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覆膜栽培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但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优化施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黄土高原中部典型旱地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传统平作(不覆盖+均匀施肥)、垄覆沟播(垄上覆膜+垄间沟播+均匀施肥)和膜侧施肥(垄上覆膜+垄间沟播+播种行侧膜下定位施肥)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200 cm土壤水分,以及膜侧施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与传统平作相比,在偏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垄覆沟播的小麦产量分别提高9.5%和6.3%,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7.1%和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8%和8.7%,而膜侧施肥的小麦产量提高18.8%和22.8%,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2%和19.6%;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垄覆沟播和膜侧施肥对小麦产量无影响,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0%和17.0%。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在偏湿润年份使生长季内100~200 cm土壤水分消耗显著减少,而在偏旱年份使夏休闲季土壤蓄水显著增加,开花和收获期0~40 cm土壤硝态氮、根系全氮以及开花期茎叶全氮含量升高,促进了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吸收、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偏干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膜侧施肥较垄覆沟播产量分别提高8.4%和15.5%,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9.9%和8.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和10.0%;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两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6.0%。因此,膜侧施肥可维持旱地小麦生育后期的土壤氮供应,提高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下季播前深层土壤贮水,是适宜于旱区推广的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2.
为探究压力补偿灌水器水力性能和抗堵塞性能,以华维节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压力补偿灌水器为试验件,测试并评价了11种入口压力(50~350 kPa)下水力性能和3种不同浓度浑水(3、5 g·L-1和7 g·L-1)下抗堵塞性能。结果表明:在压力补偿弹片结构和环形迷宫流道结构的共同作用下,灌水器均匀度高、压力补偿性强,流态指数0.006,补偿区间110~350 kPa,起调压力50 kPa,其相对流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呈波动性减小;灌水器堵塞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经过40次灌水后,3、5、7 g·L-1浓度浑水条件下,灌水器的堵塞率分别达到20.8%、29.2%和52.1%,灌水器的抗堵塞性能随浑水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泥沙浓度为5 g·L-1和7 g·L-1时,堵塞率显著上升,而在泥沙浓度3 g·L-1条件下,抗堵塞性能良好,且有效使用时间可延长29.73%~41.89%。研究成果对压力补偿灌水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试验筛选适宜黑龙江地区种植的苜蓿种质材料,旨在探究晚秋环境下苜蓿叶片光合性能的变化规律。以6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叶片水汽压、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进行测定,利用隶属函数评价出优异的苜蓿品种。结果显示,龙牧801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草原3号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最高;草原3号和龙牧801的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草原3号、龙牧801和皇后苜蓿叶片水汽压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运用隶属函数对品种的光合性能进行评价,各品种的光合强弱顺序为:龙牧801>草原3号>皇后>康赛>阿迪娜>赛迪。研究表明,龙牧801和草原3号的光合性能较强,适宜黑龙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对竹子的研究大多着重于材料学方向,对于竹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文着力于研究竹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总结了与竹相关的主要旅游开发项目,浅析竹在旅游景区中应用的发展趋势,使竹更多更广地运用于旅游景区的建设中,让游客更能体验竹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45.
李莎莎  郭艳清  邓群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088-2092,2117
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循环农业动态评价问题,建立了循环农业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动态评价模型。根据系统思考理论,将评价指标放入一个循环农业模式系统中进行分析,基于流程再造理论设计丘陵地区的循环农业流程,以此为据建立其SD仿真模型,分析该循环农业模式的合理性。根据丘陵地区循环农业SD模型中稻谷产量、总收入和污染量3个主要变量的分析结果,运行循环农业系统动力学动态评价模型,仿真得到评价结果,进而表明构建的丘陵地区循环农业流程合理可行,且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动态评价循环农业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46.
食用菌护色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食用菌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褐变的原因和护色方法,提出了食用菌护色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7.
李莎莎  蔡承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60-21362
以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与农民收入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投入。  相似文献   
48.
75%肟菌·戊唑醇WG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后24d,75%肟菌·戊唑醇WG对玉米大斑病防效78.5%~86.1%,持效期长,效果好。75%肟菌·戊唑醇WG防病、控秃、增产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且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8.19%~12.68%,适合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9.
旱地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与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需求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黄土高原是我国旱地小麦主要产区,但产量普遍偏低,明确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与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需求的关系,对高产高效小麦品种选育、科学合理施肥、实现区域小麦增产有重要意义。 【方法】 于2014和2015年,在黄土高原典型旱作雨养农业区种植来自我国不同主产区和当地的123个小麦品种,采集收获期的植株样品,测定了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累积和需求量,分析了产量与干物质及养分需求的关系。 【结果】 不同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与生物量、收获指数、养分吸收量和养分收获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干物质、需氮量、需磷量呈显著负相关。从两年的平均结果来看,当小麦籽粒产量从5474 kg/hm2增至7891 kg/hm2时,生物量从12194 kg/hm2增至17032 kg/hm2,收获指数从38%增至54%,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分别从159 kg/hm2增至231 kg/hm2、21.3 kg/hm2增至29.5 kg/hm2、79.1 kg/hm2增至136.9 kg/hm2,氮、磷、钾收获指数分别从62%增至83%、75%增至90%、20%增至37%。干物质需求量却从2611 kg/Mg降至1873 kg/Mg,氮、磷需求量也分别从35.1 kg/Mg降至23.7 kg/Mg、4.5 kg/Mg降至3.2 kg/Mg。品种间需钾量也随产量升高而降低,从19.9 kg/Mg降至11.9 kg/Mg,但产量与需钾量间并无显著负相关关系。 【结论】 旱地条件下,高产品种具有较高的生物量、收获指数、养分吸收量和养分收获指数,而干物质及养分需求量却较低。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不仅要选育高产高效小麦品种,提高生物量,协调籽粒产量与生物量、养分吸收量和收获指数的关系,也要根据高产品种的养分需求规律,结合区域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施肥,保证作物有充足的养分吸收量,并向籽粒高效转移,使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0.
为探讨白魔芋开花过程中激素与雌、雄蕊成熟时间的关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白魔芋从佛焰苞形成前期到开花后期6个不同时期雄蕊和雌蕊中4种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的质量比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IAA,GA3,ABA和ZT 4种激素的质量比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IAA在雄蕊和雌蕊中均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ABA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与IAA的趋势相反;GA3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雄蕊在佛焰苞成形后期达到最大值,约为195ng/g,而雌蕊GA3的质量比晚于雄蕊达到最大值,雌蕊在开花前期才达到最大值,约为188ng/g;ZT质量比的变化为先升后降、再升再降.在花芽形态分化,即雌、雄蕊成熟的关键时期,雌蕊中内源IAA,GA3和ZT的质量比均高于雄蕊,且GA3表现明显,说明较高浓度的IAA,GA3和ZT在成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在同一过程中,雄蕊中ABA的质量比却高于雌蕊的,而雄蕊晚熟于雌蕊,表明较高浓度的ABA抑制雄蕊的成熟.ABA/IAA和ABA/ZT的比值呈现出与ABA相同的变化趋势,高浓度的ABA/IAA,ABA/ZT和ABA/GA3均不利于雄蕊的成熟,进一步证明高浓度ABA是抑制雄蕊成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