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6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237篇
林业   614篇
农学   373篇
基础科学   421篇
  260篇
综合类   2849篇
农作物   336篇
水产渔业   265篇
畜牧兽医   1598篇
园艺   438篇
植物保护   23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本文利用大汶河流域内26个雨量站点1956-2016年逐年降水量,戴村坝水文站天然径流量、实测径流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大汶河中上游流域降水、径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流域降雨空间分布不均衡,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流域内降水量、天然径流量、实测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下降趋势不显著,而实测径流量的减少量远大于天然径流量的减少量;流域降水量、天然径流量的突变点为1964年和2002年,而实测径流突变点为1965、2002年,而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实测径流量的波动性较大;流域降水量和天然径流量的周期性变化一致,其中11a为主周期,而实测径流量的第一主周期为11a,第二主周期为24a,周期变化均不具有全域性,与流域降水量和天然径流量的周期性变化差异较大,说明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72.
根据茂源链霉菌谷氨酰胺转氨酶点突变的结果,用重叠延伸PCR法构建了3个吸水链霉菌谷氨酰胺转氨酶突变体Tyr81ValGly82Asn、Tyr133Phe、Tyr360Ala,在巴斯德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并对其酶学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野生型和3个突变体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 7;除了甘油外,其他有机试剂都降低了TGase的酶活力;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Tyr81ValGly82Asn、Tyr133Phe和Tyr360Ala的比活力分别提高了9%、85%和30%;3个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Km、Kcat和Kcat/Km值有所升高,表明突变可能降低了TGase与底物的亲和力,却加速了其催化效率。上述结果为通过点突变提高吸水链霉菌谷氨酰胺转氨酶酶活力提供了试验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973.
结合我国西南丘陵地区打顶抑芽现状,设计了一种手持式电动烟草打顶抑芽系统,由打顶抑芽剪、抑芽剂、消毒液喷施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打顶抑芽剪包括剪切系统、动力传动系统及机架,控制系统包括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该控制系统采用PIC18F23K22作为主控芯片,根据刀片位置信号、抑芽剂喷施量调节信号、电源电压信号和作业开关信号,控制电机、抑芽剂泵、消毒液泵、抑芽剂电磁阀、消毒液电磁阀、扬声器和指示灯的工作。其中,刀片位置检测采用霍尔传感器,电机正反转采用继电器控制,药泵电压采用高频PWM信号控制场效应管的方式提供。基于工作流程图和硬件电路,并借助汇编语言实现软件程序的编写。对该打顶抑芽系统进行了抑芽剂喷药量精度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误差在5%以内,大大提高了抑芽剂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每株烟草打顶平均用时3.1s,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烟株细菌病毒的感染,提高了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了烟草农业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974.
[目的]对白及(滇产)与2种常见混伪品进行对比鉴别,建立白及真伪品的鉴别方法。[方法]应用性状与显微鉴别方法,着重对药材的表面特征及横切面和粉末等显微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白及与混伪品云南独蒜兰、滇黄精在外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形态、纹理、断面、气味等性状特征及横切面和黏液细胞、针晶、纤维、导管及淀粉粒等显微特征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应用性状与显微鉴别方法能有效鉴别白及真伪品。[结论]建立了一套利用性状和显微特征鉴别白及真伪品的方法,为准确鉴别白及的真伪提供依据,也为市场监督检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5.
[目的]以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沿剖面(0~50 cm)垂直变化特征及空间变异性。[方法]对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进行采样,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垂直分异,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大外,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性,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pH值、含水量、有机质和电导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较小,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变异性逐渐减小。[结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较肥沃;土壤pH呈弱碱性,符合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大多呈碱性的特征;土壤电导率较低,未出现盐碱化现象。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具有弱空间变异性。  相似文献   
976.
畜禽粪便等有机固体废物堆肥过程中水分含量影响堆肥反应过程,并最终影响堆肥产品质量和后续的产品加工,建立堆肥过程中的水分平衡模型有利于深入理解堆肥过程并优化堆肥过程的工艺参数。该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堆肥模型建立基础、水分模型及有机质降解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括了堆肥过程中水分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明确了堆肥过程有机质降解产生的水分是水分平衡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可以根据物料平衡思想建立堆肥过程中质量平衡模型,由此分析了堆肥过程中水分平衡模型和有机质降解模型。现在的水分质量平衡模型考虑了堆肥过程中通风对流、水汽蒸发以及微生物作用有机质降解产水对水分的影响,将水分模型分为对流模型、反应—对流模型、反应—蒸发模型和反应—对流—扩散模型4种模型。堆肥产水过程中的有机质降解模型主要有一阶动力学模型、Monod模型和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977.
成年火龙果植株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建立和优化火龙果的再生体系。【方法】以成年植株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表面灭菌方法、不同取样时间及取样部位对外植体污染、褐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培养条件等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适宜幼嫩茎段表面灭菌的方式为75%酒精消毒30 s+0.1%HgCl_2消毒6~8 min,适宜成熟茎段表面灭菌的方式为75%酒精消毒30 s+0.1%HgCl_2消毒12~15 min;以春季萌发的10~20 cm枝条诱导愈伤组织效果较好,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TDZ 0.4 mg/L+KT 0.8 mg/L,暗培养7 d,再转入光照培养,愈伤组织为黄绿色、致密状,外表有颗粒状突起。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以MS+TDZ 0.4 mg/L+KT(或ZT) 0.8 mg/L效果较好,增殖系数在8倍以上。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添加20%~30%的椰子水对不定芽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分化率较低。【结论】以成年火龙果植株茎段建立的再生体系,愈伤组织分化率总体表现较低,最高分化率仅13%,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978.
为探明高产春大豆花荚期干物质积累与花荚形成的关系,田间随机区组排列法研究10个高产大豆品种(系)的花期、花荚期干物质增量分别与开花数、成荚数、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在4 527.4~5 734.2 kg·hm-2的范围内,花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花荚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花数、总荚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花期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Y_1=-0.050 3X■+42.285X_1-5 312.2,R^2=0.673 9~*;花荚期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呈线性关系,Y_2=0.090 4X_5+419.47,R^2=0.719 4**;开花期叶片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花荚期茎秆、叶片、叶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花期和花荚期过少或过多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利于花、荚形成。花期茎叶稳健生长,荚期荚快速生长有利于增加开花数、成荚数。在花期、花荚期地上部干物质增量分别为4 373,7 801 kg·hm-2、荚干重占33.8%,总花数为3 773.3×10~4朵·hm-2、总荚数为1 127.3×10~4个·hm-2,产量可达5 734.2 kg·hm-2,其干物质成花效率、成荚效率依次为8.63朵·g-1、1.45个·g-1。  相似文献   
979.
"贝塔"甘蓝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最新育成的速生保健甘蓝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为促进"贝塔"甘蓝在宜兴市的种植推广,从设施准备、整地施肥、播种、水肥管理、网室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上市等环节,总结了其大棚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80.
光周期和温度处理能够影响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花芽分化过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基因表达已成为研究这些过程机制的重要手段,而筛选出适合光周期和温度处理的内参基因在研究桂花分子机制中尤为重要。为了得到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处理下桂花中稳定的内参基因,以桂花品种‘佛顶珠’O.fragrans‘Foding Zhu’当年生枝条的第2或第3对幼叶为材料,以OfACT,OfEF1α,OfIDH,OfRAN1,OfTUB,OfUBC2和Of18S等7个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 3个软件对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昼夜节律相关基因GIGANTEA(GI)对筛选出的最佳内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桂花叶片中OfRAN1和OfIDH为最佳内参基因,Of18S的稳定性最差(geNorm分析结果显示OfRAN1和OfIDH的稳定值为0.347,而Of18S的稳定值为0.601;NormFinder显示OfRAN1和OfIDH的稳定值为0.135和0.206,而Of18S为0.474;BestKeeper显示OfRAN1的稳定值为0.80,OfIDH为0.133,而Of18S为0.474);GI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表明(昼夜节律基因GI的表达模式为在白天累积并在夜间下降),在7个内参基因及OfRAN1和OfIDH的基因组合中,使用OfRAN1和OfIDH的内参基因组合可获得GI基因更为精确的基因表达结果。综上所述,OfRAN1和OfIDH内参基因组合是桂花在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处理下最佳内参基因组合。这为桂花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