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农学   21篇
综合类   95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探讨贵州省不同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4~2014年贵州省余庆县、息烽县、岑巩县、凯里市、雷山县、都匀市、瓮安县、大方县8个县(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区域共有小型兽类14种,不同生境黑线姬鼠组成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平均占捕获兽类数的71.01%,不同地区组成比例有所不同,占捕获兽类数的22.01%~91.34%,均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不同地区、年度、月份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多年平均捕获率0.75%~5.83%,总体平均捕获率为3.04%。一年内种群数量高峰出现的次数和早迟有所不同,其中,余庆县、息烽县、岑巩县、凯里市、都匀市、瓮安县在5~7月和8~11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大方县仅在6月、雷山县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  相似文献   
62.
63.
高山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96-2008年贵州省大方县高山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山姬鼠种群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波动,主要繁殖期在4~9月,一年中在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出现2次妊娠高峰期。研究期间共解剖标本1080只, 雌鼠556只,雄鼠524只,种群性比为1.06,10年平均怀孕率为20.63%,平均胎仔数为5.92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7,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2.05%,雄鼠睾丸下降率季节变化与雌鼠怀孕率季节变化呈同步变动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参数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64.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 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问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65.
2005-2006年应用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发生期预测的回归模型,在贵州省余庆县进行应用验证,应用结果表明:发生程度预报准确率迭100%,第三代和第四代低龄幼虫盛发期预报结果基本吻合;7月上中旬补充迁入的虫量影响预测准确率,异地验证结果基本吻合,该方法可作为稻纵卷叶螟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6.
贵州省害鼠造成农户储粮损失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对贵州省11个县(市)36个镇(乡)57个村618户农户储粮因害鼠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户储粮损失16.10~171.70 kg,平均每户损失76.26 kg,储粮损失率0.66%~7.30%,平均损失率为3.65%.储粮损失以稻谷、玉米最高.农户储粮方式主要是简易粮仓和专用粮仓,占总农户数的62.94%.其中,以简易粮仓最多,占总农户数的40.61%.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和农户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7.
黑线姬鼠是余庆县农田害鼠的优势种群,研究其种群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规律,对于做好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策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贵州省余庆县2011—2015年捕获的1 241只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5年平均种群性比为0.95±0.20,平均怀孕率为(32.99±9.04)%,平均胎仔数为(5.17±0.2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8.73±6.00)%,平均繁殖指数为0.62±0.08。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显著的年龄变化。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种群性比逐渐降低,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和繁殖指数明显增加,表明黑线姬鼠种群年龄越大,繁殖力越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的繁殖主体。  相似文献   
68.
贵州鼠害控制项目农民田间学校实施效果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4~10月,在贵州省余庆县、三都县、息烽县、瓮安县、岑巩县、都匀市举办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贵州鼠害控制减少粮食损失保护农业生态安全项目农民田间学校(FFS)15间,培训农民451人,培训采用FAO推荐的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成人非正规教育方式进行,学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测试题总体正确率由培训前的75.40%提高到培训后的93.36%;学员对培训过程充分认可,学员非常满意为96.07%,满意率为3.93%;FFS质量控制指标完成良好。为使鼠害控制FFS得到长足发展,不断提高鼠害防控能力,在今后举办FFS时,培训时间与农事活动需要合理协调,培训课程设置需要不断完善,灭鼠技术培训需要长期坚持,培训经费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9.
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变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清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通过对息烽县1986-2008年23年系统监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共解剖褐家鼠标本2 672只,其中,雌鼠1 442只,雄鼠1 230只,全年均可繁殖,每年3-11月为主要繁殖期,3月-5月、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12月至翌年1月出现繁殖低谷期.种群性比(♀/♂)为1.17,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1.17±11.68)%,平均胎仔数(6.59±0.27)只,平均繁殖指数1.01±0.39,雄鼠睾九平均下降率为(79.53±5.73)%.可为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褐家鼠种群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1986—1993年贵州余庆县褐家鼠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共解剖标本676只(雌353只,雄323只),对其雄鼠睾丸下降率,雌鼠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及年度差异和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期间平均怀孕率为22.03%,平均胎仔数为7.92只,繁殖指数为0.7321,每年1—3月和10—11月为两次妊娠高峰。确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标准,研究了褐家鼠的肥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