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5篇
农学   15篇
  54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2 毫秒
31.
冬油菜施氮的增产和养分吸收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分析当前生产条件下长江流域冬油菜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为冬油菜进一步增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4—2006年在长江流域10个省的73个油菜肥效田间试验数据,通过增产量、增产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等指标分析长江流域冬油菜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结果】长江流域油菜施氮增产效果显著,当氮肥用量为180 kg?hm-2 时,平均增产油菜籽1 109 kg?hm-2,增产率为71.7%,地上部生物总量增加72.7%,但施氮对油菜收获指数无明显影响;施氮处理收获期地上部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比不施氮处理增加90.0%、55.4%和59.8%,氮素收获指数随氮肥的施用而明显下降,磷及钾素收获指数则呈现上升趋势;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分别为14.7 kg?kg-1、6.2 kg?kg-1、18.5 kg?kg-1和34.6%。【结论】在磷、钾及硼肥基础上施用氮肥,能明显提高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从而显著增加了油菜籽产量;油菜生产的氮肥利用率还不高,改进技术措施提高利用率的空间还很大。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丹江口库区麦套稻新型耕作方式的适宜施肥量,采用“3414”肥效试验方案研究了氮、磷、钾施肥对水稻产量、生产效益和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套稻系统水稻产量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总粒数;氮磷钾合理施肥可显著提高产量,在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168.0、75.0、90.0 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3.
对2007~2008年湖北省农户花生施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湖北省农户花生平均产量为2 968.1 kg/hm2,平均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14.7、60.7和25.2 kg/hm2。肥料类型主要有复合(混)肥、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尿素和农家肥等,以一次性基施为主,一次基肥加一次追肥次之。氮肥58.78%用于基肥,10.81%用于追肥,30.41%既作基肥也作追肥,磷、钾肥主要作基肥。分析认为湖北省农户花生氮肥用量偏高、磷肥用量较适宜,钾肥用量明显不足,有机肥料施用少,肥料类型、施用方式有待调整。建议根据花生的营养特性、目标产量、区域土壤养分特征等施肥,同时考虑养分周年统筹,轻简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34.
不同钾效率棉花基因型伤流液钾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对钾"双高"(钾高效和高增产潜力)棉花基因型HG103和钾"双低"(钾低效和低增产潜力)棉花基因型LG122的伤流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钾显著增加了各基因型棉花的伤流量、伤流液中的钾含量和钾积累量及植株各器官的钾含量和钾积累量;两个基因型对低钾胁迫的反应不同,钾"双高"基因型HG103的伤流量显著高于钾"双低"基因型LG122。二者伤流液中的钾含量与根、茎、叶中的钾含量和钾积累量及单株钾积累量均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相关,说明伤流液中的钾含量和积累量与植株各器官的钾含量和钾积累量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5.
江汉平原杨树林下土壤肥力因子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的分析,研究江汉平原上游10个县(市)杨树林下土壤肥力因子之间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林下相对于林外,还是生长季相对于落叶季,细菌数量与磷酸酶活性、真菌数量与蛋白酶活性总是正相关;而在杨树的生长季节,土壤AA含量与各类微生物数量均呈正相关;土壤NO3--N、有效Ca含量与各类微生物数量均呈负相关;Mg/K与真菌数量显著正相关;土壤NO3--N含量与有效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Ca含量与有效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Mg/K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6.
钾营养对莲藕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养分累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钾营养对莲藕产量形成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钾(-K)和施钾(+K)处理进行全生育期试验。【结果】莲藕移栽76 d后,+K处理叶片和叶柄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K处理,并均在97 d膨大茎成型后逐渐降低;膨大茎干物质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在早期为+K处理低于-K处理,97 d后+K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速率明显加快,其累积量于139 d明显高于-K处理,160 d不同处理膨大茎干物质累积量趋于稳定,+K处理为1 204 g/株,比-K处理高19.7%。在97—160 d产量形成关键期,膨大茎中氮、磷和钾的累积量,+K处理比-K处理分别高32.8%、10.3%和74.2%,其中来自其它器官转移的氮、磷和钾,+K处理比-K处理分别高1.20、0.12和1.26 g/株,来自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收转运的氮、磷和钾,前者比后者高2.16、0.04和5.70 g/株。莲藕氮、磷、钾累积总量之比-K处理为1﹕0.14﹕0.90,+K处理为1﹕0.13﹕1.31。【结论】钾营养促进莲藕干物质生产和累积、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并提高莲藕各器官尤其是叶柄中钾的含量,在生育后期促进干物质和养分从叶片等器官转移并贮存到膨大茎中并最终增产。  相似文献   
37.
水旱轮作下根区与非根区黄褐土钾素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黄褐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根际养分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根区非交换性钾含量也显著降低,非根区内、中、外区土壤水溶性钾向根区迁移,交换钾和非交换钾向水溶钾转化,含量均逐渐降低,且距根区越近,降低幅度越大。轮作后季(水稻季)前期,淹水促进了水溶性钾向根区的扩散,非根区外区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随着水稻生长和吸钾强度增大,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减少,而非交换性钾显著降低。说明作物吸收的钾主要来自于根区,并由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越近,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越大。在一个轮作期内,非交换性钾是黄褐土主要供钾形态,其次是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  相似文献   
38.
莲藕氮磷钾锌肥配合施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2005~2006年连续2年研究了莲藕配施氮、磷、钾、锌肥的效应.结果表明:(1)莲藕氮、磷、钾、锌肥配施(OPT),荷叶高大、荷秆粗壮、单位面积内荷叶数量较多;后期形成的莲藕单支主藕长度较长、主藕节数较多、藕节较粗、单支藕重量较高,其商品品质较好;莲藕氮磷钾锌肥配施平均产量为37136 kg/hm2,不施氮肥、磷肥、钾肥和锌肥分别比OPT处理平均减产37.2%、15.9%、19.3%和7.90%,不同元素肥料对莲藕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顺序为氮>钾>磷>锌.(2)氮磷钾锌肥配施处理的莲藕,其养分吸收量较高,不施某一元素肥料,莲藕中相应的元素含量和吸收量均较低;莲藕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之比平均为1:0.28:2.30,集中了整株植株中75%以上的氮、90%左右的磷和约95%的钾,可认为莲藕为喜钾作物.  相似文献   
39.
为缓解钾素资源紧张的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利用Na+等离子对K+的替代作用来解决。围绕K+、Na+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钾钠替代的生理效应以及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了钠对钾的替代作用;另外,还综述了K+与NH4+、Ca2+、Mg2+间的互作关系等。  相似文献   
40.
在丹江口库区习惯施肥条件下,比较坡耕地不同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及农田水土和养分流失的差异。结果表明,在5种轮作模式中,作物生产力水平以"小麦-玉米"轮作最高,生产效益以"油菜-玉米"轮作最高;农田产流量、土壤侵蚀量和磷钾养分流失量均以"小麦-玉米"轮作最小,"小麦-芝麻"轮作最大;而氮流失量以"油菜-玉米"轮作最小,以"小麦-芝麻"轮作最大。因此,"小麦-玉米"轮作为丹江口库区坡耕地适宜的环保型作物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