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diets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root maggot Bradysia impatiens, its population growth parameters were assayed on eight artificial diets (Diet 1, D2, D3, D4, D5, D6, D7, and D8). Results showed that developmental duration from egg to pupa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on all eight artificial diets. However, the egg to pupal duration was shortest, while the survival rate of four insect stages was lowest when B. impatiens was reared on D1. When B. impatiens was reared on D7 and D8, the survival rate, female longevity, and female oviposi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reared on other diets. When B. impatiens was reared on D7, 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rm = 0.19/d), net reproductive rate (R0 = 39.88 offspring per individual), and finite rate of increase (λ = 1.21/d) were higher for its population growth with shorter generation time (T = 19.49 d) and doubling time (Dt = 3.67 d).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D7 artificial diet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the 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B. impatiens and can be used an indoor breeding food for population expansion as well as further research. We propose that vitamin C supplement added to the D7 is critic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 impatiens growth.  相似文献   
2.
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微囊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2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探讨了影响微囊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因素,优化了微囊化条件,并就其与毒死蜱乳油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的毒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选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乳液(SMA)为分散剂(质量分数为总体系的2.5%),乳化条件为1 500 r/min搅拌30 min,60 min内调节体系pH值至2.5,反应后期升温至4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毒死蜱微胶囊外形较好,平均粒径为8.9 μm,分散系数为0.182 6,包封率高达99.54%。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乳油和微胶囊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初始LC50值分别为2.05和 3.02 μg/mL;而在自然环境中放置32 d后,乳油对该虫的毒力下降较快,LC50值为100.23 μg/mL,而微囊悬浮剂毒力仍保持较高水平,LC50值为15.63 μg/mL。表明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兼具速效性高和持效期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紫外敏感视蛋白基因Bo-uv的作用及其与趋光性的关系,利用常规PCR方法克隆获得Bo-uv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了其敏感视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2种昆虫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运用qPCR技术检测了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及不同光强度下Bo-uv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Bo-uv基因cDNA全长2 757 bp,开放阅读框1 542 bp,编码514个氨基酸。韭菜迟眼蕈蚊紫外敏感视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12种昆虫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21.93%~43.00%,与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Bo-uv基因在韭菜迟眼蕈蚊蛹末期、成虫期表达,在成虫头部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在0~10 000 lx光强范围内雌、雄成虫体内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1 000 lx光强度下其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10 000 lx时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表明光强度能够有效地调控Bo-uv基因的表达,该基因在韭菜迟眼蕈蚊感知外界光刺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0.5%毒死蜱药肥混剂对韭菜韭蛆的防治效果。[方法]于2012~2013年,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进行了0.5%毒死蜱药肥混剂防治韭菜韭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0.5%毒死蜱药肥混剂在1875g/hm2施用量下,2012和2013年药后21d的防效分别达77.15%和80.00%,21d虫口防效分别达99.55%和97.30%,增产效果分别为59.06%和30.09%,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毒死蜱颗粒剂。[结论]应用0.5%毒死蜱药肥混剂防治韭蛆,推荐使用剂量为l125~1875g/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活虫捕捉,预测田间种群发生规律,了解田间种群抗性发生动态,通过韭菜迟眼蕈蚊在4科9种不同寄主上的产卵趋性和对6种不同颜色LED光趋性测定,获得最佳寄主与光源,结合韭菜迟眼蕈蚊采集笼制备与野外田间应用,成功获得活虫。韭菜迟眼蕈蚊在马铃薯上产卵量最大,为93.56粒,占产卵总量的45.27%,且对绿色光趋性最强,诱虫量达26.75只,占全部诱虫量的40.38%。在韭菜迟眼蕈纹采集笼的野外应用中,露地捕虫量为700~800只,温室100~200只,大棚300~400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韭蛆的药剂减量化防治技术.[方法]采用常规喷雾法进行田间试验,评价农药增效剂倍创(两份保和减维康)与辛硫磷混用对韭蛆的防治效果.[结果]减少30% ~40%的辛硫磷用量,加入实际用药量14%的两份保、减维康对韭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01% ~92.46%、81.07%~86.12%,与40%辛硫磷乳油常规剂量的防治效果(89.42%)相当.[结论]农药增效剂倍创与辛硫磷混用防治韭蛆时,推荐辛硫磷减量程度为30%~40%.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JQD117对韭蛆幼虫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感染Bt后幼虫体内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首先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明确了菌株JQD117对韭蛆3龄幼虫72 h的LC50为2.8070×107cfu/mL,然后采用10×LC50、1×LC50和0.1×LC50三个浓度饲喂感染韭蛆幼虫,定期取样测定韭蛆体内5种酶活性,结果表明以较高浓度(1×LC50和10×LC50)感染韭蛆幼虫后体内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较大,而以低浓度(0.1×LC50)感染韭蛆幼虫后体内蛋白酶活性变化较小。其中,以1×LC50和10×LC50浓度感染韭蛆幼虫后,胰蛋白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24~36 h和6~60 h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升高;类胰凝乳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在6~60 h与对照相比均受到显著抑制。以0.1×LC50浓度感染韭蛆幼虫后,胰蛋白酶活性只在36 h时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12~48 h时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羧酸酯酶活性只在6 h与对照相比受到显著抑制;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三种感染浓度下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可见,感染JQD117对韭蛆体内蛋白酶和解毒酶活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感染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扰乱了韭蛆正常的生理代谢和对外源毒素的分解,本文为Bt防治韭蛆应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迟眼蕈蚊是云南省食用菌主要栽培区双翅目害虫的优势种之一,为国内新记录种。记述了异迟眼蕈蚊的外部形态鉴别特征,并简要描述了各虫态的生物学特性。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异迟眼蕈蚊成虫的发生有3个明显的高峰期,分别在2007年9月下旬、11月上旬和12月中旬,从2007年12月中旬至2008年2月下旬,成虫发生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日晒高温覆膜对韭菜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在河北省韭菜主产区基于日晒高温覆膜措施对韭菜迟眼蕈蚊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就覆膜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并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覆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晒高温覆膜技术对韭蛆各龄期幼虫的防治效果达到100%,覆膜12 d后韭菜株高、茎粗、叶宽、色泽、百株鲜重及根长等生长发育指标与未覆膜的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影响;覆膜后土壤中全磷量显著增加;根据Biolog-ECO培养第144 h的AWCD值计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无显著变化。可见日晒高温覆膜对韭菜迟眼蕈蚊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对韭菜生长及韭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低温对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韭蛆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室内测试了低温对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YB8的生物学特性(菌落生长速率与产孢量)及其对韭蛆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25℃温度范围内菌落生长速率和产孢量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在25℃时菌落生长速率为3.15mm/d,产孢量为5.94×106个/mm2。20、23℃下菌落生长速率(1.94、2.91mm/d)与25℃下相比显著降低(P0.05),产孢量(4.80×106、5.57×106个/mm2)略有降低,差异不显著(P0.05),8~17℃下与25℃相比菌落生长速率及产孢量均显著降低(P0.05)。低温下球孢白僵菌对韭蛆的校正死亡率随温度降低而减小,25℃时韭蛆校正死亡率最高,为45.33%,与其他各温度差异显著(P0.05)。因此低温对白僵菌生长和韭蛆致病力有显著影响,根据韭蛆的田间发生规律,建议春秋季节韭蛆盛发期使用球孢白僵菌防治韭蛆时应在土壤温度接近或达到25℃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