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3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5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基因位点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小麦纹枯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优异的抗性种质,利用沟带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88份抗性种质进行了3年田间抗性鉴定,鉴定出抗或中抗纹枯病的小麦种质32份。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对这些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5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可以检测到2~13个等位基因,平均5.2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12~0.89,平均为0.61,表明材料的遗传丰富度较高。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PCA)分析,32份小麦纹枯病抗源按照遗传相似系数可划分为2个组群,国外引进品种和国内改良品种聚为一类,国内农家品种聚为一类,并且与地理分布特征相符。利用与纹枯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14个SSR标记对32份抗源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与抗性QTL连锁的2BS上的Xwmc154和7DS上的Xbarc126普遍存在,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武农148、陕983、陕农78、Coker 983、H-Line、Mason和Compair中仅检测到一个已报道的抗病QTL,而在Tyalt中没有检测到已知抗病QTL,这些材料有可能携带新的纹枯病抗性基因/QTL,可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2.
以徐州26(高蛋白含量)和扬麦9号(低蛋白含量)2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小麦花后高温条件,研究了灌浆期高温对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适温处理(20℃)相比,高温(28℃)显著降低了籽粒中总淀粉及支链淀粉的含量,而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较小,导致支/直链淀粉的比例显著降低。高温提高了灌浆初期小麦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但明显降低了灌浆后期SS、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品种间相比,灌浆初期高温处理提高了扬麦9号籽粒GBSS活性,但显著降低了徐州26籽粒SSS活性,说明高温抑制2种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酶学机制不同。此外,不同昼夜温差处理(8℃和12℃)间比较发现,高温下两品种籽粒淀粉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适温下两品种淀粉含量以温差较大的处理含量较高。灌浆中后期,高温下SS活性随温差增大而升高,SSS和GBSS则以温差小的处理较高;适温下3种关键酶活性均以温差大的处理为高。总之,灌浆期温度较温差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83.
不同施氮水平下增铵营养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生长、氮素积累对不同形态氮营养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中氮水平下增铵营养(NH4NO3+DCD)处理的小麦生长具有明显的优势,表现为干物重、氮积累量增加,单株叶面积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较高,最终子粒产量最高。氮形态对生育早期植株的形态特征、开花期旗叶光合速率及成熟期器官内物质分配比例的影响较小。低氮和高氮下增铵营养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小麦生长,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增铵营养显著减少了土壤中的氮淋溶,但氮淋溶量受施氮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4.
花后干旱与渍水下氮素供应对小麦碳氮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防雨池栽条件下,设置渍水、干旱和对照3个土壤水分处理,每个水分处理下再设置两个施氮水平,研究了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氮素水平对两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碳氮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花后渍水和干旱处理均降低小麦叶、茎鞘、颖壳等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再运转量和再运转率以及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总运转量,降低了籽粒重。水分逆境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叶和颖壳花前贮藏物质再运转量和运转率,茎鞘花前贮藏物质再运转量和运转率。在对照和干旱下增施氮肥提高了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总运转量和运转率以及籽粒重和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而渍水下增施氮肥趋势相反。水分逆境降低了小麦叶、茎鞘、颖壳等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氮素再运转量和再运转率以及花前贮藏氮素总运转量和总运转率,降低了小麦籽粒氮积累量。在对照和干旱下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叶片的花前贮藏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茎鞘的贮藏氮素运转量,营养器官花前贮藏氮素总运转量和运转率,籽粒氮积累量以及花前氮素对籽粒总氮贡献率,而渍水下增施氮肥趋势相反。水分逆境明显降低小麦产量、淀粉和蛋白质产量,且干旱处理下增施氮肥有利于籽粒产量、淀粉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渍水下增施氮肥使产量进一步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施用氮肥可明显调节小麦碳、氮物质运转以及最终的籽粒淀粉与蛋白质积累。  相似文献   
85.
小麦生育后期的显著特征是叶片衰老与籽粒生长发育同步进行。花后土壤干旱和渍水状况下,小麦发生早衰,植株光合功能不可逆转地迅速下降,物质运转分配等生理过程发生紊乱,导致生长发育和衰老进程及生理代谢功能失调,最终影响其产量和  相似文献   
86.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水稻群体叶片氮素状况监测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多时相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特征及其与叶片含氮量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片氮积累量 (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的氮素总量 )显著相关 ,尤其是近红外与绿光波段的比值(R810 /R560 )与叶片氮积累量 (LNA)呈显著线性关系 ,不受氮肥水平和生育时期的影响 ,回归方程为LNA =0 .85 9R810 /R560 - 1.15 96。利用不同粳稻品种、播期、密度、水分和氮肥处理的数据对方程进行了较充分的检验 ,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符合度较高 ,估算精度为 91.2 2 %,估计的RMSE为 1.0 9,平均相对误差为 0 .0 2 6。  相似文献   
87.
肉牛尿素中毒是其饲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症。通常在肉牛饲养过程中,添加尿素作为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补充饲料,可以有效地代替饲料中的一部分蛋白质,提高低蛋白质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率,提高增重和增加氮的保留量。据测定,每千克尿素相当于5kg大豆饼或7kg亚麻籽饼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从而使养牛成本降低、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88.
小麦栽培氮肥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分析和提炼小麦氮肥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资料 ,以小麦产量和品质为目标 ,根据土壤理化特性、品种遗传特征和水分管理水平等 ,利用养分平衡原理 ,建立了系统化和广适性的小麦栽培氮肥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条件及不同小麦品种生产过程中的总施氮量、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以及氮基肥与氮追肥的比例等。利用南京和徐州 2个不同生态点的不同土壤和品种资料、不同产量和品质目标 ,以及不同水分管理水平等对所建氮肥运筹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 ,表明所建知识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9.
徐甜甜  蔡剑  汪波  亓增军  戴廷波  曹卫星  姜东 《作物学报》2011,37(11):2059-2065
从一套由92R137 (普通小麦-簇毛麦T6VS·6AL染色体易位系)和辉县红(地方小麦品种)杂交及以单粒传方法构建的F8重组近交家系(RIL)群体中, 筛选出4个HMW-GS亚基组合相同而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代表性家系(含和不含染色体易位片段的家系各一组), 采用SDS-PAGE电泳和切胶比色的亚基定量方法, 研究了不同家系小麦籽粒灌浆期间HMW-GS和GMP含量动态。结果表明, 小麦籽粒各亚基在花后13 d均已形成, 但不同亚基起始形成时间不同;各亚基含量随灌浆进程呈上升趋势, 花后23 d到成熟期为快速积累期。染色体易位片段对籽粒HMW-GS和GMP含量与积累量无显著作用, 而籽粒HMW-GS含量以蛋白含量高的家系高于对应的低蛋白家系。  相似文献   
90.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江苏省6个小麦生态区,选用大面积推广的7个不同品质类型的专用小麦品种,研究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特点。结果表明:除籽粒淀粉含量不受环境主效应的影响外,其余各品质性状均受基因型和环境主效应以及二者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粉降落值受基因型和环境主效应的影响相近,而其余品质指标的基因型主效应明显大于环境效应。表明在江苏省优质小麦生产中,品质的遗传改良和深入的品质生态区划非常重要。不同品种在各生态点品质性状的表现趋势不同,可能导致品质区划结果不同,在品质生态区划研究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