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6篇
  10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干旱条件下,比较4种不同种茎材料对木薯成活率、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活率(survival rate,SR)呈现SR1年生种茎(100.0%)>SR2年生种茎(92.2%)>SR60 d嫩茎(78.9%)>SR老茎头(30.0%);鲜薯和薯干产量(root yield,RY)呈现RY1年生种茎>RY60 d嫩茎>RY老茎头>RY2年生种茎;淀粉产量(starch yield,SY)呈现SY60 d嫩茎>SY1年生种茎>SY老茎头>SY2年生种茎;薯干率和鲜薯淀粉含量呈现老茎头>60 d嫩茎>2年生种茎>1年生种茎,且植株密度越小,则薯干率和鲜薯淀粉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2.
世界木薯生产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木薯生产一直困于成本高、效益低、鲜薯单产停滞不前、供不应求等问题,为促进中国木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笔者分析了2004—2013年的世界木薯生产现状,与其他木薯种植大国相比,中国木薯的收获面积、鲜薯单产、总产量及鲜薯单产贡献率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中国鲜薯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率为19.21%,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13%。对此,提出我国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走一条“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木薯政策扶持、提升深加工水平、加强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及提高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华南四省区木薯施用氮磷钾肥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析华南四省区木薯施用氮磷钾肥效果,指导木薯合理施肥,总结分析2005—2015年华南四省区44组木薯肥料试验数据,计算推荐施肥条件下,氮(N)、磷(P_2O_5)、钾(K_2O)肥的增产量、增产率、肥料产量贡献率、偏生产力。得出木薯施用氮肥的增产量、增产率、产量贡献率、偏生产力均值分别为8.5t/hm~2、39.4%、24.4%、203.5kg/kg,97.7%的试验有增产效果;磷肥的对应指标均值分别为5.5t/hm~2、20.8%、13.6%、639.2kg/kg,93.2%的试验有增产效果;钾肥的对应指标均值分别为5.5t/hm~2、21.9%、16.8%、209.1kg/kg,95.5%的试验有增产效果;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YIE表现为YIENYIEKYIEP,偏生产力PFP为PFPPPFPKPFPN。在现有推荐施肥技术水平下,氮、磷、钾肥的平均推荐配比为W(N)∶W(P_2O)_5∶W(K_2O)=2.9∶1∶3,最高推荐施用量分别为257.4、90.0、271.4kg/hm~2。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各地区需遵循"大配方,小调整"的施肥原则,并构建木薯推荐施肥网络体系,以促进木薯高产高效施肥。  相似文献   
14.
田间试验条件下,比较不同紫云英品种在湖北省3个典型双季稻生态区的生育期、产量以及养分积累量等特性,为稻田绿肥生产选择适宜紫云英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各紫云英品种的生育期均表现为湘肥3号和弋江种短于宁波种和南昌种.同一试验点不同品种间鲜草产量存在差异,崇阳以宁波种最高,达38.27 t/hm2;浠水以湘肥3号最高,达22.78 t/hm2;枝江以南昌种最高,达46.92 t/hm2.不同稻作区各品种紫云英养分积累量存在差异,崇阳试验点宁波种和南昌种氮、磷及碳养分积累量较高;浠水试验点湘肥3号和弋江种各养分积累量较高;枝江试验点弋江种和南昌种各养分积累量较高.研究表明,综合考虑生育期、鲜草产量及各养分积累量等因素,鄂东南低山丘陵双季稻区适宜的紫云英品种为南昌种和宁波种,鄂东丘陵岗地双季稻区适宜的紫云英品种为湘肥3号和弋江种,江汉平原双季稻区适宜的紫云英品种为弋江种和南昌种.  相似文献   
15.
水稻季施肥对后季绿肥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水稻季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后季绿肥物质养分积累的影响,为水稻-紫云英轮作条件下适宜化肥用量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稻季施氮、磷、钾肥处理的绿肥鲜草产量分别较不施氮、磷、钾肥处理增加27.9% ~ 40.9%、12.6% ~ 37.2%、21.4% ~ 46.2%。水稻季不同氮肥处理比较,施氮处理的氮积累量较不施氮处理增加48.8% ~ 62.3%,氮肥(N)用量为142.4 kg/hm2时,绿肥碳、氮、钾积累量最高,氮肥用量为71.2 kg/hm2时,绿肥磷积累量最高。水稻季不同磷肥处理比较,施磷处理的绿肥磷积累量较不施磷处理增加33.0% ~ 78.3%,磷肥(P)用量为49.1 kg/hm2时绿肥的碳、氮、磷、钾积累量均最高。水稻季施钾处理的绿肥钾积累量较不施钾处理增加22.2% ~ 44.8%,水稻季钾肥(K)用量为67.5 kg/hm2和101.2 kg/hm2时,绿肥的碳、氮、磷、钾积累量较高,且两处理间相差较小。本试验条件下,水稻季氮、磷、钾用量分别为142.4、49.1、67.5(或101.2)kg/hm2时,绿肥的产量及碳、氮、磷、钾积累量最高,分别为15 833 kg/hm2和929.2、44.6、5.8、45.9 kg/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和玉米共生期间的农艺性状、根系分布、土壤理化性状和根系养分含量的影响,为优化木薯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9号食用木薯和特早熟糯玉808鲜食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等行距、宽窄行单作木薯及木薯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共4个处理,对比分析二者共生期间的农艺性状、三维立体根系分布以及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状和根系养分含量。【结果】宽窄行的木薯和玉米地上部长势均优于等行距。宽窄行间作比等行距增产玉米21.1%。单株的玉米、木薯根系均以植株为中心水平对称,由里向外呈由密至疏分布;单株玉米根系呈上密下疏、上窄下宽分布,68.7%~77.3%根重、46.2%~49.4%根长、52.7%~59.3%根表面积聚集在玉米行两侧各宽10 cm、深10 cm土带内;单株木薯根系呈上密下疏、上宽下窄分布,细根的50.8%~61.4%根长、47.7%~57.2%根表面积聚集在木薯种茎基端线两侧各宽20 cm、深10 cm土带内,而粗根的35.7%~42.0%根长、39.3%~48.8%根表面积和35.9%~46.3%总根重聚集在木薯种茎基端线两侧各宽20 cm、种茎中线两侧各宽30 cm、深10 cm土块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钾及作物根系磷钾含量基本呈表层(0~10 cm) > 中层(10~20 cm) > 深层(20~30 cm)的分布规律,而作物根系氮含量则表现相反规律;土壤和木薯、玉米根系的氮磷钾含量基本呈间作 > 单作,其中,宽窄行间作玉米的绝大部分养分指标为最高。【结论】玉米和木薯根系虽穿插生长,但其密集生长带(块)互不重叠,为弱竞争关系,以宽窄行为优,且宽窄行木薯间作玉米有利于提高两者的根系养分、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故生产中推荐宽窄行木薯间作玉米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2个木薯品种‘SC205’和‘SC124’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钾(K0,K2O 0 kg/hm2)、低钾(K50,K2O 50 kg/hm2)、中钾(K100,K2O 100 kg/hm2)和高钾(K200,K2O 200 kg/hm2)4个施钾量处理,测定收获期木薯的农艺性状、鲜薯产量及其构成指标、可溶性糖组分含量、淀粉组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不施钾相比,施钾量达100 kg/hm2以上时,能显著提高木薯株高、茎径、单条薯重;施钾量达50 kg/hm2以上时,能显著提高鲜薯产量,其中‘SC205’和‘SC124’的鲜薯产量增幅分别达59.2%~131.7%和51.4%~127.9%,在施钾量(K2O)为100 kg/hm2时鲜薯产量达到最大值;(2)施钾量对不同组织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及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品种与施钾量间交互作用对蔗糖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对其他可溶性糖组分及淀粉各组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3)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组织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与块根淀粉组分含量间具有负的相关性,其中块根的可溶性糖组分与块根总淀粉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茎秆的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与块根总淀粉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合理施钾促进了可溶性糖向淀粉的转化,进而有利于木薯鲜薯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对连作条件下木薯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性腐殖酸对染料甲基紫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改性腐殖酸对甲基紫的吸附特性。[方法]以甲基紫染料为例,研究改性腐殖酸对有机染料废水的吸附特性,同时考察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酸性条件有利于改性腐殖酸吸附甲基紫。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改性腐殖酸对甲基紫的吸附量增加,24 h后,吸附作用基本达到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增加,腐殖酸对甲基紫的吸附是吸热反应。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吸附量呈下降趋势。当改性腐殖酸的用量为0.8 g时,其对甲基紫的去除率达98.34%。25℃下,改性腐殖酸对甲基紫的吸附用Fre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结论]改性腐殖酸对甲基紫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在染料工业废水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鲜食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华南9号(SC9)幼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PEG模拟干旱胁迫进行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提高,胁迫程度加剧,SC9幼苗叶片脱落数增多,株高增长量、冠面积、地上部分干重、叶片干重、支持结构干重、叶片面积、叶片鲜重逐渐减小,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光合色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在干旱胁迫下SC9幼苗通过改变生长状况和叶片生理功能来适应干旱环境,对干旱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绒山羊绒毛生长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探讨绒山羊生绒机理及如何提高绒山羊绒产量成了热点问题。文章从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及遗传因素对绒山羊绒毛生长的调控机理进行了综述,试图展示国内外对绒山羊生绒机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