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8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2篇
  34篇
综合类   115篇
农作物   34篇
畜牧兽医   15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肥水调控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小麦籽粒蛋白质遗传特性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说明通过优质化栽培措施改善小麦籽粒品质的可行性。着重就施肥、灌水及其互作对籽粒蛋白质的调控效应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以烤烟品种RG - 17为试材 ,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烟草生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施钾量的增加 ,烟株增高 ,烟茎增粗 ,叶片增大 ,叶中钾含量增高 ,化学成分趋于协调 ,内在品质提高。在该试验条件下 ,烟草的适宜施钾量为 2 70~ 4 0 5kg·hm-2 。  相似文献   
13.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优秀应用性人才的专科教育 ,而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高专教师素质提高途径的研究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   一、高职高专教师素质结构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者,师之帅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在素质结构中居主导地位,决定着其他素质的优劣和高职高专教育工作的方向。内容包括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勇于坚持真理和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为研究土壤酶活性在不同耕作措施下随作物生长的动态变化,于小麦、玉米生育期内测定了关键生育时期各处理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作物的生长,秸秆不还田深翻、秸秆还田深翻、秸秆还田旋耕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磷酸酶活性在小麦生育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在玉米生育期内则呈上升趋势;转化酶活性在小麦生育期内呈上升趋势,而在玉米生育期内则表现为先升后降。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和旋耕秸秆还田处理能提高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作物同一关键生育期内,各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强筋型小麦郑麦9023、中筋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型小麦豫麦5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碳水化合物、淀粉及其组分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的蔗糖含量均随灌浆进行呈降低趋势,葡萄糖含量在灌浆前期亦呈逐渐降低趋势。郑麦9023以花后6 d籽粒果糖含量最高,而后逐渐降低;豫麦50和温麦4号籽粒的果糖含量亦在花后6 d达到峰值,之后迅速降低,至花后24 d时略有升高,而后又迅速降低。郑麦9023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6和18 d,且第1个峰值显著高于第2个;而豫麦50和温麦4号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花后12 d。随着灌浆的进行,不同类型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豫麦50明显高于郑麦9023和温麦4号。不同类型小麦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3类小麦AGPP活性的峰值均出现在花后18 d,UGPP和SSS活性的峰值,温麦4号分别出现在花后12和18 d,豫麦50和郑麦9023则分别出现在花后18和12 d。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在豫西丘陵旱作条件下,对少耕、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一年两熟和传统耕作5种耕作处理的冬小麦旗叶光合、荧光特性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灌浆中后期小麦旗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且有较高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值;开花期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光化学猝灭系数、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光化学效率值较传统耕作高,光抑制程度较传统耕作小;灌浆中期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净光合速率略低于传统耕作,分别为传统耕作的96.4%和99.7%,但差异不显著。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小麦生育期间耗水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与传统耕作相比,产量增加19.3%和9.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5%和8.5%。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直播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徐稻3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4.5、6、7.5t/hm24种秸秆还田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通过测定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下直播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根系活性等指标,探讨不同麦秸还田量对直播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直播水稻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有效穗数随着麦秸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结实率、千粒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秸秆还田量在6t/hm2时,直播水稻较对照增产17.9%,过量的秸秆还田量(7.5t/hm2)导致每穗粒数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减产;秸秆还田降低直播水稻生长前期干物质的积累、叶面积指数、根系活性、根系吸收面积,提高直播水稻生长后期的根系活性、根系吸收面积、干物质的积累和叶面积指数,过量的秸秆还田会使各项指标降低,盆栽条件下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为6t/hm2。表明秸秆还田量为6t/hm2有利于直播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8.
在播种期严重干旱的1989、1991、1993和1994年,对旱地小麦干旱寄种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8%时,采用干旱寄种技术是完全可行的.干旱寄种播种出苗早,出苗率可达70%以上,苗情稍优,产量可达543.0~4428kg/hm~2,比雨后播种增产4.9%~12.2%,平均增产11.3%.  相似文献   
19.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晚播可以达到6000~7500kg/hm2的高产水平。其高产途径是:大群体、小个体、靠主茎增穗重、靠穗多夺高产。关键技术是:选用早熟、中小型穗的春性品种,确保基本苗600~675万/hm2,控制分蘖实现单株独穗,加强中后期管理,努力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20.
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产量形成与水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移动防雨棚条件下,以晋麦47(抗旱性强)、偃展4110(抗旱性弱)和矮抗58(抗旱性中等)为材料,在足墒播种、安全越冬基础上,设置拔节~成熟期持续干旱(W1)、开花~成熟期干旱(W2)、拔节~成熟期供水适宜(W3)3种水分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水适宜时3个品种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皆无显著差异,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各品种产量,降幅表现为晋麦47矮抗58偃展4110。与偃展4110相比,晋麦47干旱时生育前期耗水较多,物质积累量较大,单位面积总粒数较高;而在产量形成期(开花~成熟)叶片蒸腾速率较低,耗水量较小,水分生产效率较高,贮藏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矮抗58在花后干旱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和花前贮藏物质贡献率,相对产量也较高。综合研究认为,干旱环境下早期的吸水能力和生长能力强、群体库容量大、花前贮藏物质贡献率和花后水分生产效率高是抗旱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