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9篇
  2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裕丹参药材适宜产区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河南方城县裕丹参种植基地为分析基点,选取温度、海拔、土壤、降水量等影响裕丹参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对裕丹参在我国的生态适宜性以及主产区河南省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裕丹参适宜产区面积很大,在10个省份均可生长,相似度为90%- 100%时裕丹参在全国9个省的适宜区分布面积理论值可达309 205 km2,以四川、陕西、江苏、湖北和河南分布范国最大,面积均达到24 000 km2以上;相似度为80%~100%时裕丹参在河南省内适宜区域集中存方城、淅川、邓州、信阳和南召县,与裕丹参道地产区相关资料记载一致.  相似文献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种子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荣  陈君  陈士林 《种子》2008,27(12)
对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种子处理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作用进行了介绍,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3.
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小麦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离子束介导后代的9个小麦突变体和4个受体作供试材料,对其进行了RAPD和SSR分子标记,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矮秆突变株系1042的2个特异片断,并进行了测序和同源序列分析。13个材料间分子标记遗传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后的突变明显小于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差异。矮秆突变株系1042的SSR标记特异片断序列BLAST分析结果表明,从1042中扩增到的特异片断与小麦高秆基因Rht-D1 a中的部分序列高度一致,1042的株高明显降低可能是由于该株系遗传突变,产生了2个矮秆基因所致;该特异片断与小麦BAC克隆中LTR-retrotransposon Angela-3s转座子的部分片断同源性最高,说明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诱发变异可能与小麦基因组中反转录转座子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4.
[Objective] The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was construct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lead,cadmium,mercury and arsenic in Ar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Method]Under the optimum operation condition of ICP-MS,the samples were digested by microwave.The element 114In was taken as an internal standard element to compensate body effect and ICP-MS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lead,cadmium,mercury and arsenic.[Result]For the determined elements,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of standard curve was over 0.9995 and recovery rate was from 96.7% to 106.4% while RSD was less than 11.2%.The result of deter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heavy metal content in Ar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beyond standard was serious.[Conclusion]The constructed ICP-MS method with simple operation,rapid response,accuracy and high sensitivity in this experiment could be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by detecting heavy metal contents in different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from original places.  相似文献   
25.
华北平原夏玉米高产的几项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华北平原夏玉米亩产水平一般在450-600kg左右。而该区具有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土地肥沃,夏玉米具备高产的生产条件。另据报道,世界上小面积单产最高的作物是玉米,1985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农民沃尔索(Herman Warsaw)0.473hm^2春玉米,单产1548.13kg/667m^2(23222kg/hm^),2002年FrancisChilds又创造了1850.2kg/667m^2(27753kg/hm^2)的高产新记录。中国玉米专家李登海先生在山东试验的0.993hm^2夏玉米,平均单产1008.6kg。  相似文献   
26.
 【研究目的】探讨外源矮壮素和赤霉素对黄芩生物量及根中黄酮类成分产量的影响,为中药材生产中外源激素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黄芩幼苗叶面分别喷施2ml 200mg/L矮壮素和赤霉素,第26天后,观察植株形态,测定植株高度、地下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并利用HPLC法和乙酰溴法分别测定地下部分黄酮类成分含量和地上部分木质素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矮壮素使植株叶片变绿变厚、花增多、花期延长、节间变短、茎粗大;赤霉素显著增加株高的同时,使叶片变小、绿色变浅、茎变细、腋芽生长明显。(2)矮壮素和赤霉素均使黄芩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同时地下部分生物量降低。(3)矮壮素和赤霉素均使地下部分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显著下降,同时显著提高地上部分木质素的含量。【结论】该实验表明,矮壮素和赤霉素使黄芩中碳源的分配集中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和木质素的合成,不利于地下部分生物量和黄酮类成分的累积,因此不适于黄芩的中药材生产,并且可能也不适于以根或根茎为药用部位的其它中药材的生产。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2 和GA处理液对棉花种子发芽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GA和Ca2 可显著增加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其中以100mg/kgGA和1?2 浓度处理效果较好。药剂复合处理以50mg/kgGA 1?2 和100mg/kgGA 0.1?2 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8.
种子活力遗传和QTL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种子活力的遗传和QTL定位方面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种子活力具有很高的遗传性,且存在母体效应;种子活力QTL定位在数量、染色体的位置、主效基因的存在性、遗传效应等方面,受材料和研究性状及方法的影响结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9.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部性状及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选育优良的耐密植玉米新品种,以玉米杂交种M103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LA)、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6叶期到盛花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的差异逐渐加大,单株叶面积和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盛花期种植密度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的影响达到最大。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含水量和含水率的影响不明显,而对籽粒干重和灌浆速率有一定影响,低密度有利于籽粒干重的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灌浆前期的影响较大,后期相对较小,低密度下单株的灌浆速率较高,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的灌浆速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0.
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H6WC/7873(组合Ⅰ)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穗长的遗传都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Ⅰ的穗粗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Ⅱ的穗粗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Ⅰ穗长的多基因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7.5%、51.1%和61.9%.组合Ⅱ穗长的多基因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66%和56%.组合Ⅰ穗粗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63%和67%.组合Ⅱ穗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2.1%和47.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9%、45.1%和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