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0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20篇
  16篇
综合类   147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又称体外扩增技术,最早于1985年由Kary Mullis研制,是一种根据生物体内DNA复制的特点而设计的在体外对特定DNA序列进行快速扩增的新技术,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它能特异地在体外扩增微量基因或DNA片段,将皮克(pg)水平的DNA特异地扩增10^6~10^7倍,达到检测诊断的目的;在对特异性基因进行扩增时可使核苷酸的错配率低于万分之一;其操作过程在2~4h即可完成,有效缩短了诊断的时间。PCR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从基因扩增、基因检测到基因克隆、基因改造、  相似文献   
42.
基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自沅水支流無水的137尾样本,使用耳石和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样本体长范围为40~115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86.1%);体重范围为1.1~23.6 g,优势体重组为3~12 g(占77.4%);共4个年龄组,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93.2%)。体长和耳石半径为直线正相关,L=-9.062+258.896×R(n=132,r2=0.773);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8.557×10~(-6)×L3.134(r2=0.974,n=137),银鮈为异速生长鱼类;以退算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177.7(1-e-0.235(t+0.193))(r2=0.909),Wt=96.1(1-e-0.235(t+0.193))3.13。估算的拐点年龄为4.7龄,对应的体长体重分别为120.9 mm和28.7 g。研究表明耳石是银鮈较好的年龄鉴定材料。沅江银鮈的年龄结构趋于简单,面临较大的捕捞压力,渔业主管部门应为保护其种质资源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3.
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一些创新思路,涉及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工程建设管理在新时期下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水利工程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最后细致入微地解读了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思路的一些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44.
为提高干冰微粒速冻蓝莓的喷嘴雾化特性,优化设计一种多出口扇形喷嘴,喷射出扇形干冰微粒射流,更均匀更快速地冻结蓝莓。建立多出口扇形喷嘴的物理模型及蓝莓速冻干冰射流流场计算模型。基于Fluent软件,采用气固两相动力学模型DPS、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对多出口扇形喷嘴干冰微粒喷射速冻蓝莓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了扇形喷嘴出口不同V形切槽角(60°、70°、80°、90°)在相同的入口流量和出口孔径下,对干冰微粒在速冻腔内的流场分布、蓝莓的冻结速率和冻结均匀性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形切槽角的增加,扇形冲击射流宽度降低,冲击射流核心区域内的流速增加。当多出口扇形喷嘴出口V形切槽角为70°时,相比60°、80°、90°速冻腔内整盘蓝莓的冻结完成时间分布最集中,整体的冻结速度快,流场最均匀,为此喷嘴模型(入口孔径30 mm,入口流速0.25 m/s,出口为圆周布置的孔径5.2 mm×6(6个孔径为5.2 mm的出口)和中心布置的孔径2 mm×4的组合)最优出口参数。随后对模拟仿真最优结果进行实验测试,可得整盘蓝莓完成速冻的时间为119 s,冻结速率为0.50 cm/min...  相似文献   
45.
机械传动中,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根据机械设计的知识,清楚地认识键的种类,然后结合实际要求选用合适的键并校核强度是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为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费乌瑞它、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黑膜覆盖、稻草覆盖和常规种植3种栽培方式下的5、10、15和20 cm 4种不同播种深度处理,测定马铃薯土壤含水量、温度、物候期及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与常规种植相比,丽薯6号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2种栽培方式下的土壤温度均提高1.9℃,在苗期、发棵期、结薯期,黑膜覆盖5~1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最大;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5和10 cm处理下,2个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最短;丽薯6号和费乌瑞它分别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为10和15 cm时,各农艺性状、产量(57.20、36.30 t/hm2)和经济效益表现最优。【结论】广西冬种马铃薯丽薯6号、费乌瑞它2个品种的最佳栽培方式分别为黑膜覆盖播种深度10和15 cm,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合理选择和应用栽培方式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7.
木薯品种新选048耐旱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新品种新选048为材料,采用干旱胁迫方法,测定各个生育时期与水分代谢和耐旱相关的各项生理指标,研究该品种耐旱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分处理显著影响木薯的株高、茎粗、叶片的自由水/束缚水、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膜透性;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强与胁迫时间的延长,木薯叶片的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电解质相对外渗率、SOD活性、CAT活性等均不断上升,而P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木薯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以及自由水/束缚水不断下降;而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自由水/束缚水不断下降,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但是变化幅度都比较小。可见,在干旱胁迫下,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电解质相对外渗率、SOD活性、CAT活性等提高,自由水/束缚水降低,这些指标可以作为木薯耐旱性评价的主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多级离心泵内级间相互影响及流道内的瞬时流动特征,对一两级泵内部流动进行了三维定常与非定常数值计算,获得并分析了不同流量工况条件下流道内各个监测点的压力脉动特征.研究表明:首级导叶的存在是导致次级叶轮入口截面上不均匀流动状态的关键因素;在每级叶轮的出口与导叶进口联结处均存在剧烈的动静耦合作用;尽管整体流道的几何形状复杂,叶片通过频率仍支配着该两级泵内全流道的特征压力脉动,而导叶叶片数对压力脉动特征的影响较弱;叶轮内与叶频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自叶轮进口到叶轮出口逐渐增大,且在叶轮出口处达到极大值,导叶中的相应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偏离最优流量工况,叶频仍占据统治地位,但整个流道内的压力脉动幅值增大,该趋势在小流量工况下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研制了大肠杆菌氯霉素类药物耐药基因cat1、flor、cmlA基因三重PCR检测试剂盒.结果显示,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灵敏度以及保存期长等特点.应用该试剂盒检测107株猪源鸡源大肠杆菌,cat1、flor、cmlA三种基因的检出率分别是 41.1%、51.4%和36.4%.本试剂盒对氯霉素类药物耐药基因的传播、流行调查以及在临床用药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0.
棉花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纤维品质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中棉所8号和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 Pima90-53组配衍生的214个单株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了包含110个SSR标记和65个AFLP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共包括42个连锁群,连锁群长度为4.5~147.3 cM,包括2~22个分子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6 cM,总长为2 030 cM,约占棉花全基因组的40.6%。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该组合的F2单株和F2:3家系纤维品质性状,共得到25个纤维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其中5个与纤维长度相关s,分布在Chr.21、Chr.15、LG2和LG12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0.2%~35.8%;4个与整齐度相关,分布在Chr.21、LG9、LG18和LG12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2.6%~36.6%;7个与马克隆值相关,分布在Chr.9、LG1、LG9、LG20和LG12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1.5%~26.1%;7个与断裂比强度相关,分布在Chr.21、Chr12、Chr.8、LG1、LG4和LG10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6.5%~52.8%;2个与伸长率相关,分布在Chr.9和Chr.21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8.1%和27.1%。LG9、LG12和Chr.21上存在QTL聚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