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8篇
  9篇
综合类   11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1.
电子束处理对唐菖蒲M1代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电子束对唐菖蒲诱变育种的可行性和不同剂量的电子束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用能量为3MeV的电子束辐照唐菖蒲"江山美人"和"超级玫瑰"球茎。在苗期及初花期,电子束诱变处理有显著抑制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的趋势。在初花期,随着剂量的增大,唐菖蒲"超级玫瑰"细胞间隙CO2体积分数和光合速率均受到刺激作用而增大(P<0.05);唐菖蒲对电子束辐照的半致死剂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江山美人"比"超级玫瑰"有更强的电子束耐受性;电子束处理唐菖蒲"超级玫瑰"球茎的半致死剂量(LD50)应为240 Gy,"江山美人"的半致死剂量(LD50)则大于240 Gy。  相似文献   
212.
中子辐照对观赏羽衣甘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子为诱变源辐照观赏羽衣甘蓝种子,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及其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质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确定羽衣甘蓝半致死剂量的因素应是发芽率而不是苗高.红鸥和白鸥两羽衣甘蓝品种中子辐照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166.17和58.7 Gy,红鸥的辐射敏感性低于白鸥.据分析是因为在强辐照条件下(当中子辐照剂量达到200 Gy)红鸥比白鸥产生的POD和CAT活性更高.本文并对羽衣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其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13.
中华卤虫不同近交水平家系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评估了近交对中华卤虫生长性状的影响。使用实验室养殖的4个世代的中华卤虫近交家系,统计其生长数据,利用一般线性模型计算获得体长最小二乘均值,其中Gz代3个近交群体(F=0.0625,F=0.125,F=0.25)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9749.24、9298.87、9259.42μm,相比对照家系10179.57um,分别降低了4.23%、8.65%、9.04%,3个群体体长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并且随着近交系数的增加,衰退呈现加重趋势。3个近交群体每10%近交系数导致的近交衰退分别为-6.77%、-6.92%和-3.62%,综合计算所得所有近交家系每10%近交系数导致的近交衰退为一5.77%。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卤虫近交家系的体长性状有明显的衰退。  相似文献   
214.
为了筛选出临夏州旱作地区适用于马铃薯的微生物菌肥,临夏回族州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于2022年引进5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菌肥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微生物菌肥的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田间长势良好、产量高、商品薯率高,薯块发生疮痂病和黑痣病减少,有增产增收效果。配方施肥+“旺农宝”微生物菌剂的模式下马铃薯产量最高,增产增收效果最好,增产7 497 kg/hm2、增收3 225元/hm2;其次是配方施肥+“强兴生物”复合芽孢杆菌模式,增产7 005 kg/hm2、增收2 082元/hm2;其他3种微生物菌肥+配方施肥的模式对马铃薯田间长势、产量、商品薯率、薯块抗病性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5.
为探讨日本文蛤与中国文蛤属2种贝类的形态差异及日本文蛤的物种有效性,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结合传统分类方法,获得日本文蛤和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8个形态比例性状,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Mantel检验。结果表明,(1) 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日本文蛤与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在8个比例性状中存在着5~8个显著差异(P<0.05);(2) 聚类分析表明,6个文蛤地理种群距离相近,且呈现南北分别聚为一类,而日本文蛤与长乐丽文蛤相近;(3) 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4.88%、18.61%、16.89%,累积贡献率为70.38%,三维主成分散布图进一步表明日本文蛤与丽文蛤均独立于文蛤不同地理种群重叠区之外;(4) 判别分析构建了8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39.09%~100%,P2为47.06%~100%,日本文蛤与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的综合判别率为70.60%,其中日本文蛤判别准确率为100%,丽文蛤判别准确率高于91.67%;(5) 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各种群间的地理距离与欧氏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623 7, P<0.01)。研究认为,日本文蛤属于丽文蛤,与长乐丽文蛤属于同一种不同地理种群;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8个比例性状中有5个性状大于1.28,两个丽文蛤群体已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216.
大竹蛏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对大竹蛏进行了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对亲本不同批次催产效果、不同规格亲本产卵差异、孵化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D形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幼虫发育各阶段生长规律等,结果显示,大竹蛏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潜居性贝类,不同批次个体平均产卵量(36~118)×104cell,个体总产卵量294×104cell。壳长8~10 cm的亲贝产卵量大,催产效果好。受精卵适宜的孵化密度为5~10 cell/mL。在水温21~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8~5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D形幼虫壳长日生长33.33±4.22μm,1 mm前的稚贝壳长日生长108.33±22.57μm,1~10 mm的稚贝平均旬生长量2.12 mm,10.4~30.6 mm的苗种平均旬生长量为2.02 mm。当水温下降到15℃后,大竹蛏苗种生长滞缓。2007年培育出壳长11.52±0.27 mm的稚贝2 165×104cfu,平均成活率12.1%。  相似文献   
217.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其污染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特别是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污染对食物链和陆生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威胁,微塑料及其与其他污染物的混合作用对蚯蚓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包括体重减轻、运动能力下降、生存率降低和免疫力减弱等。此外,微塑料与污染物的混合暴露干扰了蚯蚓的肠道微生物平衡,引发其细胞水平上的氧化应激和DNA损伤。该文从研究对象、试验设计、微塑料及混合污染物的类型和浓度等方面综述了关于微塑料及混合污染物对蚯蚓生长和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标准化研究方法以增强结果的可比性,加强田间条件下对微塑料污染的系统评估,关注微塑料对蚯蚓的长期影响,以期为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18.
以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的林芝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选取260株样木数据进行建模,对6种林芝云杉树高曲线模型进行拟合,另外选取40株样木用于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域林芝云杉的最优树高曲线模型为Gompertz模型,该模型的决定系数高,各项误差评价指标值小。多项式模型、双曲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林芝云杉的胸径与树高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林业工作中可利用林木的胸径值与树高值拟合出树高曲线模型,减轻树高测量工作,提高精度,并为林木材积、生物量等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19.
【目的】研究丁香酚诱导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的凋亡表现及其相关机制,为丁香酚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0(CK),30,60,90,120 μmol/L丁香酚处理正常成纤维细胞(NF)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用0(CK),30,60,90,120,150,180 μmol/L丁香酚处理CAF细胞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用0(CK),30,60 μmol/L丁香酚处理CAF细胞24 h,用Annexin V FITC和PI双染色法对细胞染色后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用60 μmol/L丁香酚处理CAF细胞0(CK),15,30,60,120 min,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30~120 μmol/L丁香酚处理对NF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30~180 μmol/L丁香酚处理对CAF细胞活力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丁香酚对CAF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84.47 μmol/L。60 μmol/L丁香酚能够显著诱导CAF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P53、Caspase 9、Cleaved Caspase 3、Cytochrome C参与了丁香酚诱导的CAF细胞凋亡调控过程。【结论】丁香酚对CAF细胞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P53蛋白途径和内源性凋亡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2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