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9篇
  8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97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索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基因在淇河鲫肌间骨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淇河鲫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利用整体骨骼染色法对肌间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并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OST基因在肌间骨不同骨化阶段的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淇河鲫发育至2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肌膈中出现纤维束;25 dpf髓弓小骨出现,28 dpf脉弓小骨出现,33 dpf髓弓小骨出现分叉,45 dpf肌间小骨发育完全。SOST基因在肌间骨骨化发生各阶段均有表达,23 dpf的表达量最低(P0.05),随着肌间小骨的骨化发育,SOST基因呈递增趋势,45 dpf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骨化阶段(P0.05);SOST蛋白在45 dpf时显著高于23和27 dpf(P0.05),与其他发育阶段无显著差异(P0.05)。SOST m RNA和蛋白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在23dpf处于最低,肌间骨全部出现后表达量达到最高,与淇河鲫肌间骨的形态发生趋势一致。因此,推测SOST与淇河鲫肌间骨骨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调控肌间骨的分化和形成。  相似文献   
52.
以淇河鲫为母本,红色、白色、黄色和黑色4品系锦鲤为父本,杂交生产F1代,淇河鲫自交作为对照。运用PCR技术扩增了父母本及F1子代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用ClustalX软件对序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0种鱼COⅠ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4.5%,AT含量为55.5%。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亲本间遗传距离最大的是淇河鲫与红色锦鲤(0.1374),其次是淇河鲫与黄色锦鲤(0.1367),与白色和黑色锦鲤的遗传距离相当;杂交子代中,以淇河鲫与红色锦鲤杂交所得子代与淇河鲫的遗传距离最小,最大的是白色锦鲤和淇河鲫杂交子代。  相似文献   
53.
2006年8月,临沂市政府办公室以临政办发[2006]94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拉开了推进我市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序幕。三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市政府提出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发展目标,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全市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4.
栗蚕蛹体液的一些免疫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栗蚕体内免疫机制,研究了栗蚕蛹体液免疫反应的某些特性。栗蚕蛹经细菌、真菌以及生理盐水诱导后,其体液对大肠杆菌(E.coli)、枯草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及柞蚕链球菌(T.streptoc-occus)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作用。大肠杆菌诱导6 h后,栗蚕蛹体液中出现抗菌活性物质,诱导后4 d,体液的抗菌活性达到高峰值,11 d后活性消失。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诱导后的栗蚕蛹血淋巴中有新蛋白产生,推测可能与其产生新的抗菌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5.
蚜虫的生活周期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蚜虫是为害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蚜虫的生活周期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通过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对蚜虫生活周期的不全周期生活史、全周期同寄主生活史和全周期异寄主生活史进行了阐述,归纳出蚜虫生活周期中的世代交替、越冬方式的差异、多型现象几个主要生物学特点,为蚜虫的科学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为给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利用SDS-PAGE对亲本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不同的9个杂交组合的F4~F6代919个株系的HMW-GS进行检测与分析,并在产量性状的基础上对导入优质亚基的品系进行籽粒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合材料在单交、回交和三交组合中均检测到优质HMW-GS的存在,但各优质亚基组合出现的比例不同,在以郑麦366为亲本的5个杂交组合中,优质亚基的导入率都较高,最高达54.8%,可见优质亚基的导入与亲本的遗传背景有较大关系。除此之外,检测世代也有较大的影响,在11个优质亚基组合中,比例最小的两个(5.0%和1.4%)均出现在F6代。为了避免优质亚基在选择过程中丢失,在产量性状的基础上于F4、F5代进行SDS-PAGE检测较为理想。在组合西农979×(郑麦366×荔高6号)中,F5代检测到含有1,14+15,5+10亚基的株系在产量和品质性状方面都表现较好,已参加区域试验,有望成为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同时还讨论了小麦优质高产杂交组合组配及结合SDS-PAGE技术进行高产优质品系决选的策略。  相似文献   
57.
李德强  李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476-7477,7480
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有之义,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分析了我国新时期新型农民的素质结构特征,并对新时期新型农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我国培育和扶持新型农民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我国培育和扶持新型农民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8.
北运河浮游植物调查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运河水系是北京和天津的主要纳污水系,关乎着京津区域发展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2009-2010年对北运河水系浮游植物和水质进行了4次调查,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等以及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浮游植物有41种;其中,蓝藻门14种,占34.1%;绿藻门14种,占34.1%;硅藻门7种,占17.1%;裸藻门5种,占12.2%;其它种类2种,占2.5%。夏季以蓝藻为主,秋季、冬季和春季均以绿藻为主,整体表现为蓝藻-绿藻型,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绿藻门的耐污种;北运河的CODMn、NH3-N、NO3-N、TP和TN含量大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的2.12~9.79倍,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氨氮和总磷。北运河的水质普遍较差,大部分为中污染,部分断面为重污染,水体质量在中-重污染之间。  相似文献   
59.
不同种类有机肥对紫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有机肥的合理使用是提高土地质量、培肥地力的有效方式,也是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农业生产中,不同种类的有机肥料被广泛应用在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生产上。本文拟通过施用鸡粪肥、猪粪肥和商品有机肥等有机肥料,研究不同种类有机肥对紫薯生长的影响,为本区域紫薯生产中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科学指导,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相似文献   
60.
施肥量与氮肥基追比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给小麦品种西农979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两种施肥量(高肥:每公顷施纯氮270kg、P2O5 225 kg、K2O 120 kg;中肥:每公顷施纯氮180 kg、P2O5 120 kg、K2O 120 kg)和氮肥7:3、6:4、5:3 :2、10:0四种基追比例(一次追氮在拔节期进行,两次追氮分别在拔节期与孕穗期进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产量比中肥处理产量提高9.66%;无论在中肥或高肥条件下,籽粒产量均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而提高.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居中,对群体穗数的调控作用较大.氮肥基追并施可显著提高成穗率.随施肥量的提高和氮肥追施比例的加大,群体穗数逐渐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但蛋白质含量增幅小,湿面筋含量增幅大.高施肥量下,氮肥基追比例5:3:2,西农979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 573.5 kg·hm-2、14.97%和32.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