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2篇
  12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1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稻野败胞质对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感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仁崔  卢浩然 《作物学报》1989,15(4):310-318
选用3个水稻野败胞质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及它们相应的野败胞质代换系,这些不育系、保持系同恢复系配组的18个 F_1,分别在秧苗期接种属我国7个稻瘟病生理小种群的21个菌株;在成株期接种15个白叶枯病菌株。结果表明,野败胞质较之正常胞质表现对这两种病菌感病稍轻;这种差异在多数保持系的基因型背景下达到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2.
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株型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1989年把新株型稻(NPT)育种作为该所的核心项目的战略计划启动,目标是育成增产20%~25%的新株型稻,实现水稻产量潜力的新突破。1994年该所已育成了一批以IR65598-112-2为代表的新株型稻品系。自1994起至...  相似文献   
3.
通过γ-射线辐射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ssp.indica)协青早B获得的长穗颈高秆突变体协青早eB1,与起始品系协青早B相比,其株高和倒一、二、三节间长度都显著伸长。遗传分析表明,协青早eB1的长穗颈高秆特性由隐性单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IR50eui的最上节间伸长基因(源自76:4512)等位。研究进一步以协青早eB1/矮脚南特的后代群体为定位群体,采用BSA(Bulk segregated analysis)方法,获得了与长穗颈高秆基因euil(t)分别相距18.4cM和7.9cM分子标记:RM164和AC9,并将euil(f)基因定位到第5染色体长臂中部。  相似文献   
4.
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eS(1)的选育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用直接诱变获得eui基因突变的技术路线 ,成功地将目前生产上应用面积最大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改造为长穗颈培矮 64eS( 1 )。培矮 64eS( 1 )从遗传上解除了包穗 ,提高了培矮 64eS( 1 )的异交潜势 ,保持原培矮 64S的优良特性 ,可望达到建立不用或少用赤霉素的两系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利用其组配的杂种具增产趋势。  相似文献   
5.
辐射诱变选育特优63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用60 Coγ射线 35 0Gy分别照射杂交稻保持系 (B系 )和恢复系 (R系 )干种子 ,M2 获得相应的糯性基因wx突变体 ,并育成糯不育系wxA和糯恢复系wxR ,组配出杂交糯稻新组合。特优 63糯与特优 63具有相似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水平和抗性。  相似文献   
6.
稻属(Oryza L.)的核质互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6个栽培稻品种为核供体亲本,以O. Barthii、O. Glaberrima野生稻种以及分别属于Indica、Javanica和Japonica亚种的6个品种为细胞质供体亲本,通过核置换回交8-12代,育成8×6个同核异质代换系。观察了全部代换系的11个农艺性状,研究其中7×6个代换系对20个稻瘟病菌株和15个白叶枯病菌株的感病性反应。结果表明,核质互作因素对所研究性状和两种病菌的反应都表现出显著的遗传效应;其中核质互作导致的雄性不育是一主导效应。研究的结果又一次为稻核质互作导致不育提供这样的证据:以进化上较低级的种质为胞质亲本更可能获得雄性不育。初步认为,胞质的多样性在杂交稻育种上较之在常规品种选育上更为重要和迫切。设想把细胞质导致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这一胞质特性作为稻种分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研究8个杂交籼稻组合和10个常规籼稻品种早、晚两季的若干米质特性表明.所有供试品种精米中各米质性状指标分别为:蛋白质含量6.95%-8.65%,平均7.71%;氨基酸6.900%-8.405%,平均7.631%;必需氨基酸2.364%-2.931%,平均2.719%;直链淀粉15.135%-23.550%,平均21.323%;糊化温度(碱解值)4.455-6.985,平均5.413,同时比较了早、晚两季栽植的杂交籼稻与常规籼稻在上述各种米质性状指标间的差异,并研究了各米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水稻半矮秆突变系Tad-M-1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高秆籼稻Tadukan的突变系Tad-M-1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Tad-M-1半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矮脚南特sd-1基因和新桂矮sd-g基因非等位,而与云南矮秆粳稻雪禾矮早的矮秆基因以及四川半矮秆籼稻一支腊的半矮秆基因等位.本文还评价了Ted-M-1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秆隐性恢复系eR127在杂交稻配组上的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9.699C  相似文献   
10.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本IR_54以及4个各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_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_2,B-1F_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突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为“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基因遗传;在其余的4个组合,却呈现育性同2对基因有关,它们的F_2世代育性分离比率为15:1,B_1F_1又以3:1验证,对育性同所研究的标记性状在_2的分离频数进行独立性测验表明,温敏不育特性同所研究的4个性状,即茎秆角度、褐色颖沟、光身以及糯性胚乳,都表现独立遗传。本文还对等基因系应用于光温敏育性遗传研究的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