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3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5篇
  11篇
综合类   223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6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适宜河南省栽培的几种水果果树,从树种适宜环境,投入产出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当前市场行情与发展潜力,对每种果树进行相对合理的评价,以便为水果生产品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河北核桃叶片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3个河北核桃优系(罗汉头、南安庄、艺核1号、C12、J16、M3、H12、C15、M10、MB、C13、M9、A7)的叶片为材料,比较了高盐低pH法(2%PVP40,3%PVP40)、SDS法(0.5%,1%,1.5%)和CTAB法(2%,3%)提取基因组DNA的效果,旨在筛选出适合河北核桃DNA提取的最佳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河北核桃的分子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比较所得DNA的纯度和质量。结果表明,几种提取方法均能提取到核桃叶片的基因组DNA,其中含3%PVP40的高盐低pH法所提取的DNA浓度适中,蛋白质、RNA、多糖等去除彻底,无降解且OD260/OD280值为1.86,确定3%PVP40的高盐低pH法为河北核桃叶片DNA提取的最适方法。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8个高粱品种(系)的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应本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栽培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高粱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居首位的是龙693,公顷产量7657.5kg,其次是龙694,公顷产量7446kg,第三位是龙杂10号,公顷产量6946.5kg。  相似文献   
84.
为揭示核桃的抗寒机理,研究了低温逆境下不同抗寒性核桃(Juglans regiaL.)品种展叶期叶片细胞中第二信使Ca2+的分布变化.试验材料为抗寒性较强的核桃品种‘哈特雷’和抗寒性较差的‘晋龙2号’展叶期1年生枝的顶端幼叶,将枝叶于1℃低温下分别水培处理3、12、24、48和72 h,以未经低温处理的叶片作为对照,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定位观察叶肉细胞中的Ca2+分布.结果表明,展叶期核桃幼叶细胞中Ca2+主要分布于液泡和细胞间隙中,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中也有较多Ca2+分布,基础细胞质中Ca2+含量较少.1℃低温可使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Ca2+浓度迅速升高,在低温处理24h时,抗寒性较强的‘哈特雷’细胞中游离Ca2+浓度开始下降,处理72 h时基本恢复到静息态水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不大,叶片无明显冷害症状;而抗寒性较差的‘晋龙2号’叶片的细胞质、线粒体及细胞核中Ca2+浓度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到处理72 h时细胞超微结构冷害明显,部分幼叶叶缘呈水浸状.可见,低温逆境下抗寒性较强的品种叶肉细胞质中出现短时间的Ca2+高峰,随后能恢复到静息态水平;而抗寒性差的品种难以恢复,不能完成第二信使的信号传导过程,最终导致细胞和组织冷害.因此,低温逆境下能否恢复第二信使Ca2+的稳定平衡与核桃的抗寒性密切相关.此外,低温处理12 h后核桃幼叶的叶绿体被膜上普遍出现Ca2+沉淀,推测此时叶绿体可能起着临时贮存Ca2+的作用,以促进细胞质中Ca2+浓度回落到静息态水平;线粒体可能也具有此作用.  相似文献   
85.
14份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近年选育的14份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10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被测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红系305、红系302和红系314的综合性状较好,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红系303和红系308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利用;其余自交系部分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作为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红系309×红玉米等5个杂交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86.
[目的]揭示香水百合核型变异式样和变异规律,为引种驯化、杂交育种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探讨物种的分化与适应问题提供条件。[方法]从染色体水平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香水百合无染色体数量变异,但结构变异明显,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次缢痕数目与分布等方面。[结论]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其核型的主要特征,也是其进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7.
中早熟玉米品种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东部淀粉加工企业常用的4个高淀粉中早熟玉米品种授粉后第18~63d时的淀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早熟玉米在授粉后第18~63d时的灌浆过程中,淀粉的积累呈上升趋势,而积累速率呈下降趋势。第18~23d淀粉积累速率最快,第28~48d增长速率较平稳。海玉8在第43d淀粉含量基本达到峰值,其余品种在第48d基本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88.
新型生物可降解PLA沙障与传统草方格沙障防风效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解新型材料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纤维(PLA)沙障防风效益,通过测定PLA沙障样地内不同高度风速,分别研究1 m×1 m、2 m×2 m、3 m×3 m规格PLA沙障防风效能、地表粗糙度与风速廓线特征,同时以相同坡位同种规格的传统半隐蔽式麦草沙障样地和流动沙丘为对照,对比研究了PLA沙障与传统麦草沙障的防风效益。结果表明,新型生物可降解PLA沙障防风效能显著大于麦草沙障,2种类型沙障最大差值可达10.3%,2种材料沙障不同规格防护效果为1 m×1 m规格较其他2种规格更好;2种材料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表现为PLA沙障麦草沙障流动沙丘,且均随规格增大呈逐渐下降趋势,在相同地形条件下,PLA沙障地表粗糙度均值为麦草沙障的1.4倍;2种材料沙障在迎风坡坡底、坡中、坡顶及背风坡4种地形下地表粗糙度差异不明显,其地表粗糙度均值为0.7 cm;1 m×1 m规格的PLA方格沙障和麦草沙障内的风速廓线曲线呈现“S”型曲线特征,而在2 m×2 m和3 m×3 m规格的2种材料沙障内,风速廓线与对照裸沙丘相似,其风速廓线均呈指数函数分布。随着沙障规格的增大,降低风速作用减弱,其风速廓线逐渐由“S”型趋向于指数函数曲线。   相似文献   
89.
cDNA fragment of fertility gene MS2 from cotton was cloned by RT-PCR approach, it was highly homologous with relevant genes of Brassica napus and Arabidopsis thaliana.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RNAi vector, sense and antisense fragments of MS2 gene carrying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recognition sites were amplified via PCR technique, ligated with the first intron of upland cotton chinase gene, then inserted into artificially modified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pBI121, yielding RNAi vector pBGP12MS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NAi vector pBGP12MSIn harboring MS2 gene driven by anther specific promoter BGP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Our results laid a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the function of this gene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plant male sterile lines.  相似文献   
90.
一、有机肥利用现状: 有机肥主要有:厩肥、沤肥、作物秸秆肥、绿肥、堆肥和少量的沼气肥、饼肥、泥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