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34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583篇
林业   4175篇
农学   2155篇
基础科学   621篇
  3669篇
综合类   2187篇
农作物   2378篇
水产渔业   2013篇
畜牧兽医   1811篇
园艺   1249篇
植物保护   225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2870篇
  2017年   2867篇
  2016年   1376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1165篇
  2011年   2467篇
  2010年   2420篇
  2009年   1535篇
  2008年   1592篇
  2007年   1847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5篇
  1977年   4篇
  1968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2篇
  1948年   1篇
  18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Improvement of both the tensile and impact strength of the same polymeric material has always been a great challenge for the plastic industry.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incorpor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nanoparticles (0.3 wt% to 15 wt%) into three polypropylene (PP) based matrices viz. PP homopolymer, propylene-ethylene (PP-PE) copolymer and the blend of PP:PP-PE (30:70) to improve their impact behavior without hampering the tensile strength much. A loss in both the tensile and impact properties was observed in PP based nanocomposite. However, PP-PE based nanocomposites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impact strength (47 %) at 10 wt% loading with a loss of tensile strength by 22 %. To minimize this loss a blend of PP:PP-PE (30:70) was explored as a matrix. At 10 wt% loading, this matrix showed an improvement of 30 % in impact strength whereas the tensile loss was minimized to 10 %. Further, silane coupling agent which promoted good interfacial adhesion was used for best compositions. The variation of crystalline morphology of the nanocomposites with various formulations was analyzed using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X-ray diffraction.  相似文献   
22.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恒河猴肾上腺皮质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其特点是:(1)被膜较发达,有时可伸入球状带将其细胞分隔为团块。(2)球状带有时呈指状指入束状带和网状带,其内可见嗜铬细胞;球状带细胞可分为明、暗2种类型,他们排列成团球状、滤泡状、索状和不规则形。(3)网状带较发达,有的可分为内、外2个区;有时网状带呈刺状伸入束状带;有时网状带细胞可见于被膜下或髓质内。(4)有时部分被膜连同皮质一起呈指状伸入髓质内。(5)皮质细胞均含丰富的溶酶体、线粒体和内质网,但不同部位的细胞所含的脂滴在数量、大小、形态和电子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3.
 采用数值分类法研究了来自21种寄主植物96个病原荧光假单胞菌菌株(包括5株非荧光菌)的分类问题。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荧光菌菌株可分成两大组,第一组(组I)生长较慢,精氨酸双水解酶呈阴性,营养谱窄,多数菌株不利用DL-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L-羟脯氨酸,L-异亮氨酸,L-色氨酸,L-瓜氨酸,DL-nor-缬氨酸,L-胱氨酸,单宁酸和鼠李糖作为唯一碳源,不能利用天冬氨酸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而第二组(组Ⅱ)的菌株可利用这些化合物。组I的菌株可分为10个亚组(I1-I10),亚组与致病变种或命名种基本对应,与寄主来源密切相关;亚组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利用底物的能力不同。组Ⅱ均具有精氨酸双水解酶,营养谱广泛。  相似文献   
24.
天然胭脂萝卜红色素属于花青素类化合物,性质不稳定。笔者以新鲜胭脂萝卜(Raphnussativuscv.)肉质根为原料,提取胭脂萝卜红色素,选择常用的5种稳定剂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出最佳的稳定剂及其用量。研究结果发现0.03%维生素C、0.03%谷氨酸、0.03%柠檬酸能明显地延缓其颜色变化,0.03%维生素C 0.03%柠檬酸的组合对该色素的稳定效果最佳;进一步研究确定维生素C和柠檬酸的最佳用量分别为0.04%和0.08%。  相似文献   
25.
低聚糖对雏鸡大肠粪便NH3-N含量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验选取1日龄罗曼蛋公雏250只,随机分为5组,试验组饲料或饮水中分别添加海藻糖(500mg/kg)、海藻胶(600mg/kg)、大豆寡糖(500mg/kg)、圆葱寡糖(500mg/d)。结果表明,四种低聚糖均可促进肠道乳酸菌及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对魏氏梭菌的生长呈现抑制作用。海藻糖、海藻胶对降低大肠粪便NH3—N含量效果不显著(P>0.05),而大豆寡糖效果显著(P<0.05),圆葱寡糖效果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6.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源农药就其低毒、低残留、与环境和谐、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等优点,符合现代环保和人们健康的要求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综述植物源农药的资源、植物源农药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7.
等离子体光谱分析表明:研究的10种蜂蜜均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元素。人体血浆中Cu/Zn,K/Na,Ca/Mg比与身体状况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荞麦蜜的Cu/Zn比最高,K/Na比也较高,而K/Na,Ca/Mg比以枣花蜜为最高。食用蜂蜜的人将受蜂蜜中矿物元素的影响而改善这些价值,有益于健康。  相似文献   
28.
本文对工程造价管理角度进行了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阐明如 何科学地控制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29.
桉苗灰霉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苗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是近年在云南省新发现的病害,过去未曾报道。该病多发生在按苗幼嫩的茎上部和叶片上,可造成按苗迅速死亡。早春连绵阴雨,气温较低,致使该病易造成流行,该病的流行也与管理措施密切相关。采取平衡施肥,加强苗期管理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病期可施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与等量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混用,稀释1000倍常量喷雾,每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可有效地控制按苗灰霉病蔓延流行。  相似文献   
30.
盐分对碱茅种子发芽影响的机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耐碱茅种子在盐(NaCl与Na2SO4)及干旱(PEG-6000模拟)胁迫下发芽及其机制的比较研究表明,种子发芽率随溶液渗透势的降低而下降,在等渗条件下三种溶液中的发芽率次序为Na2SO4>NaCl>PEG。NaCl与Na2SO4主要通过影响种子吸水量及对膜的毒性影响发芽,根据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其机制为:(1)溶液渗透势及Na+浓度决定的种子吸水对发芽的直接正效应(通径系数0.73);(2)溶液Na+浓度引起的膜毒性对发芽的直接负效应(-0.51);(3)种子从溶液中吸收Na使种子吸水增加对发芽的间接正效应(0.30)及使膜毒性增大对发芽的间接负效应(-0.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