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7 毫秒
21.
生产上韭蛆对韭菜的为害非常严重,但目前除化学药剂以外又无其它的有效防治方法,而且农民选用的药剂多为高毒高残留农药,如1605、3911、呋喃丹等.因此,解决韭菜高毒农药残留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是筛选或研制真正高效、低毒、低残留,而且使用成本较低的新药剂来取代生产上常用的高毒农药.  相似文献   
22.
不同种植方式下韭菜迟眼蕈蚊发生为害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韭菜迟眼覃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为害韭菜、葱、蒜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研究明确了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韭菜露地栽培和温棚栽培方式下,韭菜迟眼覃蚊不同的发生、为害规律。露地栽培韭菜田中,韭蛆1年发生5代,为害高峰为春、秋两季;温棚栽培韭菜田中,1年发生6代,冬季扣棚以后是该虫为害高峰,而欣棚后从春季到秋季养茬这段时间,成虫和幼虫发生量很小,为害极轻。韭菜迟眼覃蚊的发育速度及年发生代数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土壤湿度是决定其发生数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3.
棉蚜种群密度对其转主取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种群密度对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转主取食适合度的影响,通过室内转接试验,研究了采自棉花和黄瓜的棉蚜品系分别以不同种群密度转接到棉花和黄瓜上的成虫留居率和种群增长率。结果表明:种群密度对于两品系棉蚜的成虫留居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不转换寄主的情况下(棉花品系/棉花、黄瓜品系/黄瓜),种群密度对于两品系的种群繁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寄主转换后(棉花品系/黄瓜、黄瓜品系/棉花),种群密度对两品系的种群繁殖率有显著影响,均表现为以30头/株转接,种群繁殖率显著高于以10、50、70头/株转接,而后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棉花品系/棉花的种群适合度显著高于棉花品系/黄瓜种群,黄瓜品系/黄瓜的种群适合度显著高于黄瓜品系/棉花种群。  相似文献   
24.
河北省沧州棉区绿盲蝽在不同寄主上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系统研究了绿盲蝽在河北省沧州棉区主要寄主上的发生规律及转主迁移特点。结果表明,在河北省沧州棉区,枣树和棉花是该虫的主要互为寄主,1~2代主要为害枣树,2代成虫转主于棉花等作物,转主高峰为6月19~25日,3~4代为害棉花和其他作物,第5代成虫于9月初开始返回枣树产卵越冬。绿盲蝽1~2代若虫孵化时间集中,成虫羽化高峰明显。根据绿盲蝽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抓住关键时期,采取大面积统一防治,将该虫消灭在孵化期和成虫羽化及转主之前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5.
系统调查了河北省不同果树种植生态区域内盲蝽种类组成和种群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不同果树生态区域内,盲蝽主要发生种类均为绿盲蝽。调查结果还揭示了绿盲蝽在棉花-果树生态区、粮食-果树生态区和果树单独种植区内的种群动态和发生规律。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讨论了河北省不同果树种植生态区域内的盲蝽分区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6.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MLND或CLND)先后在美洲和非洲严重暴发成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在我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隐患。作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LND(或CLND)的研究报道,对其病原种类、地理分布、发病症状、检测方法、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等进行了综述,并就我国对于该重大潜在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7.
采用麦茎浸渍法,室内评价了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氧化乐果、阿维菌素、啶虫脒和毒死蜱7种药剂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最高,其LC50值仅为1.08×101mg/L;其次是抗生素类药剂阿维菌素,其LC50值为1.49×101mg/L;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氨基甲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也较高,3种药剂的LC50值均在5.00×101 mg/L以下。这5种药剂的毒力水平明显高于高毒农药氧化乐果。  相似文献   
28.
河北省白洋淀周边地区小麦蚜虫种群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田不合理施用化学杀虫剂,对河北省白洋淀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后果。通过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河北省白洋淀周边地区小麦蚜虫及其主要天敌的发生消长动态。并据此提出了适宜该地区的小麦蚜虫化学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9.
不同小麦种植区、不同种植习惯以及不同播种期决定了小麦播种量差异较大。以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分别在小麦播种量为180、225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组播种量处理下,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均没有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施药。在小麦播种量相同的前提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随拌种剂量的提高而上升,持效期延长;在拌种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随着播种量的加大,前中期防效无显著差异,后期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在试验剂量下,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最高限量标准,不同的播种量对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没有显著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30.
介绍了触角电位技术(EAG)和气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比较了EAG与GC-EAD在昆虫信息物质鉴定和利用方面应用的差异,旨为针对不同目的的试验选择适合的试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