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花Hua(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隶属于鲤科、鮈亚科,太湖盛产此鱼,俗称“季鱼”、“季郎鱼”、“鸡骨郎”。年产量约占全湖渔获量的2%。是我国主要淡水水域常见的一种中小型经济鱼类。湖泊花Hua资源日益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目前在江浙沪市场价格比较高,是淡水鱼中极少数价格达到20元,500g以上的品种:将是今后几年最热门的养殖品种之一。目前国内网箱养殖太湖花Hua成鱼在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网箱养殖技术的研究。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开发利用、保护天然野生花Hua资源都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浙江省淡水渔业现状的调查,作者认为,调整养殖品种是淡水渔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强从苗种到餐桌全程健康养殖的研究是淡水渔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实施渔工贸一体化、标准化是淡水渔业持续发展的方向;振兴淡水鱼加工业是淡水渔业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  相似文献   
53.
胡廷尖 《河北渔业》2004,(6):31-31,34
翘嘴红鲌亲鱼培育是人工繁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所多年从事翘嘴红鲌的人工繁殖工作,在亲鱼的更新换代、秋春季的重点培育、亲鱼的催产时间、方法、催产剂的配合使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4.
泥鳅仔鱼的日摄食节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试验条件下,利用初孵丰年虫观察从初次成功摄食后仔鱼至50日龄泥鳅稚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和个体成长的情况。结果表明:泥鳅苗种摄食情况以变形期为界,分为2个摄食阶段,早期营浮游生活,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后期营底栖生活阶段,摄食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  相似文献   
55.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花鱼骨和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花鱼骨♀×唇鱼骨♂F1和唇鱼骨♀×花鱼骨♂F1)共4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遗传分化系数(Fst)、Nei氏遗传距离(DS)。结果表明:在4个群体中,反交F1的平均Ne最大(3.453 7),花鱼骨的平均Ne最小(3.049 7);花鱼骨和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4个群体的平均PIC分别为0.599 4、0.602 6、0.628 0、0.637 4;反交F1的平均Ho最高(0.411 1),花鱼骨的平均Ho最低(0.208 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正交F1和母本花鱼骨先聚为一支,再和父本唇鱼骨聚为一支,最后同反交F1聚在一起。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结果显示:正交F1与母本花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与反交F1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反交F1同父本花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同母本唇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杂交子代群体的等位基因基本来自父母本双方,可以推断杂交子代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属两性融合生殖,且杂交子代的遗传变异水平明显高于父母本,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56.
水葫芦对富营养化水体改良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不同水葫芦数量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总磷、叶绿素a、COD的清除作用和水葫芦的生长率。结果显示,水葫芦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盐,对改善水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作用。试验期间水葫芦生长明显,其去除效率随水葫芦数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57.
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克隆分析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并研究该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采用RT-PCR和RACE法,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肌肉中分离和克隆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基因。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基因全长1710 bp,其中5 '-UTR长73 bp,3 '-UTR长509 bp,编码区长1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与其他鱼类氨基酸的同源性大于98%,核苷酸同源性大于87%;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鳞副泥鳅β-肌动蛋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qRT-PCR结果表明:β-肌动蛋白基因在大鳞副泥鳅的肌肉、心、肝、脾、肠、胃、精巢和卵巢共8种组织中都有表达。研究结果不仅为利用β-肌动蛋白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分析大鳞副泥鳅的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序列依据,而且可为大鳞副泥鳅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序列参考。  相似文献   
58.
运用3种多元分析法分析了唇鲭Hemibarbuslabeo、花鲭Hmaculates及其杂交F1(唇鲭♀×花[鱼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在体形和体色上完全偏向于母本唇鲭,仅背部的小黑点是继承了花鲭的形态特征;唇婿、花鲭和杂交种F1的可数性状中背鳍、臀鳍、胸鳍和腹鳍条数基本上一致,各项差异均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9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的形态与唇鲭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6.7%-100%(P1)、87.9%~100%(P2),综合判别率为94.4%。  相似文献   
59.
角蛋白18(K18)是角蛋白的一种,为中间纤维蛋白,是细胞骨架的必要组成部分。采用RACE法克隆了大鳞副泥鳅K18基因cD NA的全长序列,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大鳞副泥鳅K18基因cD NA序列全长为1 718 bp,其中包含1个长1 296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31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量48.66 ku。同源性分析显示,大鳞副泥鳅K18与泥鳅的相似性最高为98%,与斑马鱼、金鱼、虹鳟、白斑狗鱼等物种K18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鳞副泥鳅与其他物种的K18系统发育同源,并与泥鳅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K18基因在大鳞副泥鳅的肠、肌肉、胃、心脏、肝脏、精巢、卵巢、脾脏等8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肠表达最高,心脏最低。研究旨在为大鳞副泥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并为更好地了解大鳞副泥鳅细胞骨架结构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为泥鳅多倍体育种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在水温为(26±0.5)℃条件下,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二倍体、四倍体及其正反交F1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发育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二倍体、四倍体、正交F1和反交F1受精卵分别经过26.18h、25.78h、26.52h和26.72h孵化出膜,其发育过程和发育时序基本相同,受精发育经过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孵化出膜期等阶段,各发育分期除发育时间不同外,其发育特征和发育分期没有明显差异。二倍体、四倍体初孵仔鱼体长分别为(2.56±0.121)mm和(3.145±0.277)mm,仔鱼形态差别不大;正交F1仔鱼和二倍体仔鱼的形态特征基本相同,反交F1和四倍体仔鱼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