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1篇
  3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997~1999年江苏省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的9个供试品种(系)进行了多性状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苏B9607综合性状最好(r=0.8559),盐94—258次之(r=0.7764),优质1号综合性状最差(r=0.6532)。  相似文献   
42.
南通市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南通市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其效果,分析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南通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提出了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南通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对策:系统联动,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积极培养多层次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拓宽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Internet网络的作用,加速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43.
以迟熟中粳品种“通育粳1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大棚保护地茬水稻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施氮量(纯N)为150 kg/hm^2的产量最高,比不施氮增加26.60%;施氮量在75~150 kg/hm^2范围内,稻谷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施用氮肥能减少稻米垩白粒率,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蛋白质含量;以不施氮为对照,施氮量在150 kg/hm^2时,新增纯收益最大(为13.91%),而施氮量在75 kg/hm^2时,则可取得最高的边际成本报酬率及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44.
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均能改善种床质量,提高出苗数和最终成穗数,同时二者也能延缓花后绿叶的衰老,提高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方式下小麦增产效果更好.另外,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采用全秸秆茬地洁区旋耕智能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清分、条带施肥、宽窄行播种、对位镇压以及沟系配套等多道工序,能减少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显著提高稻茬小麦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5.
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浅翻耕、深翻耕)下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茎秆基部第1至第4节间主要物理性状及抗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株高降低,茎秆节间变短,基部节间茎秆抗折力增强,花后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尤以深翻耕处理表现最好;茎秆基部节间茎壁加厚,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提高,从而增强了茎秆抗折力.  相似文献   
46.
通麦9号系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优质、高产、多抗种质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春性中熟二棱皮大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高抗大麦黄花叶病等特点,2010年3月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通过。通过采用种子处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化控等技术措施可进一步提高通麦9号的产量。本研究介绍其选育、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7.
沼液在农业领域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液目前已逐渐成为农业种植领域炙手可热的新型有机肥料和研究热点,不管是对作物本身,还是土壤的修复机制或大气﹑水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沼液肥用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包括液体喷施和根部施肥等;同时在浸种和生物农药领域沼液应用覆盖面较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用。无可避免地,沼液肥用过程利弊共存,一些在沼液实际应用中尚需注意和无法忽视的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商榷,以真正意义上达到一个最终和谐安全高效使用的原则,从而保障沼液这一经济肥源切实做到效益最大化。因此,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源调查统计,概述了沼液农用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取得成果﹑环境效益评价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沼液今后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方向及预期成效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沼液在农业领域的全面普遍化和安全稳定化发展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8.
针对大棚设施利用率低、夏秋季保护地空闲率高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短季类蔬菜填闲利用、青鲜食作物接茬利用、攀缘型作物爬架利用、长季节栽培模式等4种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的模式,并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这4种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大棚保护地夏秋季利用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49.
江苏沿江地区以大麦为主体的间套作种植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大麦的栽培习性,介绍了江苏沿江地区以大麦为主体的几种间套作种植方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50.
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稻草还田与不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小区试验研究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均匀性、产量以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草还田使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均匀性下降;稻草还田条件下,免耕降低了出苗整齐度,旋耕、浅翻耕、深翻耕提高了出苗整齐度;稻草还田后影响小麦产量主要原因是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低;稻草还田后小麦出苗率变低、均匀性变差,通过影响小麦千粒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而影响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