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5篇
水产渔业   316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激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并用6-DMAP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染色后,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栉孔扇贝正常发育卵子和异源精子诱导的雌核发育卵子,对其受精过程中微管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正常发育组受精卵内以微管为基础的纺锤体能够顺利地组装并引导卵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第一、第二极体的排放,以及雌、雄原核融合和第一次卵裂;(2)异源精子诱导雌核发育的卵子经6-DMAP处理后,部分微管变得模糊或消失,纺锤体受到破坏导致染色体的分离无法进行,第二极体的形成受到抑制并使雌核染色体二倍化;去除6-DMAP作用后,微管重新组装,雌核分裂重新启动继而进行卵裂;精核保持固浓缩状态或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卵裂后期则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形式存在于分裂沟上或进入一个卵裂球中。结果证实,长牡蛎精子经紫外线遗传灭活后可顺利进入并激活栉孔扇贝成熟卵子但不参与合子核的形成,6-DMAP也可有效抑制第二极体的排放而获得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本实验结果为研究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可行性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4种质量浓度(0.5μg/L、1μg/L、10μg/L、50μg/L)PCB1254暴露下,栉孔扇贝(Chlamys ferrari)消化盲囊和鳃丝7-乙氧基-3-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的变化。于实验开始后0、0.5d、1d、3d、6d、9d、15d、21d、30d取样测定,结果显示,除鳃丝EROD活力在低质量浓度(0.5μg/L和1.0μg/L)随时间变化不明显(P〉0.05)外,其他各处理组PCB1254对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和鳃丝的EROD都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低浓度(0.5μg/L、1.0μg/L)处理下,消化盲囊和鳃丝的GST活力都呈现激活的趋势,而高浓度(10μg/L、50μg/L)下,GST活力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鳃丝GST活力变化幅度较为明显。结果表明,EROD和GST活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PCBs对栉孔扇贝影响的规律性,是合适的毒理学指标,栉孔扇贝是比较好的评价多氯联苯污染的指示生物,本研究也对栉孔扇贝对多氯联苯的生物转化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42-346]  相似文献   
3.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铜污染对扇贝内脏团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栉孔扇贝置于不同质量浓度的Cu2+溶液中10 d,测定其内脏团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Cu2+质量浓度的提高,CAT、SOD、GSH-PX的活性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的规律,但整体仍是抑制的特性.扇贝内脏团组织CAT、GSH-PX、SOD对铜的早期污染均具指示作用,其中最为灵敏的指标是CAT,其次是SOD和GSH-PX .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栉孔扇贝在不同浓度铅(Pb2 )胁迫下血清与血细胞中非特异性酯酶(NSE)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当Pb2 浓度在0.02mg·L-1和0.05mg·L-1时,血清中的酯酶活力和血细胞中以α-丁酸萘酯为底物的酯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当Pb2 浓度达到0.1 mg·L-1时,酶活力均低于对照组;血清和血细胞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变化随着Pb2 浓度的升高呈现较明显的抑制-诱导-抑制规律.栉孔扇贝血淋巴中两种酶对水体中Pb2 污染反映比较灵敏,可以作为检测海洋早期铅污染的一个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用不同浓度的氯氰菊酯(5、25、125μg/L)和氰戊菊酯(25、125、625μg/L)浸泡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3、6、9、12和15 d后,对血清、内脏囊和鳃组织中的SOD、CAT活性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血清和各组织中的CAT活性随着氯氰菊酯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氯氰菊酯浓度为125μg/L时,CAT活性最高;而氰戊菊酯浓度为25μg/L时,CAT的活性最高,然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活性降低;当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浓度分别为5、25μg/L时,各组织中SOD活性和血清T-AOC值出现最大值,然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活性降低。随着农药处理时间的延长,血清中的T-AOC和SOD活性、组织中CAT活性呈现下降趋势;而组织中SOD活性、血清中CAT活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另外,栉孔扇贝的抗氧化能力具有组织特异性,鳃组织中SOD活性值的早期变化可作为两种农药对栉孔扇贝氧化毒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扇贝种间杂交的可行性及幼体早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进行多种杂交组合及自交,试验分为8组,即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5个杂交组和虾夷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3个自交组,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各杂交组配子的亲和力,同时对胚胎发育及早期幼虫的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适温范围内各杂交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杂交组受精率较高,可达80%以上;杂交子一代的D型幼虫大小性状与母本相似。另外还对杂交组合受精率、成活率较低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人工育苗与试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一些沿海地区,是目前国内加工“干贝”的主要原料,由于它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食,因此被誉为海产“八珍”之一。现在扇贝的来源主要还靠天然采捕,可是我国自然资源量并不多,亲贝每年的产卵和幼虫的发生量很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水栉霉(Leptomitus agardh)的营养价值,对其脂肪酸和氨基酸成分进行了分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水栉霉主要脂肪酸成分分别是十六烷酸、十八碳二烯酸、油酸、十八烯酸,其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17.238%、12.427%、20.666%、24.12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67.981%;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15.73%,必须氨基酸总量为6.69%。[结论]水栉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适于开发菌体饲料。  相似文献   
10.
在南麂岛海域进行了扇贝两茬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扇贝两茬养殖早分苗、分大苗是养殖效果的关键所在;对扇贝的繁殖期和出柱率等也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扇贝两茬养殖历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