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4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野生黄颡鱼成熟亲本通过人工催产、授精、孵化等措施,进行黄颡鱼人工繁殖。200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催产率平均为73.6%,受精率平均为72.7%,孵化率平均为76.8%。生产1.0--1.5cm苗种316万尾。  相似文献   
42.
莱茵种群和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培育生长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河蟹(中华绒螯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河蟹种质退化已引起高度重视,其提纯复壮的相关研究相继展开,本项目为探讨改良河蟹的种质途径,从欧洲莱茵河引进河蟹亲本,开展了人工繁殖,并成功繁育出大眼幼体。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行了莱茵河水系河蟹(彩色照片见本期彩中插2)与  相似文献   
43.
为探究池塘循环水槽(In-pond raceway system,以下简称IPRS)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Letaurus punetaus,以下简称鮰)肌肉中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以传统大池塘养殖(Traditional pond system,以下简称TPS)为对照,利用GC-MS技术对两种模式下的鮰肌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萃取和分离鉴定,并结合ROAV确定了不同模式下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IPRS及TPS下分别检测出50种及51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醛类、烃类、醇类及酯类等四大类组成,IPRS鮰肌肉醇类、酮类物质均高于TPS,IPRS下1-戊醇、1-戊烯-3-醇、乙酸乙烯酯、2-壬酮、2,3-辛二酮、1,3-戊二烯、十五烷等物质相对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TPS(P<0.05或P<0.01),己醛等部分醛类物质在含量较高时易呈现令人不愉快的气味,IPRS下优势显著。IPRS下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1-辛烯-3-醇、己醛、庚醛、辛醛、壬醛、2,6-壬二烯醛、癸醛、2,4-癸二烯醛及(E,E)-2,4-壬二烯醛,其中庚醛、2,6-壬二烯醛为TPRS特有的特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论显示,养殖模式对鮰肌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较大影响,IPRS下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优于TPS,适合鮰集约化、高密度养殖。  相似文献   
44.
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和12月、2005年3月对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浮游动物108种,以轮虫最多,45个种属,占41.66%;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11.11%;枝角类25个种属,占23.14%;桡足类26个种属,占24.07%.年浮游动物密度为47.96个/L,生物量0.3663mg/L.全年常见的优势类群为:轮虫的臂尾轮虫属、三肢轮虫属、龟甲轮虫属、晶囊轮虫属;枝角类的象鼻溞属、秀体溞属;桡足类的真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许水蚤属.  相似文献   
45.
采用PCR扩增获得了长江下游鲿科(Bagridae)4个属6个种类的线粒体16S rDNA序列片段。序列长度介于920 bp与933 bp之间,A+T含量明显高于C+G含量。共有939个比对位点,其中190个为变异位点;52个为简约信息位点。以大鳞脂鲤(Chalceus macrolepidotus)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分析鲿科4属6种鱼类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16S rDNA序列可以作为鲿科属间系统发育分析的有效分子标记。聚类结果显示,鲿科鱼类构成一个单系类群,其中鳠属(Mystus)较特化,黄颡鱼属(Pelteobagrus)次之,而拟鲿属(Pseud-obagrus)与鮠属(Leiocassis)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46.
养殖黄颡鱼腹水症病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暴发的腹水症的病原进行了研究.病鱼症状主要为游动迟缓,体表、肝脏充血,积有腹水,后期伴有皮肤溃烂等,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从多处组织中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符合迟钝爱德华氏菌特点,GenBank中同源序列检索结果显示,该菌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迟钝爱德华氏菌自然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47.
正斑点叉尾鮰(Ictalures Punctatus),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mae),是我国1984年从美国引进较为成功的一种淡水养殖鱼类,随着其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已成为我国经济性状较为优良的饲养鱼类品种之一。养殖上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集群摄食、饲料转化率高、管理方便、易上钩的垂钓品种等特点。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都适合养殖。其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深受老人、孩子的喜爱。成鱼可在池塘中养  相似文献   
48.
我国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2000多年前[1]。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产量持续增长,水产品总量在世界范围一直保持领先态势。现代水产养殖业都是以集约化管理和高密度养殖来实现最大利润的,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病害发生趋于频繁,不仅仅影响了养殖对象的健康生长,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尤其是水产品的食用安全问题不断显现,直接危害到人的生存和健康。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对虾病害爆发,使得人们意识到健康养殖的重要性[2]。在1993年,泰国曼谷召开的亚洲水产养殖病害会议上,与会的专家着重探讨了“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的概念,强调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预防和控制养殖病害需要通过改造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养殖生物自身健康状况来实现[3]。  相似文献   
49.
不同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特性,随机选取传统池塘(TP)、高密度循环水系统(HD-RAS)和水泥池塘(CP)养殖模式下的鲜活斑点叉尾鮰,测定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和质构特性。结果显示,TP和HD-RAS的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CP;CP的肝体比(2.35%±0.22%)显著高于TP和HD-RAS;与TP相比,HD-RAS和CP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低,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更高;HD-RAS肌肉的亮度值(L*)(58.18±3.56)、红度值(a*)(6.05±1.08)最高,CP最低,分别为48.15±6.04和4.81±0.84;传统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熟肉率最低,离心损失、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最高,HD-RAS和CP之间差异不显著;HD-RAS和CP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显著高于TP,但3处理组间的内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水泥池塘养殖模式易造成斑点叉尾鮰生长减慢,而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在该养殖模式下肌肉具有更高的持水力、质构特性,同时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  相似文献   
50.
斑点叉尾(鮰)又称美洲鲶、沟鲶,原产美国,具有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生长快等特点,尤其适合加工生产.2007年我国农业部渔业局针对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种质性能退化、良种系统选育未开展等问题,开展了我国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工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从2007年开始进行斑点叉尾(鮰)选育工作,经过6年努力,成功培育出了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2-003-2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