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量、pH值及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芝地区八一镇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剖面(0—50 cm)的含水量、pH值及电导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了土壤含水量、pH值和电导率在垂直剖面上的空间分布,尤其以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受影响最为明显。草地土壤含水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即随着土层加深,含水量呈降低趋势。在区域空间上,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较小。随着土层加深,各层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之间的变异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
藏东南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及养分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值、电导率及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林芝地区不同种植年限(2,7和15年)蔬菜大棚及相邻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70 cm土层(每10 cm为一个土层)土壤pH值、电导率值及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及农田土壤pH值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农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酸化程度更严重;随着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呈"V"型变化,在种植7年时,土壤pH值最小,为5.08±0.22。土壤电导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且表聚现象十分明显,蔬菜大棚土壤电导率值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垂直空间变异性较农田明显;随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值呈增加的趋势,在蔬菜大棚使用初期土壤电导率值增加幅度较小,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电导率增加幅度加大。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与农田相比,蔬菜大棚土壤上述养分含量的"表聚"现象明显;随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说明蔬菜大棚土壤养分累积现象十分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在藏东南八一镇大棚生产过程中,土壤酸化现象严重,表层养分累积明显,存在环境风险,故在生产管理中宜适当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提倡科学施肥,以保证设施大棚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根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9团、甘家湖梭梭自然保护区和克拉玛依农业综合技术开发区外围荒漠区自然分布的梭梭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定量研究了梭梭根区土壤的pH值、电导率、含水量、有机质和速效磷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结果】不同地区,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总体表现为主根附近冠幅中间冠幅边缘,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表现为0~20 cm 20~40 cm 40~60 cm,且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增加(P0.05);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表现为主根附近冠幅中间冠幅边缘,且差异显著(P0.05);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电导率总体表现为冠幅中间主根附近冠幅边缘,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结论】不同地区梭梭根区土壤均存在"肥岛"效应,最大聚集范围在根区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在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内矿井水库庙梁子水库边(A)、垂直水库0.5 km (B)、 1 km(C)、 1.5 km (D)设置4个样地,研究矿井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层加深而显著增大,0~10 cm土层含水量随距离增大显著降低;第二,土壤容质量随距离增大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三,各样地内土壤pH值与电导率均随土层加深呈倒V型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样地间土壤pH值与电导率在不同土层均呈V型变化趋势且差异显著;第四,各样地内有机碳、全磷、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0~10 cm土层最高;第五,各样地不同土层全氮、速效磷含量均随距离增大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郭永强  张永清  刘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79-18581,18584
[目的]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中条山浍河河谷区小果博落回生物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并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小果博落回植株养分累积量高于其他植物,且呈现出P﹥N﹥K的趋势。小果博落回对不同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体表现为对表层土壤(0~20 cm)的含水量、土壤机械组成、pH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的提高效果显著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而对速效钾含量的提高作用则表现为深层土壤大于表层土壤。[结论]先锋植物小果博落回有助于改良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及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等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进而为其他植物群落的生长提供基础条件,为植物群落的恢复与重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分析祊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选取林地、草地、耕地和园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利用克里格插值法研究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祊河流域林地、草地、耕地和园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20cm土层深度中,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林地>草地>耕地>园地;0~40cm土层深度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具有一定差异.(2)祊河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中西部和中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中间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平坦地形下土地利用方式多为耕地、园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丘陵崎岖处土地利用方式多为草地、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以祊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理化性质在表层土壤(0~20cm)的差异及其在0~40 cm土层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1)耕地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孔隙度较小而容重较大,砂粒、粉粒含量较高而黏粒含量较低;草地的表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其他物理性质与耕地的正好相反;林地的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孔隙度最大而容重最小,砂粒含量最低而粉粒、黏粒含量最高;园地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最低,其他物理性质与林地的正好相反;表层土壤团聚体以WSA>0.25 mm为主,林地的WSA>0.25 mm含量、MWD值和GMD值均显著高于耕地和园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耕地和园地。(2)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除草地外)、容重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土壤孔隙度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机械组成随土壤深度增加变化较小,总体表现为砂粒减少,粉、黏粒增加;土壤WSA>0.25 mm含量、MWD值和GMD值总体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砖红壤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时,DCD添加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如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等对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结果]当DCD添加量为10mg/kg(土)时,硝化作用出现明显的延迟期,且抑制效果可持续至少56d。培养温度由10℃升高到30℃,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由90d降为30d。DCD的硝化抑制效果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pH升高而减弱,硝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降低而延长。[结论]增加施用量,降低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均可增强DCD在砖红壤中的硝化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乌尔禾区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土壤采集以及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性质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层深度小于20cm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效P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有效N表现为交通运输用地最大;有效K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总盐度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交通运输用地最大;pH表现为住宅用地最大。土层深度大于20cm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效P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有效N表现为交通运输用地最大;有效K表现为其他用地最大;总盐度表现为交通运输用地最大;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林地最大;pH表现为住宅用地最大。②运用经典地统计学法对有效P,有效N有效K,总盐,有机质及pH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于20cm土层中都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而小于20cm土层中有机质与pH的相关性关系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R=-0.812),总盐与有效P的相关性关系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R=0.882)。  相似文献   

10.
李洪立  何云  申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21-11922
[目的]研究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2004和2005年两次采集土壤样品,经过室内分析,研究琼中县百花岭林场种植巴西铁前后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区土壤多为石质中壤土。2005年较2004年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0~20cm土层的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的酸性极显著增强。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变化都不显著,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样品的速效磷含量为痕量。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比20~40cm土层的高,但速效钾和pH值的变化不大。[结论]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有显著的影响,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明显减少,同时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保肥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粒度、pH值、有机质、盐基离子等理化性质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土壤粒度、有机质、pH值受影响较大。通常,林地植被覆盖率高,土壤粒径小,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值小,林地CEC值较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大。该文对近年来有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能够为该研究提出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苏广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30-8132
以广西都安澄江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自然林地向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人工林地、梯化旱地、旱地、坡耕地转变,土壤容重、pH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电导率逐渐降低。土壤电导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程度最强烈,土壤容重、含水量和总孔隙度的响应程度居中,pH最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电导率及pH的变化均与土壤容重的变化有关。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总孔隙度和含水量均减少,电导率降低,而pH升高。综合分析土壤物理性质各项主要指标,发现自然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最优,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人工林地、退耕地的土壤物理性质次之,梯化旱地、旱地、坡耕地最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蓬莱市酿酒葡萄园的肥力状况。[方法]在山东蓬莱市某酿酒公司的葡萄园中设置21个采样点,涵盖种植2~5年的不同质地土壤,每个采样点分0~20、20~40 cm土层取土测定土壤速效氮磷钾、有机质、pH、容重。[结果]不同质地的土壤肥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0~20 cm土层中的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中的含量,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递减趋势。[结论]种植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越高,而土壤pH降低。土壤pH和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塔里木河上游绿洲阿拉尔垦区为典型研究区,根据55个样点的试验数据,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样区表层土壤(0~80 cm)水盐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土壤水分、pH、电导率和全盐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pH属于弱变异性,含水量属于中等变异性,电导率、盐分和大部分离子均接近或属于强变异性;半方差函数模型显示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电导率、全盐以及20~50 cm土层土壤水分、50~80 cm土层pH均符合高斯模型,0~20 cm土层pH,20~50 cm土层pH、电导率和全盐,50~80 cm土层土壤水分、电导率、全盐均符合球状模型。各指标块金值/基台值较小,表现为空间相关性极强,变异更多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指标的空间分布与流域环境密切相关,土壤水分最大值在垦区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与塔里木河源流走向一致,土壤电导率和全盐均为中西部高于东部,而pH表现为相反的规律。多年耕作垦区水盐空间分布异质性在中尺度下较小尺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范宁宁  王树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736-10737,10776
[目的]研究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过程对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治理时间及不同恢复阶段沙地为对象,定量分析不同治理时间及不同恢复阶段沙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随治理时间的增加和沙地的不断恢复,0~5 cm土层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分别呈增加和降低趋势,5~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则均呈现降低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量逐渐增加.半固定沙地与固定沙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流动沙地提升2.03和6.12倍,全氮量提升48.15%和74.38%.[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运河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养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辉  李晓秀  张汪寿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81-11883,1190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的影响。[方法]对北运河下游武清区土壤取样,测定土壤养分(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土壤机械组成,结合武清区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机械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变化趋势为: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基本上呈抛"S"形分布,速效钾呈"U"形分布,而有效磷含量呈直线下降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层养分差异较明显。[结论]有效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具有一定的表聚性,以有效磷含量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毛竹林中不同坡位和土层深度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基本化学性质,为高山地区毛竹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闽北高山地区的毛竹林土壤为对象,按坡位采集土壤样品,分析相关理化指标。[结果]毛竹林上坡、下坡土壤物理性质优于中坡土壤,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含量随坡位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大致呈下降趋势,有效硅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总体看毛竹林中坡土壤物理性质较差,养分流失严重,下坡土壤理化条件较为理想。[结论]在毛竹林经营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加强对中坡的治理防护,防止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中梁山为例,通过野外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土壤CO2收集装置和进行亮蓝染色示踪试验,测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孔L隙度等性质,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下溶蚀速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形成特定的岩溶微环境,进而影响土下不同层次的岩溶作用:土壤CO2浓度是影响林地和草地旱季土下溶蚀速率的重要驱动力;土壤含水量和供水能力是影响旱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溶蚀速率的关键因素;菜地产生的酸性物质较多,土壤pH值最低,其平均溶蚀速率高于林地;土壤DOC随水下渗迁移性强,是林地土下50 cm处溶蚀速率高于土下20 cm处的原因之一.该文为西南岩溶区土下岩溶机理、岩溶碳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对其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后期人工林的培育及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通过野外随机取样,室内指标测定,然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分析,研究9种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结果]9种林分类型中,侧柏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30.93 g·kg~(-1))、枣树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小(15.76 g·kg~(-1));侧柏土壤全氮含量最大(2.35 g·kg~(-1)),枣树土壤全氮含量最小(1.25 g·kg~(-1));侧柏土壤全磷含量(13.55 g·kg~(-1))大于枣树土壤全磷含量(7.37 g·kg~(-1))。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土壤紧实度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硬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与全磷呈现显著相关性。[结论]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整个样地土壤肥力保存量不高,建议应采用人工恢复与植被重建,改善该地区土壤地力,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亚梅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110-115
[目的]探究保定东部平原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其土壤性状的影响。[方法]以侧柏、油松、桧柏、白皮松、华山松、银杏、国槐、黄栌和楸树9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取样,室内指标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分析,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性状特征。[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土壤pH在7.69~8.58,整体偏弱碱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养分指标处于中下级水平,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水量(WC)、有机质(SOM)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9种林分类型各土层间差异明显,土壤pH和TK含量表现为弱变异性,表层SOM含量变异性较强,深层土壤SOM含量变异性较弱,土壤WC、TN、TP含量在各层土壤中均为中等变异。土壤性状中除TK含量与林分类型不存在明显差异外,其他指标含量均与植被类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性状间相关性较为普遍,土壤WC、TN含量和SOM含量积累高度同步,土壤TP和TK含量存在正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明确了保定东部平原不同树种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指标现状和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关系,可为研究区植被长效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建设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