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9篇
  10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棉花易发生早衰的时期与防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易发生早衰的时期与防止技术陈六书,陈明灿(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洛阳471003)近年来,随着植棉技术的改进,高产棉田面积不断扩大,但生产中由于栽培管理不当,往往造成棉花早衰,严重障碍着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防止棉花早衰是保证棉花高产稳产的...  相似文献   
92.
选择不同年代育成的11个玉米自交系为代表,对株型和产量组成两类共9个性状进行了遗传改良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α=0.01)。影响玉米自交系耐肥、抗倒伏性的穗位/株高性状以及决定玉米耐密植性的叶向值等性状的改良效果最显著,改良趋势最明显。而穗部性状的改良趋势只有穗粗比较明显。本文还对两类性状不同改良效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3.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水平(不覆盖为对照(Ⅰ)、2 000 kg·hm-2(Ⅱ)、4 000 kg·hm-2(Ⅲ)、6 000 kg·hm-2(Ⅳ)、8 000 kg·hm-2(Ⅴ)),研究了小麦抽穗期后旗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小麦抽穗后,在一定秸秆覆盖量范围内随覆盖量的增加,各处理总体表现为小麦旗叶SPAD值升高,净光合速率增强,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SOD、CAT和POD活性增强,小麦产量增加;且秸秆覆盖处理,除MDA含量减少外,其余各指标均较对照有所增加,但覆盖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幅)不明显。处理Ⅳ的各指标均优于其它覆盖处理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可知,在豫西旱地生态条件下,6 000 kg·hm-2为最佳秸秆覆盖量。  相似文献   
94.
脱毒甘薯四级种薯(苗)生产程序及繁育供种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病毒病危害十分严重,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培育脱毒甘薯是防治病毒病的有效途径。根据河南省脱毒甘薯种薯繁育和生产应用的实践,提出了甘薯脱毒试管苗、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生产程序和脱毒种薯(苗)分级的质量标准,同时介绍了脱毒甘薯的繁育供种体系及各级种薯(苗)的生产规模和数量。  相似文献   
95.
灌浆期干旱对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高肥条件下,研究灌浆期干旱对两个抗旱性不同的旱地小麦品种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豫麦2号抗旱系数为0.90麦现为旗叶叶绿素下降快,MDA增加快,活性氧代谢失调出现的早;  相似文献   
9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育的调控及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植物生长棉花上使用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生长素和缩节胺对棉花的生育及产量有显著影响,IAA能促进棉株生长,DPC则能有效抑制棉株生长,二者应用方法得当则能使棉花增产。  相似文献   
97.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种形态的氮素(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弱筋小麦豫麦50籽粒淀粉合成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铵态氮能增加灌浆中后期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量,保持较高的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而施酰胺态氮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较高。施铵态氮有利于提高成熟期籽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和支/直比例,而施酰胺态氮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施硝态氮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调控效应介于施铵态氮和施酰胺态氮之间。施铵态氮和施硝态氮后旗叶蔗糖合成酶(SS)和灌浆中后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高,灌浆中后期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籽粒蔗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高,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低,而施酰胺态氮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施硝态氮的旗叶蔗糖含量始终最低;与施酰胺态氮相比,施铵态氮旗叶蔗糖含量灌浆前中期低,而后期高。说明施铵态氮旗叶蔗糖合成能力强,源器官蔗糖向库运输迅速,籽粒库中糖源供应充足。因此,生产上可以通过改变氮素形态调节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而调控淀粉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98.
为了解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豫麦50(弱筋小麦)、温麦4号(中筋小麦)和郑麦9023(强筋小麦)的叶面积动态和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灌浆期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 v/F o)、原初光化学效率(F 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随生育进程而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则升高。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间相比较,开花后同一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F v/F o、F v/Fm、ΦPSⅡ和qN则表现为豫麦50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三种品质类型小麦受强光抑制的程度则表现为豫麦50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豫麦50的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最高,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低。小麦籽粒产量、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与开花期、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的F v/F o、F v/Fm、ΦPSⅡ和qP及灌浆中期的q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
采用田间和小面积模拟降水试验的方法,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田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与深松相结合,可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状况,在土壤温度较低时具有保温作用,在土壤温度较高时具有降温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和保水能力,模拟降水后24 h测定1 m土层含水量比免耕不盖多26.1 mm,全生育期平均耕层土壤含水量比免耕不覆盖高9.37%;土壤通透性也得到改善;最终水分利用效率比免耕不盖提高25.26%。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讨干旱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3-2015年,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强抗旱性冬小麦品种晋麦47(JM47)和弱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偃展4110(YZ4110)为材料,设置拔节后持续干旱处理(W1处理,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5%)、花后干旱处理(W2处理,拔节期-孕穗期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5%,花后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5%)、拔节后适墒处理(W3处理,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5%)3个水分处理,分析上午(6:00-12:00)、下午(12:00-18:00)及白天(6:00-18:00)冬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均值、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W3处理相比,W1、W2处理降低了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的均值,且下午的降幅大于上午,灌浆中期的降幅大于灌浆前期.与YZ4110相比,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JM47旗叶Pn均值在灌浆前期下午及灌浆中期上午、下午、白天都显著高于YZ4110;旗叶Gs均值表现为在W3处理下灌浆前期下午、白天及2013-2014生长季灌浆中期白天显著高于YZ4110;在灌浆中期旗叶Tr均值表现为在W3、W2、W1处理的上午、下午、白天显著高于YZ4110;旗叶Ci均值表现为在W2处理下灌浆前期上午显著低于YZ4110.与W3处理相比,W1处理下JM47、YZ4110的产量分别降低了12.5%、24.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3.3%、18.2%,W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2%、13.7%,而产量仅YZ4110显著降低了9.4%.除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和灌浆中期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外,旗叶光合参数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与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总体表现为下午大于上午、灌浆中期大于灌浆前期.总体看出,种植强抗旱性冬小麦品种有利于改善旗叶光合特性,特别是下午时段和灌浆中期的旗叶光合特性,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