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2008-2009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2009年对甘肃省657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生理小种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出2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主要以Hybrid46及水源11致病类群为主。优势小种为条中33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居第1位,出现频率为21.5%~37.6%。条中32号已由2008年的第2位降到2009年的第3位,出现频率为15.1%~16.0%,基本保持稳定。次要小种水源11-4、5、7类型出现频率略有下降。新类型条中33(F.抗)出现频率为11.6%~18.9%, 水源11-4(F.抗)、水源11-7(尤ⅡS)出现频率不断上升。Yr9、Yr3b+4b、YrSu为我省的主要致病基因。抗锈育种应以条中33号、条中32号、水源11-4为主,兼顾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中其他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72.
意大利抗病小麦品种Pascal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2000~2003年,以我国陇南重要外引小麦品种Pascal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子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29号、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水14,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对条中29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5∶12,BC1代植株全部为抗病株,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6:31,符合理论比9:7,卡方测验结果也符合这一结果;对条中32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5,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4:49,符合理论比1:3;对洛13-Ⅲ,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0:48,符合理论比1:3;对条中31号,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0:55,符合理论比1:3;对水1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69,符合理论比1:15.卡方测验值均符合理论值.据此推知pascal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2对显性互补抗性基因控制,对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对水14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3.
2012—2014年,对甘肃省内外23个育种及相关单位提供的1 226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小麦条锈菌分小种及混合菌系接种苗期及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成株期对当前流行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材料有374份,占总鉴定材料的30.51%;其中全生育期表现抗病的材料有87份,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10%。筛选出了一批可供育种及生产使用的小麦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74.
2017年2018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2018年对采自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572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 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出3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居第一位, 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56.88%和50.34%, 中四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0.15%和13.85%。主要流行小种中, 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33.69%和38.51%, 居第一位; 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3.04%和15.20%, 居第二位; 条中33号出现频率降至5%以下; 贵22-14致病类型出现频率在4%~6.6%之间; 新菌系ZS-1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 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2.90%和7.43%; 次要致病类型中, HY4、HY8、水11-3、水11-7、水11-192及贵22-104、贵22-108、ZS-18等出现频率在0.72%~4.71%之间, 其他致病类型在0.3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 VYr9、VYr3b+Yr4b、VYrSu、VYr26仍为甘肃省主要毒性致病基因。目前甘肃小麦条锈菌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开展中四类群监测是今后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抗条锈育种应以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ZS-1为主, 兼顾贵农22及中四类群中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75.
2018年-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选用土壤熏蒸剂棉隆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小麦全蚀病、地下害虫和田间杂草。结果表明,98%棉隆颗粒剂75~450 kg/hm 2处理对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效达到1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4.71%~100%,对小麦田杂草的鲜重防效为75.24%~89.81%,小麦增产幅度为4.44%~15.31%。综合投资效益并结合小麦产值比,建议选用75~225 kg/hm 2施用量,可达到较好的控害、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6.
美国小麦种质资源IR35抗条锈性评价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1年对美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IR35’进行了抗条锈病评价及遗传分析。结果发现,‘IR35’在苗期、成株期均表现中度抗病,苗期基因推导分析发现该品种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表明‘IR35’对条锈菌条中32号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条中33号的抗病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IR35’可作为小麦抗条锈病资源材料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77.
78.
2002~2003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2003年对甘肃省421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有28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小种消长变化总趋势与以往基本相同,仍以Hybrid46及水源11致病类群为主;不同的是流行小种类型发生变化。水源14类型已成为第1位流行小种,出现频率为23.1%~27.9%。条中32号为第2位流行小种,出现频率为12.4%~17.4%。水4、水7、水5出现频率也逐年上升,而条中31号已降为次要小种;Yr9、Yr3b+4b、Yrsu为甘肃的主要致病基因。抗锈育种应以条中32号、水14、水4为主,兼顾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中其它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79.
甘肃小麦白粉病抗源材料的筛选及抗病基因库的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2-2005年,对收集到的30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在甘肃省的不同生态区进行了抗病性监测,结果表明:Pm1Pm3 a、Pm3 b、Pm3 c、Pm3 f、Pm4 a、Pm5、Pm6、Pm7、Pm8、Pm17在田间抗病性丧失,失去利用价值;Pm2、Pm19、Pm4+8、Pm4、Pm5+6、Pm13在田间抗病性较低,不宜单独作为亲本利用;Pm1+2+9、Pm2+6、Pm2+mld、Pm2+talent、Pm4+2 x、Pm4 b、Pm4 b+5、Pm20、Pm21、Pmxbd在田间抗性表现良好,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充分加以利用。同时经过4年抗病性监测,从省内外2 638份小麦品种(系)材料中筛选出了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92R137、贵农21等优异材料10余份,初步组建了抗白粉病基因库。文中还对抗病基因现状和利用及今后如何避免由于抗源单一化带来的白粉病流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0.
运用比较形态学、同工酶和 mtDNA-PCR 对采自海南岛9个市县的南药根结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有南方根结线虫、象耳豆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西班牙根结线虫等5种根结线虫危害海南岛南药。5种根结线虫均能在海巴戟上寄生与危害,而南方根结线虫寄主非常广泛,可危害大多数调查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