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7篇
  55篇
综合类   169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206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于一身,以扎实理论基础为支撑,具有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的农学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无疑对现有的农学类研究生及本科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研究方向。文章就基于搭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平台,开展以"示范基地+科研项目"、"示范基地+导师团队"、"示范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请进来+走出去"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其旨在对农学类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探索,力求为推进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2.
旨在鉴定牦牛Smad4基因与bta-miR-146a的靶向关系,为探究它们在牦牛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可能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iRBase数据库和MEGA 6.0软件分析miR-146a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同时利用TargetScan软件预测其潜在靶基因,通过构建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进行靶向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iR-146a成熟序列在脊椎动物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并预测到178个与卵巢卵泡发育相关的潜在靶基因,从中选取Smad4基因分析发现其3′非编码区域(3′UTR)与bta-miR-146a存在结合位点;进一步成功构建牦牛Smad4基因3′UTR野生型及突变型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bta-miR-146amimic对牦牛Smad4基因3′UTR野生型报告质粒荧光活性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分别与突变型及NC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初步证实,牦牛Smad4基因是bta-miR-146a的靶基因,从而提示btamiR-146a可能通过调控Smad4基因在牦牛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3.
74.
为了解西藏七个地区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的流行和分布情况,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来自西藏七个地区的300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IBR抗体、抗原检测,并用SPSS 19.0软件对七个地区IBR抗体、抗原阳性率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七个地区牦牛IBR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1.00%(33/300),其中日喀则市和林芝市最高,均为17.78%(8/45);其次是拉萨市,为13.33%(4/30);那曲市为11.11%(5/45)、阿里地区为8.89%(4/45)、昌都市为2.22%(1/45);山南市最低,为0(0/45)。而牦牛IBR平均抗原阳性率为10.00%(30/300),其中日喀则市最高,为20.00%(9/45);其次是拉萨市,为16.67%(5/30);林芝市为15.56%(7/45)、那曲市为8.89%(4/45)、阿里地区为4.44%(2/45)、昌都市为4.44%(2/45)、山南市为2.22%(1/45)。日喀则市和林芝市IBR抗体阳性率与昌都市、山南市差异显著(P0.05),拉萨市与山南市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地市间IBR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日喀则市IBR血清抗原阳性率与阿里地区、昌都市和山南市差异显著(P0.05),拉萨市牦牛IBR血清抗原阳性率与山南市差异显著(P0.05)。说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已经感染西藏牦牛群,且在流行和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日喀则市、林芝市、拉萨市相比其他地区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5.
胃肠道健康发育是影响犊牛生长及其潜在生产性能发挥的关键。研究报道,短链脂肪酸(SCFA)和胃肠道微生物可促进幼龄动物胃肠道健康发育,但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新生犊牛胃肠道发育不健全,胃肠道内微生物种类及丰度均较低,内源性产生的代谢产物SCFA较少。现有文献表明,SCFA具有通过影响断奶前犊牛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植、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及提高肠道抗炎能力,进而促进犊牛胃肠道健康发育的功能。本文拟从胃肠道上皮和微生物2个层次来探究并综述外源添加SCFA促进断奶前犊牛胃肠道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其对断奶前犊牛胃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影响及机理,为犊牛健康培育与科学饲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6.
文章旨在研究拟通过测定引进奶牛进入高原后疾病发生率、生产性能发挥情况及血液主要生理指标变化,继而综合评价引进奶牛高原适应性。试验选取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两个品种奶牛均分为高山病发病组、生理指标组、生产性能组,每组均包含对照组和试验组。结果表明,高山发病组:引入一年后,荷斯坦奶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26.5%,娟姗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8%,娟姗牛高山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荷斯坦奶牛,且氧气浓度与高山病发病率密切相关;生理指标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1年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极显著提高(P <0.0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显著提高(P <0.0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极显著降低(P <0.01),此外呼吸、脉搏均有提高;生产性能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后,产奶量、体细胞数极显著降低(P <0.01),乳蛋白率显著降低(P <0.05),此外犊牛初生重较低,且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引进奶牛无论是疾病抵抗还是生产性能发挥方面均未表现出对高原环境的长期适应性。  相似文献   
77.
蚕沙喂猪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猪 选择大×本杂种商品猪,第1期(肥育前期)40头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分2栏饲养,每栏10头,组间体重相近,试验期75天;第2期(肥育后期)40头分为2组,每组分2栏饲养,每栏10头,组间体重相近,试验期60天。1.2 饲粮组成 基础日粮用本县饲料公司生产的配合料,按参试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第1期用中猪料,第2期用大猪料。试验组第1期基础日粮90%、蚕沙10%;第2期基础日粮85%,蚕沙15%;对照组基础日粮100%。1.3 饲料营养水平 第1期每1kg基础饲料…  相似文献   
78.
运城市是一个农牧业大市,种植业以小表、玉米、棉花及豆类为主,养殖业以牛、猪、鸡、羊为主,其中牛存栏30余万头,占大牲畜存栏总数的95%以上,养牛业已成为运城市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养牛业商品化生产有了较大发展。2008年出栏商品肉牛8.5万头,商品牛出栏率为28.3%,生产牛肉1.5万t,占到全市肉类生产总量的15.8%。  相似文献   
79.
基于日喀则地区7个国家气象站1980—2021年逐日气象数据,分析构建了高原马铃薯气温(T)、光照(S)、水分(W)、气候(C)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42年日喀则地区S平均值为0.82,呈逐年弱下降趋势,T、W、C适宜度平均值分别为0.79、0.64、0.61,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马铃薯全生育期的光热资源都在最合理区域(S、T≥0.7),满足了其长发育需求。W在播种~出苗期(W=0.62)、开花~成熟期(W=0.44)呈现较低水平,是制约日喀则地区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最主要因素;T、S空间分布较均匀,且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北向中递增趋势,W空间分布不均匀。桑珠孜区—南木林县一带地区为马铃薯综合气候适宜度高值区(C>0.6),适宜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由本文建立的日尺度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得出的年际变化和区域特征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为了解气候变化下日喀则马铃薯生长发育适宜度的时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
两种免疫增强制剂对早期断乳仔猪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8日龄断奶的三元[杜×(大×长)]杂交仔猪15头,平均初始体重为(5.22±0.89)kg,随机分为3组:活性卵白组、活性酵母组和对照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两个处理组在相同的基础日粮中分别口服卵白制剂及酵母制剂,剂量为10 mL/只,连续服用10 d。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Erythrocyte C3bR,E-C3bR)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ErythrocyteICR,E-ICR)试验,探讨两种免疫增强制剂在服药不同时间对断乳仔猪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活性卵白组和活性酵母组的E-C3bRR和E-ICRR在服药后第1周、第2周都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1),并于第2周达最高值。服药后第3周活性卵白组的E-C3bRR和E-ICRR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而活性酵母组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活性卵白组较活性酵母组具有更加持续稳定的红细胞免疫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