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6篇
农学   5篇
  13篇
综合类   3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8 毫秒
51.
为筛选出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优良遗传材料,对6年生邓恩桉种源试验林的适应性及生长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林保存率为52.56%,各种源的整体适应能力差异显著;试验林平均树高为18.3 m,平均胸径为16.4 cm,平均单株材积为0.187 5 m3,各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极显著,3个生长性状在种源和单株水平上受中等强度以下遗传控制。构建多性状综合指数方程,按照标准选出3个优良种源及75个优良单株,其中优良种源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89%、3.98%、9.11%,优良单株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4.66%、8.56%、16.01%,选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2.
为探索擎天树种子内含物特性,研究了其种子不同浓度的水浸提液对白菜、胡萝卜、任豆与马尾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擎天树种子水浸提液对不同植物种子的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苗高及根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抑制效应渐呈显著,水浸提液对草本植物种子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木本植物的抑制作用.说明擎天树种子含有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成分.  相似文献   
53.
李盛  梁机 《安徽农业科学》2015,(3):222-223,235
文章对大叶栎生物学特性、遗传改良、繁育及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提出今后应加强遗传测定、良种选育、材性改良及森林经营管理等研究,以期有效地开发其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厚荚相思家系的抗寒生理生化变化规律,以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6个家系幼苗为试材进行人工低温胁迫试验,测定了叶状柄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不同家系抗寒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随胁迫温度的下降,厚荚相思各家系叶状柄的相对电导率呈“S”曲线上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则呈现先升后降最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参试家系各测试指标在不同低温处理及家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家系抗寒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综合5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34号、35号为抗寒能力较强家系,40号为抗寒能力较弱家系.  相似文献   
55.
对象州县茶花山 1.5代杉木种子园无性系的开花规律及生长性状进行了 3年的定点观察调查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各无性系随其产地纬度的递增 ,雌雄花期相应推迟 ,来源于桂北的无性系 ,其平均散粉盛期比桂南无性系迟 7~ 9d,可授期晚 6~ 8d;球花在嫁接母树树冠上的垂直分布呈明显的成层性 ,约 90 %的雄球花集中在树冠的中下层 ,80 %以上的雌花则着生于中上层。桂南产区的无性系进入开花结实盛期较桂北的早。无性系间球花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雌雄花产量的重复力分别为 0 .69和 0 .80 ;不同无性系的雌雄比率相差很大 ,且这种差异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据此 ,对种子园的营建及经营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讨论。  相似文献   
56.
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2年生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擎天树不同器官碳素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65.1~493.5 g/kg,各器官碳素含量依次为:细根〉树干〉树叶〉根兜〉中根〉粗根〉树枝〉干皮;32年生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为300.70 t/hm2,其中植被层碳储量为169.71 t/hm2,乔木层地上部分碳储量占整个植被层的84.22%。经估算,擎天树人工林乔木层净固碳量和碳素净积累量分别为11.30和5.20 t/(hm2.a)。  相似文献   
57.
大叶栎ISSR扩增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大叶栎ISSR扩增效果的因素,建立大叶栎ISSR扩增的优化体系。[方法]以新嫩的大叶栎叶片为试材,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大叶栎叶片基因组DNA,并将DNA浓度稀释到30ng/μl,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测试DNA模板、PCR缓冲液和TaqDNA聚合酶的用量以及底物dNTP终浓度和引物终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结果]大叶栎的ISSR扩增的最优反应体系为:总体积20μl中含有DNA模板60ng、PCR缓冲液10×buffer为2.0μl,底物dNTP终浓度为0.25mmol/L,引物终浓度为0.3μmol/L,TaqDNA聚合酶为1U。在该体系下,能够扩增出清晰、多态性高的条带,能够满足大叶栎种群ISSR多样性分析的要求。[结论]建立了大叶栎ISSR扩增的优化体系,为研究广西的大叶栎种群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8.
【目的】为了研究粤北地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层及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情况,并对粤北 杉木人工林质量提升和生态改善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韶关市 3 个林场中的杉木幼龄林(7~8 年)、中龄 林(16~18 年)、近熟林(23~25 年)为试验对象,采用环刀浸泡法和室内浸泡法对其林下土壤及枯落物持水 能力进行比较。【结果】0~30 cm 土层土壤容重大小表现为幼龄林(1.22 g/cm3)>中龄林(1.17 g/cm3)>近熟 林(1.14 g/cm3),毛管孔隙度大小表现为幼龄林(39.66%)>中龄林(34.04%)>近熟林(32.93%),土壤 有效持水量大小表现为幼龄林(650.70 t/hm2)>近熟林(627.60 t/hm2)>中龄林(619.78 t/hm2),但差异均不 显著。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大小为中龄林(11.01 t/hm2)>近熟林(10.95 t/hm2)>幼龄林(4.04 t/hm2),且中龄 林显著高于幼龄林。回归分析表明枯落物在浸水 0.5 h 内吸水速率最大,其后迅速降低,至 12 h 时持水量达到 稳定;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成对数关系(R2 > 0.92),其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成幂函数关系(R2 > 0.97), 且吸水速率均表现为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结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层持水能力表现为幼龄林> 近熟林>中龄林,枯落物层持水能力表现为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59.
对杉木种质资源库中103个嫁接无性系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等生长材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发现:各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显著至极显著,广泛变异,其中以材积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6.23%;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管胞宽度重复力相对较高(〉50%)。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和生长性状及管胞宽度间、管胞宽度与管胞长宽比间均表现为遗传负相关;而不同生长性状间、管胞长度与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间、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宽比间、管胞长度和管胞长宽比与胸径材积间则显示为遗传正相关。此外,采用基于指数选择的无约束和约束法分别对无性系进行综合选择,发现均有一定数目无性系入选;与无约束选择相比,约束选择有效排除木材基本密度过小无性系,选择效果更为明显。约束选择中,在材积获得28.77%遗传增益时(20%入选率下),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增益值达到最大;当材积实现最大遗传增益时(10%入选率下),管胞长度遗传增益值也有较大幅度提高(0.62%)。说明在杉木多性状综合选择中获得生长材质皆优无性系是可能的,进行改良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0.
以广东省韶关林场和天井山林场的杉木大径材林针叶为试验材料,对N、P、K、Ca、Mg 矿质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以期为杉木大径材培育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中龄林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K>N>Ca>P>Mg,近熟林的为N>K>Ca>P>Mg;杉木中龄林、近熟林针叶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坡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排序;杉木中龄林针叶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8.64%~44.76%,而近熟林针叶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8.44%~26.3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杉木中龄林生长性状与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分别有不同程度正相关,其中胸径、树高、材积与N 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近熟林与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有所不同,其中胸径与P、Ca 含量间为显著正相关,但高生长与N、K 含量极显著负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龄林、不同坡位的杉木针叶矿质营养元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N、K 含量对杉木生长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