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3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结合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现代社会信息化特征,提出了构建服务链、创业链、产业链相互融合的"三链一体"的休闲农业服务新体系,以此来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体系、创业体系和产业体系,从而助推休闲农业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2.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一种细胞、组织或完整生物体在特定时空上全部蛋白质及其存在方式的学科。近年来,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了日本血吸虫尾蚴、童虫、成虫蛋白质组,成虫性别差异和排泄分泌物蛋白质组,体被蛋白质组,与药物和诊断相关的蛋白质组等多方面的研究,增加了人们对日本血吸虫的生长发育、免疫逃避等机制的了解,为发掘血吸虫病疫苗、诊断和药物靶点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3.
吡喹酮氯仿油制剂治疗山羊日本血吸虫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口服吡喹酮氯仿油制剂(25mg/kg)治疗人工感染山羊日本血吸虫病,39天后解剖冲法,计数残存虫体,与对照组相比,减虫率为95.7%,减雌率为96.7%。早期文献报道(1981),当口服吡喹酮剂量20mg/kg时,可获得99.8%的减虫率和100%的减雌率。鉴于国外已有吡喹酮不能完全治愈病人的报道和血吸虫可能已有抗吡喹酮的抗药性,吡喹酮治疗动物血吸虫的适宜治疗剂量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34.
水稻叶片气孔特性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良刮制法观测了13个早稻品种剑叶、20个晚稻品种上三叶的气孔特性,比较了常规稻与杂交稻气孔差异,并对气孔密度、长度与宽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孔密度变幅大于气孔长度与宽度;早稻杂交稻剑叶气孔密度、长度与宽度大于常规稻;剑叶气孔长度与宽度呈显著正相关,但长度、宽度与密度相关性不显著;晚稻杂交稻剑叶气孑L密度大于常规稻,倒二叶、倒三叶均要小于常规稻;而杂交稻上三片功能叶气孔长度均大于常规稻;杂交稻倒三叶气孔宽度大于常规稻,其他2叶均比常规稻小;上三片功能叶气孔长度与密度、气孔宽度与密度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气孔长度与宽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5.
本文分析了南方稻区冷浸田概况,包括分布、形成、特点、判定方法及利用现状。针对南方稻区冷浸田面积较大、利用率低的现状,进行了冷浸田开发利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厢沟凼式“稻+鳖+鲤”模式效益达88 586元/hm2,产投比2.062,远高于冷浸田单种稻模式(效益1 969元/hm2,产投比1.138),也高于普通田厢沟凼式“稻+鳖+鲤”模式(效益64 860元/hm2,产投比1.761)。在试验基础上,总结了冷浸田综合种养开发利用技术要点:冷浸田厢沟凼式立体结构改造、耕作与施肥技术改良、“稻+鳖+鲤”综合种养。冷浸田综合种养开发利用对提高冷浸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为给湖南双季稻区稻田蓄水采用"早水晚用"的节水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早稻灌浆乳熟期起保持稻田不同的灌水深度(10、15、20 cm),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灌水深度对早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管理相比,灌深水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但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使产量减少3.1%~5.7%,但差异不显著;灌深水增加了62.7%~113.6%的CH4累积排放量,减少了63.1%~84.1%的N2O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各灌水处理中以灌水深10 cm增排量最高,随着灌水深度增加增温潜势降低,各灌水处理的增温潜势超出常规水管理57.2%~96.6%。根据湖南降雨季节分布规律,加高加固田埂后,早稻成熟期蓄积20 cm深水有利于双季稻区晚稻种植和节水。但蓄深水增加了CH4排放,对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37.
晚稻根际土壤特性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揭示水稻根际土壤特性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机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不同品种的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并对CH4和N2O排放通量与水稻根际土壤特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CH4、N2O季平均排放通量间存在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9.27~14.57 mg/(m2·h)、7.16~15.28 μg/(m2·h);CH4排放通量与5 cm处土壤E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N2O排放通量与5 cm处土壤Eh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CH4排放通量与0~7、7~13、13~20处土壤溶液中CH4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N2O排放通量与7~13 cm处N2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CH4、N2O排放通量与0~7、7~13、13~20 cm处土壤溶液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CH4排放通量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2O与电导率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因此,水稻根际土壤Eh、pH、电导率以及CH4浓度是影响CH4排放的重要因素,根际土壤pH与N2O排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
利用大田小区试验,采用圆柱体静止箱/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了不同水肥模式下早晚稻在各生育时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比较了不同水肥组合模式累积排放量差异.结果表明:早晚稻甲烷排放均表现为单峰模式,早稻峰值出现在齐穗期,晚稻在分蘖期;早稻氧化亚氮排放通量随着水稻生长呈递增趋势,晚稻季节变化明显.淹水灌溉甲烷累积排放量高于间歇灌溉;早稻淹水灌溉施高氮甲烷排放量最高,间歇灌溉无氮肥处理甲烷累积排放量最低,极差为8.97 g,/m2;晚稻甲烷累积排放量以淹水灌溉施高氮最高,间歇灌溉施低氮肥最低,极差为13.11 g/m2;早稻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以间歇灌溉施高氮最高,淹水灌溉不施氮最低,极差为40.6g/m2;晚稻间歇灌溉普遍高于淹水灌溉,极差为152.5g/m2.甲烷排放与5 cm、10 cm处土壤Eh值呈显著负相关,氧化亚氮与之相关性不显著.因此,间歇灌溉减少甲烷排放,促进了氧化亚氮排放,淹水灌溉有利于甲烷排放,但抑制了氧化亚氮排放;高氮肥施用有利于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39.
直播密度对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2009年度在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研究了稻田免耕直播密度对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品种C6823最适密度为36万株/公顷,产量为2256.0kg/hm2。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始枝高度增加,茎粗明显减少,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果数、千粒重减少,从而降低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40.
为了探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轻简栽培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与物质转运的影响,于2016年在湖南省冷水滩区梯冲田进行了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旋耕人插人收+晚稻免耕人插人收模式的晚稻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高1.03%~24.15%;产量与千粒重和每株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处理水稻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率为23.62%~37.79%,物质转换率为18.82%~40.47%,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晚稻免耕人栽机收模式最高;不同处理对水稻叶片转运特性的影响高于茎鞘,对物质输出率的影响高于物质转换率,对表观输出量的影响相对较低。综合考虑水稻产量、适度规模化生产和农村劳动力条件,开发适宜农机具,改进机插抛秧技术,梯冲田水稻生产应以早稻旋耕抛栽机收,早稻生长后期蓄水,晚稻免耕机插(抛栽)机收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