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69篇
  1篇
综合类   2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结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桉树叶柄虫瘿和正常叶柄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虫瘿为组织瘿,随着细胞增生和增殖,原有器官发生变化;随着卵和幼虫的发育,虫瘿个体逐渐增大;瘿室由内到外大致可以分为营养组织层、薄/厚壁组织层、维管束层、皮层、表皮等结构;正常叶柄长2.29 mm,宽0.58 mm,包括以下几层,即基本组织、维管束层、表皮。  相似文献   
22.
森林生物灾害是林业的"三害"之一。广西是中国森林生物灾害较严重的地区。森林生物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普遍,检疫任务艰巨。本刊将在《科普长廊》栏目推出"防治虫害"系列科普文章,邀请广西森林保护专家奚福生、吴耀军等介绍全区森林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成灾频率、危害性及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23.
正桉树枝瘿姬小蜂与松突圆蚧为上世纪入侵广西的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对全区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两种害虫在本土成功定居,难以彻底根除。掌握它们发生规律,实施可持续治理的控制措施,阻止害虫扩散蔓延,对保护桉树、松树等有着关键作用。桉树枝瘿姬小蜂桉树枝瘿姬小蜂属膜翅目姬小蜂科,成虫在桉树主脉、叶柄、嫩梢、嫩枝等部位产卵,幼虫发育形成虫瘿,导致枝叶生长扭曲、畸形,新梢、新叶变细小,主  相似文献   
24.
为了摸清桃蛀螟性引诱剂的诱捕效果和桃蛀螟在南宁地区松林的发生情况,对南宁市林科所松林进行了桃蛀螟性引诱剂林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在种子园、基因库和示范林分别诱虫59头、14头、74头,诱捕总量共计147头.从2013-2014年月诱捕量数据分析发现,桃蛀螟成虫有4个发生期,分别在1月、4月、7月、9月,其中后3个时期发生量较大,自4月持续到11月均为成虫较多时期.因此,利用性引诱剂监测桃蛀螟成虫发生动态,在成虫发生高峰期进行大量诱杀,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5.
桉树无性系GL-UG9叶面积回归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年生桉树无性系GL-UG9的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叶面积仪测定其叶长、叶宽指标,计算出叶面积与相关指标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与上述指标均呈直线相关,经F检验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尤其是多元回归方程y=11.753x1+4.037x2-90.805和y=-12.122x2+16.346x3-0.028x4-94.361,相关系数高达0.992 3。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回归方程测出的叶面积值与仪器实测值极为接近,该方程式为桉树无性系GL-UG9叶面积的活体测定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6.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kii)是为害其生长的重大害虫。对该虫在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表明:1年发生2代,以3至4龄幼虫越冬。根据该虫取食量、银杉的生长状况和年生长量,制定划分虫灾级别指数,提出综合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迹斑绿刺蛾幼虫对3种红树植物的取食选择性与叶片内含物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处理1、2中迹斑绿刺蛾幼虫对无瓣海桑的取食量基本一致,均为7 cm2/头以上,且没有明显差异,其次为秋茄,取食量为3.99 cm2/头,不取食桐花叶片,说明无瓣海桑是迹斑绿刺蛾幼虫较理想的食物。内含物含量方面,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为桐花和秋茄,最低的为无瓣海桑,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总酚含量最高的为无瓣海桑,单宁含量最高的为桐花。相关分析表明,幼虫取食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具有较好负相关性,与可溶性蛋白质、总酚含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与游离氨基酸含量成较低正相关、与单宁含量呈较低负相关,说明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影响害虫取食的选择性,而次生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又与虫害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8.
综述了我国近15年来白僵菌菌株选育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自然筛选法、人工诱变方法、遗传转化法及基因克隆法获得优良菌株等等,指出了高毒力白僵菌菌株选育过程中存在原生质体遗传转化存在转化率低、选育的菌株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后会出现退化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明确广西西北部核桃真菌性病害种类,并筛选可有效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药剂,为核桃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西北部的河池市金城江区、环江县、凤山县和百色市乐业县等核桃种植区,于核桃病害发生期开展真菌性病害种类和危害程度调查,计算其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测定43%戊唑醇、45%咪鲜胺、25%嘧菌酯、25%吡唑醚菌酯和40%苯醚甲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核桃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选取效果较优的3种杀菌剂进行核桃炭疽病田间防治试验,测定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调查区核桃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核桃根腐病、核桃枝枯病、核桃茎点霉黑斑病和核桃炭疽病4种,病原菌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胡桃楸拟茎点霉(Phomopsis juglandina)、茎点霉属(Phoma sp.)真菌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中以核桃炭疽病发病最严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核桃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为:25%吡唑醚菌酯>45%咪鲜胺>40%苯醚甲环唑>25%嘧菌酯>43%戊唑醇;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45%咪鲜胺和40%苯醚甲环唑对核桃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2.23%、80.26%和75.98%.[结论]核桃炭疽病是目前广西西北部核桃的主要真菌性病害.25%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药剂使用,同时建议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且通风状况好的地点种植核桃,以防止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30.
八种杀菌剂对八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5%丙环唑EC等8种杀菌剂对八角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对八角炭疽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毒力最强的是25%丙环唑,EC_(50)值为0.022 3 mg/L,其次是25%咪鲜胺EC,EC_(50)值为0.034 2mg/L;效果最差的是43%戊唑醇SC,EC_(50)值为2.047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