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06篇
  免费   1170篇
  国内免费   1913篇
林业   2507篇
农学   2486篇
基础科学   744篇
  3985篇
综合类   15576篇
农作物   1933篇
水产渔业   1070篇
畜牧兽医   6106篇
园艺   2495篇
植物保护   587篇
  2024年   338篇
  2023年   1034篇
  2022年   983篇
  2021年   1003篇
  2020年   890篇
  2019年   1114篇
  2018年   676篇
  2017年   939篇
  2016年   1118篇
  2015年   1213篇
  2014年   2044篇
  2013年   1959篇
  2012年   2527篇
  2011年   2583篇
  2010年   2204篇
  2009年   2335篇
  2008年   2953篇
  2007年   2051篇
  2006年   1950篇
  2005年   1623篇
  2004年   914篇
  2003年   874篇
  2002年   625篇
  2001年   632篇
  2000年   422篇
  1999年   290篇
  1998年   268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221篇
  1990年   181篇
  1989年   221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2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3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增加养分有效性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土壤结构的最小单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形成转化过程与土壤固碳过程息息相关,因而研究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及团聚体有机碳影响因素对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总结,明晰了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阐述了土壤类型、施肥方式、土地利用和矿区复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并从生物质炭的长期定位研究和复垦矿区的土壤修复两方面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可为合理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马蓝高产栽培方法。[方法]收集云南、贵州马蓝与四川芦山县马蓝对比,并从种植密度、栽种期和追肥方面开展研究。[结果](1)芦山县马蓝在株高、茎基直径、叶长、叶宽、分枝数、产量和含量上优于云南、贵州马蓝;(2)种植密度以30cm×40cm为宜;(3)适宜栽种时间为9月~11月;(4)三次追施复混肥40kg/亩、50kg/亩、50kg/亩,马蓝产量高。[结论]在9~11月,采用30cm×40cm的密度种植,并于3月底4月初、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分别追施复混肥(尿素:复合肥=1:1)40kg/亩、50kg/亩、50kg/亩,芦山县马蓝能够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4.
为探讨主干形核桃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基础,选择8年生主干形新温185核桃为试材,设置不同梯度氮肥与甲哌■耦合模式,研究其对核桃品质和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整个生育期内核桃结果枝节间增长长度在同等氮肥条件下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成熟期A2B3处理下核桃节间增长长度出现最低,为0.43 cm。在核桃的4个生育期内均出现随土层的深度增加而土壤含氮量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油脂转化期20~40 cm土层土壤含氮量均低于同期对照,在16.31~34.03 mg/kg范围内变化。A2B3耦合处理下核桃果实三径、单果质量、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总酚含量均高于对照,而单宁含量却最低,为1.19%。甲哌■的喷施浓度为800 mg/L、氮肥施入水平为3 271.73 kg/hm~2时,可显著提高核桃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和利用以及核桃产量。  相似文献   
5.
土壤作为农作物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氮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有效评价土壤氮素含量可以促进配方施肥的发展。提出主成分分析、注意力机制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模型(PCA-Attention-LSTM)来监测土壤的氮素含量。采用PCA(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影响土壤氮含量的关键影响因子,降低模型向量输入的维数,利用注意机制突出预测中的关键输入特征。在Keras深度学习框架的基础上搭建PCA-Attention-LSTM的网络模型,实现对未来2 h土壤氮含量的精监测。最后,以黑龙江省依安甜菜养植基地的数据对土壤氮含量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与RNN等其它网络模型相比,该模型的效果更好,基于PCA-Attenlion-LSTM网络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0.119、0.020、0.156。该模型预测精度高,泛化能力强,可以应用于土壤氮含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深松结合施用有机肥对玉米不同器官钾含量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常规旋耕(T_1,CK)、深松(T_2)、深松施用有机肥(T_3) 3个处理,测定了玉米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不同器官的钾含量。结果表明:T_3处理的玉米茎钾含量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均为最高,其中大喇叭口期指标值与T_1处理差异显著,而在收获期低于其他2个处理但差异均不显著;叶片钾含量全生育期始终高于T_1处理、低于T_2处理,其中与T_2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但在灌浆期指标值明显高于T_1处理;苞叶钾含量始终低于T_1处理,与T_2处理相比灌浆期较高、收获期较低,但差异均不显著;轴钾含量在灌浆期最高、收获期最低,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灌浆期和收获期玉米子粒钾含量均最高,且与T_1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灌浆期指标值也明显高于T_2处理。综合分析认为,深松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生育前期各器官尤其是玉米子粒的钾含量。  相似文献   
7.
安徽南陵地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南陵地区土壤大量养分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统计分析土壤氮、碱解氮、磷、有效磷、氧化钾、速效钾等的含量特征,并对其分布特征加以研究,最终开展研究区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氮和碱解氮在研究区内以丰富为主,且两者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高达0.85,可能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磷及有效磷在区内主要表现为较缺乏-缺乏,两者相关性较差,可能与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及人为活动有关;氧化钾在区内分布主要表现为较丰富-中等-较缺乏3种,呈正态分布,孤峰河两侧分布差异明显,速效钾在区内零星分布,特征不明显;区内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结果以三级(中等)土壤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8.45%.  相似文献   
8.
量化森林碳储量对森林经营者的正确决策至关重要。本文以湖南省桃江县为研究区,根据2013年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数据和Landsat 8遥感影像,建立多元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开展碳储量的估测方法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方法中,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估测森林碳储量效果最好,决定系数达到0.645,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5.582 t·hm~(-2);其次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和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11和17.135 t·hm~(-2);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精度最低,决定系数和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31和18.105 t·hm~(-2)。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的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分布图表明,海拔高的地方碳储量较大,城区碳储量较小,与实际植被分布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在水田上改建苗圃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内同时采集了水田起源的不同类型苗圃表层土壤与剖面分层土壤,以长期种植水稻农田为对照(水田),分析土壤含水量、水稳定性团聚体、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和pH等指标,探讨水田长期改用苗圃后对表层和深层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把苗圃分为加土型(加土种植,增加地面高度)、减土型(带土移苗,降低地面高度)和常规型(种植过程中地面高度无明显变化)3种情况。结果表明,水田改建苗圃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效磷、速效钾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普遍下降,活性有机碳/有机碳的比例也逐渐变低,土壤有机碳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的下降以加土型和减土型更为明显。减土型和常规型苗圃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低于水田,土壤容重却明显高于水田;常规型苗圃表层土壤酸度大于水田;加土型苗圃表层土壤砾石含量明显高于水田。对代表性常规型苗圃剖面土壤的鉴定表明,水田改为苗圃后,整个土壤剖面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对丘陵区土壤(黄筋泥田)深层土壤含水量下降的影响大于对平原区土壤(青紫泥田和淡涂泥田)的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也呈下降趋势。水田长期改用苗圃可引起土壤质量的退化,对表层和深层土壤性状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