=09997)。池养大鲵休眠期变短,性成熟年龄与野外种群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