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8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2篇
  9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4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16年北京地区玉蜀黍黑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从北京市10个区采集317份玉米瘤黑粉病样品,选择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的ITS rDNA和28S rDNA基因作为持家基因,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北京市10个区玉蜀黍黑粉菌的遗传多样性。ITS rDNA基因分析表明,有3个菌株的序列存在1个颠换突变位点,产生两种单倍型,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317个菌株分为2个群体;28S rDNA基因分析表明,有54个菌株的序列存在1个颠换突变位点,产生两种单倍型,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317个菌株分为2个群体。中性检测表明北京市10个区的玉蜀黍黑粉菌符合中性进化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市10个区的玉蜀黍黑粉菌遗传多样性不高,遗传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2.
本文优化了小麦矮腥黑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结果表明:小麦矮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在土壤浸提液固体培养基中萌发后转接入T19液体培养基,培养45d,以菌丝作为酶解初始材料,用1.5%崩溃酶+1.5%溶壁酶+1.5%蜗牛酶复合酶液28℃酶解2.5h原生质体的获得率最高;以1.2mol/L的氯化钾为渗透压稳定剂,所得原生质体数量最多,且释放的原生质体能均匀分散分布,不聚集成堆;小麦矮腥黑粉菌的原生质体在TB3培养基上能长出较多的单菌落。  相似文献   
53.
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能力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4.
小麦抗病遗传多样性对条锈病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的5个品种,进行不同混播处理,研究了混播群体中存在各不同抗病基因时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单基因品种混播多不能显著降低条锈病的发生,而3个以上单基因品种混播多可显著降低条锈病的发生,而且4~5个品种混播的REM值也说明多个品种的混播可减少条锈病的发生。但是,防效并非完全与混播基因数目有关,而与基因的类型也有关。不同抗病基因对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选择存在差异,小麦群体中所含的丰富抗病基因可减缓优势小种的出现。千粒重数据显示,品种混播的千粒重高于单个品种。  相似文献   
55.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 SNPs primers of Pst were developed from DNA sequences of nine house-keeping genes Chs, Act, Mapk1, Tub, Cdc2, Rd, Sm, Ls and Ef-1α obtained from GenBank. Eight of which were from Pst and one from P. graminis f. sp. tritici (Pgt). Thirteen pairs of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screened based on at least 30 isolates of Pst obtained from diverse locations. Three of them were polymorphic namely Map1351S/Map1683A, Cd28S/Cd352A and Ef137S/Ef531A. Polymorphic loci analysis based on 149 Pst isolates from 5 provinces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primers had good polymorphism. Cd28S/Cd352A had 8 polymorphic loci, three of them were phylogenetically informative. Ef137S/Ef531A had 6 polymorphic loci and 4 of them were informative. Map1351S/Map1683A had 8 polymorphic loci and 4 were informative. The 3 primers were used for analyzing Pst population and revealed the ancestral origin, phylogeny relation of haplotypes,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opulation, gene flow, and the evolution and migration relation between Pst populations thereby.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3 genes SNP primers can be used for Pst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alysis.  相似文献   
56.
建立了RP-HPLC测定大鼠海马中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方法。以2,4-二硝基氟苯(DNFB)为衍生化试剂进行柱前衍生,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C18(4.6mm×200mm,5μm)色谱柱,乙腈和醋酸钠缓冲液为流动相,采用二元梯度洗脱,UV350nm检测。结果显示:在18min内,4种氨基酸分离完全,在0.01~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5、0.9976、0.9943、0.9924;日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4%、3.8%、3.2%和3.5%;标准加入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80%、93.93%、92.69%和96.74%。  相似文献   
57.
小麦条锈菌群体温度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 Westend.)引起,该病害发生范围广、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小麦条锈菌侵染与繁殖均需要较低温度,过去研究表明,条锈菌在夏季最热旬均温23℃以下地区才能越夏[1].近年调查研究发现,小麦条锈菌的越夏海拔下限明显降低,病菌在夏季最热旬的旬均温超过23℃的地区也能越夏.研究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代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有助于了解温度对条锈菌群体进化的影响,明确在小麦条锈菌群体中是否产生了耐高温菌株,为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勘界、病害流行测报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报道了对小麦条锈菌群体温度敏感性的初步研究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菌株采自全国不同流行区、不同年代的小麦条锈菌标样,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26个条锈菌菌株.  相似文献   
58.
2010-2011年度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给小麦条锈病预测及防控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2010-2011年对采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条锈菌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 014份标样中,共监测到133个致病类型,其中CYR33出现频率达19.7%,与2009-2010年的23.7%相比略有下降,连续二年超过CYR32,居于首位;CYR32出现频率为18.1%(2009-2010年为21.6%),位居第二,主要分布在陕、甘、川地区。供试标样中还有44份被鉴定为贵农22致病类群,出现频率为4.3%,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云南三省,陕西、青海、山西、新疆、贵州和西藏等地亦有分布,应引起育种和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9.
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4号的发现及其致病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型9(简称G22-9)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仪陇县的小麦品种川麦42上检测到,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省65县(市、区)。其出现频率从2009年的0.11%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0.56%。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性以及近年来的出现频率和分布范围衡量,预测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优势小种。2016年经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会商决定,将G22-9致病类型正式命名为条中34号。条中34号小种的出现和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以及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今后应加强对该小种动态监测和抗病育种的预见性,及早调整品种布局,采取作物结构调整和药剂包衣(或拌种)等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60.
研究隆朋麻醉对犬4种促炎因子(IL-1β、IL-2、IL-8及TNF-α)的影响。12只健康犬分别于麻醉前(0 h)、麻醉后0.5、2、8、24、48、72 h及120 h共8个时间点,空腹采5 mL血离心取血清,动态检测IL-1β、IL-2、IL-8及TNF-α水平。结果为:IL-1β组只有麻醉后2 h的血清中IL-1β浓度显著低于0 h对照值(P0.05),其他各组的IL-1β浓度虽低于与0 h对照值,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IL-2在麻醉后出现下降趋势,在麻醉后48 h显著低于0 h对照值(P0.05),之后开始上升并于120 h基本恢复正常。IL-8组各时间点与0 h对照值比较皆差异不显著(P0.05)。TNF-α在麻醉后出现下降趋势,其中24、48 h与0 h对照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48 h后出现上升趋势,72 h与0 h对照值比较已差异不显著(P0.05),120 h基本回复正常。隆朋单一麻醉对犬4种细胞因子存在一定影响,各细胞因子在120 h后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