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600尾各生长阶段的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体质量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研究比较了两种池塘养殖鱼种生长的规律和差异。结果显示: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增长关系(W=aL~b,R~2 0. 99,P 0. 01,n=300),b值接近且略小于3(分别为2. 786 4和2. 843 1),体长生长略快于体质量生长。养殖试验初期(0~15 d),美洲鲥当年鱼种出现飞跃式补偿生长,而后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均随养殖日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的鱼种体长生长均可用一次线性函数(L=at+b,R~2 0. 97,P 0. 01,n=9)拟合,体质量生长均可用二次函数拟合(W=at~2+bt+c,R2 0. 97,P 0. 01,n=9);养殖前期,在57 d(9月13日)前,敞口池塘的鱼种生长优于遮荫池塘,养殖后期,在79 d(10月5日)后,则相反。敞口池塘的饵料系数(1. 22)低于遮荫池塘(2. 04)。敞口池塘鱼种体长和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遮荫池塘的变异系数(P 0. 05)。研究表明美洲鲥幼鱼对高温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其高温耐受力高于成鱼。建议美洲鲥池塘养殖过程中,当年鱼种采用敞口池塘养殖,而成鱼采用遮荫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2.
美洲鲥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鱼(1~51日龄)脊柱、胸鳍、尾鳍、背鳍等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开始于10日龄仔鱼尾部的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16日龄髓弓和脉弓延伸形成髓棘和脉棘,19日龄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23日龄所有椎体形成。各附鳍支鳍骨发育顺序先后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胸鳍在2日龄时出现乌喙骨,13日龄形成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19日龄仔鱼肩带和上匙骨开始骨化;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5日龄,12日龄尾鳍形成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和6枚尾下骨,19日龄仔鱼尾椎和尾鳍率先开始骨化,直至23日龄尾鳍骨骼系统钙化完全。最终背鳍和臀鳍分别形成18和22根鳍条。美洲鲥骨骼发育研究对其早期发育功能趋向、环境优化及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一养殖场养殖的美洲鲥鱼(Alosa sapidissima)突发疾病并出现严重死亡,日死亡率高峰期达到2.5%,累积死亡率约为90%。患病鱼主要症状为体表出血、溃疡,解剖可见腹腔腹水、肝脏暗红,并伴有肠炎。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病鱼肝脏出现弥散性坏死,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和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脾脏出现出血性贫血性坏死灶、核破裂和核固缩;肾脏淋巴细胞坏死脱落,肾小体毛细血管球萎缩,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内的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结构消失。发病鱼肉眼和显微镜观察未见明显寄生虫,利用PCR方法检测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鲈鱼蛙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等淡水鱼类常见病毒均为阴性。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从发病鱼的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分离得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命名为AS-AH2101。经16S rRNA测序比对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AS-AH210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S-AH2101携带气溶素(aerA)、溶血素(hlyA)、丝氨酸蛋白酶(ahpA)、...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急性操作胁迫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亲鱼血清生化指标及鳃和肝组织HSP70(Heat Shock Protein70)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空气暴露方式对美洲鲥亲鱼进行了急性操作胁迫。实验设定应激零点对照组和15 s、30 s、60 s 3个操作强度实验组,操作后采样,测定皮质醇(COR)、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溶菌酶(LZM)、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Na~+、K~+、Cl~-、Ca~(2+)以及鳃、肝HSP70 mRNA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OR、ALT、AST、GST、LZM、SOD、MDA、GLU、TG、TC、TP、K~+和Ca~(2+)均有显著增加(P0.05);CAT和T4出现显著下降(P0.05);T3、Na+和Cl-未见显著差异(P0.05)。血清生化指标显著变化表明,急性操作胁迫下美洲鲥亲鱼的肝脏、心脏损伤指标显著升高,表明肝脏以及心脏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鳃HSP70 mRNA水平未有显著变化(P0.05),肝HSP70 mRNA水平在15 s、30 s和60 s空气暴露组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急性操作胁迫可以提高肝脏HSP70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5.
试验对西伯利亚鲟、美洲鲥鱼和暗纹东方鲀3种长江珍稀鱼类的精液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以解冻后精子的活力为参数,探讨了稀释液、不同种类不同体积分数的保护剂、以及不同的精液稀释比例对实验鱼类精液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3种长江珍稀鱼类以配方2和体积分数为10%甲醇组成抗冻保护剂,西伯利亚鲟精液按1:2稀释倍数,保存10天后检查精子活力,存活率可达(45±5.00)%。暗纹东方鲀精液按1:2稀释倍数,保存20天后检查精子活力,存活率可达(60.5±2.69)%。美洲鲥鱼精液按1:3稀释倍数,保存60天后检查精子活力,存活率可达(80.3±2.58)%。3种珍稀鱼类的精子保存以美洲鲥鱼效果最好。保存方法均采用三步法,在液氮面上方6 cm处平衡10 min,接着在液氮面上平衡5 min,最后投入液氮中冷冻保存。研究结果为保护长江珍稀鱼类的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于2017—2019年采用在池塘上方搭建简易保温大棚的方式开展了美洲鲥当年鱼种越冬养殖试验,研究探讨了越冬养殖相关的技术参数。结果显示: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可保持在10℃以上,在美洲鲥当年鱼种(0+龄鱼种,平均体长12.45~16.65 cm,平均体质量27.29~66.41 g)放养密度为1518~2970尾/亩(15亩=1 hm^2,下同)和81.04~100.78 kg/亩的条件下,在越冬前中期(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日投饲量在0.8~1.6 kg/亩,越冬后期(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日投饲量也由2.0 kg/亩左右迅速增加到4.0~5.0 kg/亩。经过125~130 d的越冬养殖,鱼种平均体长达17.48~21.19 cm,增长28.04%~40.40%,平均体质量77.57~137.96 g/尾,增加了106.53%~184.24%,鱼种的体长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3~0.261)%/d和(0.585~0.804)%/d,日均增长量和日增重分别为0.036~0.039 cm/d和0.387~0.572 g/d;收获时美洲鲥鱼的肥满度为1.42~1.43 g/cm3,养殖成活率为89.29%~94.81%,饲料系数为1.50~1.65,亩产量为198.50~205.68 kg。试验结果表明,在江浙地区,养殖池塘上方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10~20℃)在美洲鲥当年鱼种的适宜水温范围,能获得较理想的越冬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苏南地区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采用15个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序列,对7个不同群体:镇江丹徒(Dtq)、镇江扬中(Yzq)、苏州张家港(Zjg)、苏州相城(Xcq)、南通中洋(Zyq)、常州滆湖(Ghq)和常州武进(Czq)共计210尾个体,进行了群体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个SSR位点中除Asa-12外,其余位点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 > 0.5)。其中,7个群体期望杂合度He为0.615~0.75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8~0.723,两者均以Zjg群体最高。D-loop序列共检测到32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0个单倍型,其中Zjg群体单倍型最多(11个)。7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18~0.945、0.003~0.008。基于SSR和D-loop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Ghq群体和Zyq群体的Nei’s遗传距离(0.058)和K2P遗传距离(0.003)最近,低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73~0.397和0.003~0.006)。综合分析,我们发现7个美洲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而群体间遗传变异程度不高,基因流Nm > 1和镶嵌式排列的个体进化树也证实7个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本研究,可初步了解苏南地区鲥的种质现状,为后续进一步开展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旨在合理选择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养殖模式。以美洲鲥当年鱼种为试验对象,采用遮荫池塘和敞口池塘两种池塘养殖模式,比较美洲鲥当年鱼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养殖前期,敞口池塘美洲鲥内脏团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遮荫池塘的;在43天和57天时敞口池塘美洲鲥内脏团的胃蛋白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高于遮荫池塘,在15天和29天时则相反;养殖后期,遮荫池塘美洲鲥肝和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79天、106天和120天均高于敞口池塘的;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106天和120天也都高于敞口池塘的,在92天时遮荫池塘中美洲鲥肝和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却低于敞口池塘。研究表明,在高温季节,美洲鲥当年鱼种养殖无需遮荫方式,可以直接采用敞口池塘。  相似文献   
9.
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对养殖美洲鲥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3种麻醉剂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的麻醉效果,并运用该3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美洲鲥幼鱼进行了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麻醉浓度(MS-222为75 mg/L以上,丁香油为20 mg/L以上,苯唑卡因为40 mg/L以上)下,鱼很快(30 min内)停止鳃盖张合运动,且停止鳃盖运动的鱼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10 min内)后也能够复苏;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20-30 mg/L,丁香油为8-10 mg/L;苯唑卡因为20-30 mg/L)下,鱼能够进入麻醉状态,且能保持很长时间(12 h);麻醉效果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在20 mg/L MS-222麻醉剂下,小规格鱼较大规格鱼更容易进入麻醉状态,而在10 mg/L丁香油和20 mg/L苯唑卡因麻醉剂下,小规格鱼却难进入麻醉状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麻醉运输组和对照组(非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础组(运输前)(P<0.05);麻醉运输后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仅苯唑卡因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苯唑卡因更适合用于运输美洲鲥的麻醉。  相似文献   
10.
美洲鲥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对美洲鲥的肌肉营养组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时,美洲鲥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8.88±0.41%,粗脂肪含量为6.80±0.27%,水份70.23±0.37%,灰份1.96±0.30%;肌肉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占鲜样的15.27%,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含量占鲜样的6.27%,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69.67%,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根据AAS,美洲鲥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胱氨酸;而根据CS,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L)为56.11,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为2.43,4种鲜味氨基酸占鲜样的5.76%: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66.1%,高于其他经济鱼类: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有较高的钙镁含量,铜,铁,锌的比值较为合理。美洲鲥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的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