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9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0篇
  20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弱光对不同耐荫大豆苗期根系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耐荫强度大豆品种幼苗对弱光胁迫的响应,为筛选改良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选用2个强耐荫和弱耐荫大豆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通过设置正常光照和弱光两个处理对大豆根系和地上部形态、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荧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光照相比,弱光下4个大豆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侧根数、根重和根体积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株高,下胚轴长,平均节间长均显著增加,而节数差异不明显。强耐荫品种地上部干重增加而弱耐荫品种减少,弱光下光合产物更多地向茎秆分配。弱光均导致4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_n)下降,但强弱耐荫品种间的气孔导度(G_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结论】弱光对不同耐荫强度的大豆品种的影响是地下部和地上部同时存在的,但是强耐荫品种在弱光下有着更高的净光合率(P_n),并会增加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和相对较高的暗适应最大荧光(F_m)来适应弱光环境。  相似文献   
102.
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国  刘卫国 《草地学报》2018,26(2):277-283
氮素是控制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和初级生产的关键限制性营养元素,氮循环是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核心之一,随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方法与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推进了对氮循环的研究,使得对氮循环的机制和过程有了重新的认识。本文从氮循环的4个关键环节(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厌氧氨氧化及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作用)入手,介绍了每个过程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未来氮循环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氮循环关键过程的了解和氮素的管理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黑豆种质苗期耐荫性评价及其根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种植模式之一,而目前耐荫型专用黑豆种质十分匮乏,黑豆的耐荫机理也尚不清楚,这严重影响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本研究旨在建立黑豆苗期耐荫性评价数学模型,筛选出能够判断黑豆耐荫性的有效指标,并探讨不同耐荫型黑豆根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差异,为耐荫型黑豆种质的选育及耐荫机理的阐释奠定基础。试验以23个黑豆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自然光和遮荫2个处理。在黑豆植株V3期测定株高、茎粗、下胚轴长度、叶片干重、茎干重、主茎节数、总根长、根表面积、总根体积等形态指标和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黑豆苗期耐荫性评价模型,并根据评价结果,关联分析不同耐荫型黑豆根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差异。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黑豆苗期耐荫性评价数学模型;并通过该模型,筛选出蒸腾速率、株高、叶干重、最大荧光强度和初始荧光强度等5个鉴定指标。在荫蔽条件下测定苗期黑豆的上述5个指标可实现对黑豆苗期耐荫性的综合评价。同时,对23份黑豆种质的耐荫性综合评价值D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豆种质可划分为耐荫型、中度耐荫型和荫蔽敏感型3类。不同耐荫型黑豆种质的根系结构对弱光胁迫的响应程度不同,黑豆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干重等根系强度指标均表现为耐荫型中度耐荫型荫蔽敏感型。这表明耐荫潜力大的黑豆根系更发达。  相似文献   
104.
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套大豆是指在集成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的条件下,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在其宽行中套种2~3行大豆,实现玉豆双丰收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为了推进玉米套大豆生产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5.
<正>美国最先在饲料中添加油脂,从1953年开始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油脂可提高日粮能量的质量浓度,为家禽提供必需脂肪酸,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加工特性,在日粮中具有额外增热效应。另外一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油脂(如亚麻油和鱼油等)还可提高家禽的免疫性能并可使肉中富集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性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相似文献   
106.
套作大豆苗期倒伏与茎秆内源赤霉素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从内源赤霉素代谢角度,阐明玉米大豆套作环境下,大豆苗期茎秆发生藤蔓化倒伏的原因。【方法】在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套作两种种植方式下,以耐荫抗倒型大豆南豆12和不耐荫抗倒型大豆南032-4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SYBR®GreenⅡ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茎秆形态、解剖结构、赤霉素含量、赤霉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等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大豆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下,由于受玉米荫蔽的影响,南豆12和南032-4两个大豆材料苗期均出现典型的避荫性反应,即主茎节数减少,节间长和株高显著增加,苗期出现藤蔓化和倒伏,但两大豆材料间反应程度不同,差异极显著。与南032-4比,南豆12受套作荫蔽的影响较小,茎秆藤蔓化程度低,倒伏率仅29.93%,极显著低于南032-4(93.94%)(P<0.05);南032-4株高增加32.64 cm,与南豆12(22.95 cm)呈显著差异(P<0.05);两材料主茎节数减少,材料间无差异;南032-4中上部节间长度显著长于南豆12,说明套作下植株株高的增加来源于节间的伸长,而非节数的增多,且中部及上部节间过度伸长易导致植株茎秆藤蔓化和倒伏。从茎秆纵切面的解剖结构可知,玉米大豆套作条件下,大豆主茎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伸长,南032-4茎秆髓部、木质部、韧皮部细胞伸长明显,而南豆12在两种种植模式下各部分细胞无明显变化,说明大豆株高的增加源于细胞的伸长,非细胞的分裂。内源赤霉素代谢分析结果表明,套作条件下,两材料茎秆内源赤霉素含量均显著降低,南豆12茎秆内赤霉素A4(GA4)的含量显著低于南032-4;对编码赤霉素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分析表明,除赤霉素合成酶基因GmGA20ox5GmGA3ox6和赤霉素降解酶基因GmGA2ox4在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材料间均保持较低的水平外,茎秆中其他内源赤霉素合成酶GA-20氧化酶基因、GA3-氧化酶基因和赤霉素降解酶GA2-氧化酶基因表达量均高于单作,且南032-4的表达量高于南豆12,说明植株内源赤霉素的含量对编码赤霉素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具有前馈和反馈作用,南豆12茎尖维持较低活性赤霉素GA4水平,抑制植株主茎过度伸长,最终表现出较强的耐荫抗倒性。【结论】大豆内源赤霉素GA4的合成受基因型和光环境的共同影响,从而影响大豆茎秆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不同材料在耐荫抗倒表型上的典型差异。  相似文献   
107.
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中隐性知识的特点及流通信息对于图书馆的作用,指出可以利用信息可视化方法对系统内图书流通信息(借阅率、系统推荐、读者预约、新书借阅率、0借阅等)进行图书馆采编工作隐性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08.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猪及早期生长的育肥猪.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等.该病可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患病猪生长缓慢及出栏时间推迟、药物防治费用增加、肉品质量下降,严重病例可导致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主要对猪呼吸道病综合征造成的损失、病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药物预防与治疗以及防控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该病常使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国际贸易受到限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故一直以来为各国政府和国际卫生组织高度重视.对口蹄疫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口蹄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为更好地服务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优化培植市场绿色蔬菜品种结构,黄淮区域引进并示范性种植无害化秋甘蓝获得成功,从技术上彰显较大突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