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刀鱼为冷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有四个种群,从西向东看分别有日本海种群、西北太平洋种群、北太平洋中部种群、加利福尼亚种群,其中以西北太平洋种群的资源量最高,利用最多,产量也最大。现下,在西北太平洋从事秋刀鱼捕捞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5年7—10月在北太平洋E 150°~158°56′、N 42°34′~46°25′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15个站点浮游动物样本资料,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浮游动物生物量4~699 mg/m3,均值168.6 mg/m3。根据浮游动物的种类、分布状况及优势种类的强弱,判断和分析黑潮暖流的强弱趋势,对确定秋刀鱼渔场的南北位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半海水寒天培养基及组胺酸肉汤选择性培养液,组胺的电泳分析技术,对秋刀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理化分析和功能酶检测及细菌鉴定试剂盒API20E的分析试验,进而对秋刀鱼肉中的组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株组胺生成菌,通过生化分析,此菌株为假单胞菌。此菌株在5~30℃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组胺生成量逐渐增加,在30℃有最高组胺生成量,约2 200mg/kg。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 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秋刀鱼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秋刀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4项基本活动和7项辅助活动的秋刀鱼产业价值链,量化分析了我国秋刀鱼产业价值链各环节价值增值的现状.结果显示,我国秋刀鱼深加工国内销售的价值增值最大,秋刀鱼捕捞、初加工及国际贸易环节的价值增值较少,辅助活动对秋刀鱼产业的增值影响显著.从企业壮大、科技进步、深加工发展、人才储备和休闲文化5个方面提出了秋刀鱼产业价值链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开发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资源的SWoT分析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开展秋刀鱼(Cololabissaira)资源探捕已多年,但一直停留在试捕阶段,尚不能形成规模生产。本文利用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我国渔业企业开发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资源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开发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耳石透明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我国秋刀鱼捕捞船在西北太平洋采集的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样本,提取1 062个耳石进行拍照处理,并根据耳石透明带特征对其进行划分,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耳石类型及与肉体长组的关系,分析各月份耳石类型变化。研究发现,83%小型鱼(Kn L≤240 mm)和71%中型鱼(240 mmKn L≤280 mm)耳石属于类型Ⅰ,大型鱼(280 mmKn L≤314 mm)和特大型鱼(Kn L314 mm)耳石类型Ⅱ、类型Ⅲ占优。肉体长在280 mm以下的类型Ⅰ耳石比例较大,耳石没有形成透明带,随着Kn L的增加,类型Ⅱ和类型Ⅲ在肉体长组的比例增加。耳石透明带最早在202 mm时开始形成,秋刀鱼耳石第1条透明带主要在260~280 mm之间形成,以中型鱼为主;秋刀鱼耳石第2条透明带主要在290~310 mm之间形成,以大型鱼为主。雌性和雄性秋刀鱼耳石在各耳石类型下无显著差别(P=0.0640.05)。耳石类型Ⅰ比例在月份间变化大,在10月和11月份耳石类型Ⅰ比例占优,分别为44.1%和36.4%,多为小型和中型鱼,6月和7月份耳石类型Ⅱ和类型Ⅲ比例大约为40%,多数为大型和特大型鱼,表明大型鱼比小型和中型鱼早到达索饵场进行索饵。  相似文献   
8.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 (Brevoort)舷提网渔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刀鱼舷提网渔业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千叶县和神奈川地区。由于其操作简便、渔获效率高,因此迅速在日本全国推广应用。现在主要从业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和我国台湾省,2001年总渔获量为26.6万t。本文着重介绍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和渔场、舷提网渔业的渔具、渔法以及秋刀鱼的营养和利用等,最后对该渔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日本1988年水产品的陆地加工产量为781.7万吨,比上年增长5.3%,创历史最高纪录.反映了乌贼、竹笑鱼、秋刀鱼等大众鱼的丰产及进口水产品的增加。各品种产量除鱼糜制品和琼脂外,均超过上年,特别是盐藏制品,腌溃品、调味加工品和调理冷冻食品等增长较大.反映了消费者对简便加工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日本以分布在太平洋沿岸200海里的秋刀鱼为对象,使用科学探鱼装置记录秋刀鱼的鱼群,将它和流刺网渔获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尽量快速地估算对象鱼群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