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5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33篇
林业   502篇
农学   356篇
基础科学   328篇
  333篇
综合类   2056篇
农作物   201篇
水产渔业   130篇
畜牧兽医   1184篇
园艺   455篇
植物保护   146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土壤发育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辽西地区古气候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我国现代气候条件下发育的22个土壤剖面发育指标的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了土壤发育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转换函数,并将之运用于辽宁朝阳凤凰山古土壤剖面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71 ~423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参数值:403 ~423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523.92 ~574.42 mm,年均温为10.6~11.0℃;311 ~403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184.6 ~1 277.2mm,年均温为15.6~16.6℃;243~311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517.24 ~669.08 mm,年均温为9.18 ~12.2℃;225 ~243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302.7 mm,年均温为16.5℃;208 ~225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642.54~731.42 mm,年均温为10.1~11.6℃;176~208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231.4 mm,年均温为16.0℃;148 ~ 176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640.49 ~682.09 mm,年均温为8.49 ~9.13℃;71 ~148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128.2 ~1 294.0 mm,年均温为16.1 ~16.6℃.辽宁朝阳现今全年平均气温9℃,年均降水量450~ 500 mm,说明该地区42万年以来气候有过多次波动,但总的趋势是由温暖湿润向寒冷干旱演化.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伊犁野生阿魏菇资源,于2017-2019年采用踏查及实地样方取样和实验室数据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伊犁野生阿魏菇资源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伊犁野生阿魏菇是一种分布在伊宁县新疆阿魏原生境保护区内的中低温型食、药兼用菌。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发生区土壤偏碱性,且含水率只有1.56%-9.87%,有机质含量在0.9%-1.76%,速效氮含量在32.53-42.60mg/kg,速效磷的含量在3.84-4.28mg/kg,均比较缺乏,速效钾含量比较丰富,在158.67-162.92mg/kg之间。土壤中所含的细菌数量为106个/g,放线菌为105个/g,真菌为103个/g。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之人为破坏,致使阿魏菇分布面积急剧缩小,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93.
阿魏菇的酯酶同工酶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阿魏菇和糙皮侧耳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法,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的阿魏菇酯酶同工酶谱相同,酶活性稳定,E2、E3酶带活性强,是阿魏菇的特征带,可作为种的鉴别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大麦籽粒黑胚病是大麦根腐病在种子上的一种症状表现。它主要由麦根腐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在大麦灌浆期侵染,引起籽粒胚部变黑。正常年份,感病品种的黑胚率在10%左右。若收获期间遇雨,黑胚率可达30%以上。该病害可导致大麦酿造品质的下降,影响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995.
大学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状,同时肩负着提升大学生语文素质、个人素养的重任,因此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遇到一定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复到语文使用的本源——阅读,或能够帮助大学语文教育者和学生找寻到一条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本文认为,在图式理论的指引下,通过阅读积累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提升语文基础能力与语文素养,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达到"以语文育人"的重要目标,从而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相似文献   
996.
巨胚杂交稻的农艺及产量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个巨胚不育系及其相应的2个非巨胚不育系,3个巨胚恢复系、2个非巨胚恢复系为材料,配制一套共20个半双列杂交组合,研究巨胚(ge)基因对杂交稻的若干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e基因对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和部分产量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ge基因使杂交稻的千粒重、容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下降,且只有在纯合时才有显著表达。含杂合geGE基因也使其上述性状有所下降,但幅度明显小于gege纯合基因。  相似文献   
997.
设施草莓白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粉病是设施草莓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当前生产上主栽品种红颜、丰香、章姬等发病较重,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及产量。介绍了草莓白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高峰期及危害症状,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熏蒸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以期为更好地防治草莓白粉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药用植物地黄不同部位粗提液体外抑菌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比较了药用植物地黄不同部位乙醇提取液的体外抑菌活性。以地黄花、叶、根等3个部位为试验材料,以80%乙醇为提取溶剂,制备乙醇提取液,以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株,测定各处理菌悬液OD值,并计算抑菌率。研究结果表明,地黄不同部位醇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不同部位抑菌效果不同,其中以地黄叶醇提液抑菌作用最强,当浓度为80g/L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72.43%,MIC为5.0g/L,EC50值为10.651g/L,并且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与提取液质量浓度间正相关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9.
大豆雄性不育系和大豆资源有关开花授粉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大豆质核互作和核雄性不育材料有关开花授粉性状的研究表明,花粉传媒花蓟马密度在可育株与不育株之间无显著差异。同一材料内不育株的龙骨瓣开张度比可育株大;NJCMS2A与NJCMS1A间、N69-2772(ms2)与N69-2771(ms1)、N69-2773(ms3)间的龙骨瓣开张度无明显差异。NJCMS2A的异交率比NJCMS1A高,恰好NJCMS2B的散粉性比NJCMS1B好。类似地,N69-2772不育株的异交率高于其他两个核雄性不育材料,恰好N69-2772可育株的散粉性也比其他两个核雄性不育材料的可育株好,NJCMS1A的柱头活力可以保持2.5天,花瓣对柱头的活力有保护作用。NJCMS1A的BC5:7家系间以及单株间雌性育性存在显著差异,且筛选到雌性育性较好的家系,对大豆资源有关开花授粉性状的研究表明,大豆资源中花瓣大小、龙骨瓣开张度、散粉性、单花花粉量、花蓟马密度等性状存在很大变异。野生大豆的花远小于栽培豆,野生豆的花蓟马密度、龙骨瓣花张度等性状与栽培豆无显著差异,野生豆的散粉性比栽培豆好;从310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到30份散粉性较好的材料、16份龙骨瓣开张度较大的材料以及4份两者均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为满足东海县草莓种植户对优质、抗病 草莓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需求, 针对东海县气候条件及种植模式,引进了耐贮运、 早熟、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草莓新品种—— 紫金早玉,该品种比红颜草莓早上市20 d左右,同 时,采用配套匍匐茎繁殖育苗、温光水肥等高产、 优质栽培措施,可以实现667 m2 产量3 250 kg、产值 3.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