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40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正>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尤其是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纹枯病在水稻主产区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生,南方黑条矮缩病在长江以南稻区迅速扩大,发生为害严重,稻曲病、穗腐病等在全国尤其是粳稻区蔓延,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连作晚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32.
<正>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尤其是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纹枯病在水稻主产区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生,南方黑条矮缩病在长江以南稻区迅速扩大,发生为害严重,稻曲病、穗腐病等在全国尤其是粳稻区蔓延,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33.
用植物激活蛋白、万保等处理秀水110(粳稻),系统地比较了处理后的水稻在发芽、干物质重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内酶活性、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稻谷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万保处理有明显的抗病虫作用和增产效果,奇茵处理对根的促生效果最明显,有利于形成壮根。这些都直接反映在水稻体内~系列酶活性的变化上,激活蛋白和万保处理的叶片中的SOD、POD活性提高明显且迅速。  相似文献   
34.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温室苗期接种鉴定法,以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从安徽省和湖北省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感病标样上分离的200个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在鉴别品种上的病情指数呈正态分布。基于5个鉴别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的动态聚类分析,将200个菌株划分为弱、中、强3种致病型,分别占供试菌株的29.5%、60.5%和10.0%,其中中等致病型菌株占优势。各致病型在地区间呈随机分布,表明自然条件下水稻纹枯病菌为混合致病群。Mantel测验表明,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采用Bayes法建立了各致病型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达95.00%,说明采用聚类判别分析能够对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分化进行合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35.
水稻穗腐病和穗枯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穗腐病和穗枯病是我国新上升或新出现的两个水稻后期穗部病害。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耕作栽培制度及肥水管理的改变以及品种(组合)的更替,两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穗腐病和穗枯病病原菌有色,可产生毒素,不但直接影响水稻产量,还导致稻米品质降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穗腐病和穗枯病在发病时期、发生部位和危害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综述了两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危害状况、病原菌生物特性和毒素研究以及防治方法,提出了研究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6.
四川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侵染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利用6对SSR荧光标记对采自四川绵阳、营山、雅安、北川和武胜地区的5个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4个稻瘟病菌中检测出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为7.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1,所有位点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5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374)低于期望杂合度(0.502),暗示群体内存在因近交而导致的杂合子缺失。AMOVA分析显示,绝大多数遗传变异(81.17%)存在于群体内个体间,仅有18.83%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的差异。5个地理群体间呈现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为0.057~0.528)。Mantel检验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说明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呈现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群体遗传学数据分析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流(基因流水平为0.472~4.347),基于贝叶斯聚类法的Structure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37.
利用“傻瓜”式防控技术对水稻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省工、省本、省力(三省)的目的。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能否达到“三省”的效果,其关键在于农药能否合理混配、精准施用。本文介绍了农药混配使用的优点、原则、目的,以及生产实际中农药配制、稀释等方法,以便农民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38.
水稻穗腐病病菌致病性、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穗腐病是近年发生危害严重的水稻穗部病害.本研究对穗腐病的发生、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分离了病原菌并测定了致病性,筛选了防治该病的杀菌剂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紧穗型的粳稻及籼/粳杂交稻组合较穗型松散的籼稻及其杂交组合更易感病.水稻孕穗后期-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高湿、温暖天气该病发生危害重.用分离到的4个菌(层出镰刀菌、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新月弯孢菌和细交链孢菌)进行人工接种,均能使稻粒感病,初步确定层出镰刀菌为主要初侵染菌.室内抑菌测试结果显示,5 mg/L以上浓度的多菌灵、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对层出镰刀菌生长的抑制效果达到81.31%~100%.抑制中浓度为0.000 7~0.947 6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后期和抽穗扬花期用三唑酮、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喷雾防治一次,防效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39.
以对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K&#252;hn)有良好抗性的水稻品种ZH5为母本,与对纹枯病抗性较差的泸恢17、多系1号和GR83个恢复系进行杂交,获得杂交F1、F2代,于2005—2006年在杭州田间对亲本和杂交后代进行了纹枯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及植株生物学性状考查。结果表明,杂交F1代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水平介于双亲之间,大多数农艺性状表现出超亲优势或介于双亲之间;同一杂交组合F2代群体内纹枯病抗性分离较大;不同杂交组合间群体内抗、感纹枯病植株分布差异较大。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与株型性状相关不显著,主要决定于品种自身的抗性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40.
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研究了菌龄、酶浓度、渗透压稳定剂、缓冲液pH值以及酶解温度和时间等因子对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将培养42 h的菌丝,以0.7 mol/L KCl作为渗透压稳定剂,在30 ℃, pH 4.4~5.8条件下,经2%溶壁酶和2%纤维素酶混合酶液酶解4 h,静止条件下原生质体最大释放量达1×106/mL,再生率为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