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是骨骼肌粗肌丝的重要组成单位,其表达量高低影响肌纤维的组成和肌肉生长.为了解其在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早期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前期生长差异显著的2组(快长组和慢长组)翘嘴鳜幼鱼转录组差异表达Unigene中筛选出2个MYH基因,RAC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克隆到其全长cDNA(MYH-7a,MYH-7b).MYH-7a全长为6071bp,开放阅读框为5820 bp;MYH-7b全长为5896 bp,开放阅读框为5745 bp.序列分析显示,2个MYH均有Loopl、Loop2环、ATP结合位点等关键结构域;进化树聚类分析显示,MYH-7a与MYH-7b均属于慢肌球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其在快长组样本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慢长组,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检测其在翘嘴鳜心肌、红白肌和皮肤等14种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YH-7a主要在心肌中表达,而MYH-7b主要在红肌中表达;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二者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表达量不断增加;在幼鱼早期生长过程(孵化出膜后15 dph、30 dph和60 dph)的翘嘴鳜白肌中,在15 dph和30 dph快长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慢长组,而到60 dph时快长组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慢长组.翘嘴鳜MYH-7a、MYH-7b在快长组与慢长组鱼中的差异表达提示它们在翘嘴鳜胚胎及其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翘嘴鳜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淡水鱼,俗称"桂花鱼"(以下简称鳜鱼),肉质丰腴细嫩,味道鲜美可口,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国养殖鳜鱼产量37.7万吨,比2019年增长近4万吨,其中广东省产量14.3万吨,占比38%;2020年广东贡献了全国93%的鳜鱼增量.鳜鱼具摄食活饵的习性,...  相似文献   
3.
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全菌及超声破碎后的上清微球疫苗。显微镜观察显示随着 PLGA 质量浓度、PVA(聚乙烯醇)质量浓度和外水相体积的增加,上清微球平均粒径均随之增大。最终确定上清微球制备条件为 PLGA 质量浓度25 mg·mL -1、PVA 质量浓度1 mg·mL -1、外水相体积20 mL。全菌微球制备条件与上述的相比,仅 PVA 质量浓度调整为2 mg·mL -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全菌和上清微球平均粒径分别为9.4μm 和3.9μm,微球均呈球形。BCA(二喹啉甲酸)法分析显示包封率分别为68.07%和63.49%;载药量分别为5.49×108个·mg -1和3.58%;28 d 体外累积释放量分别为64.2%和82.8%。  相似文献   
4.
Ngr1(nogo-66 receptor)是在哺乳类上发现的一种神经元受体,可调节轴突的可塑性并抑制损伤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再生,最新研究还发现它是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reovirus)的神经受体。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可引发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出血病导致高死亡率,开展GCRV受体相关研究可有助于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该研究在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中克隆到草鱼ngr1 c DNA序列(下文简称为gcngr1),发现其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神经受体基因Ngr1有相似的结构序列;采用q 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PSF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受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感染后gcngr1 m RNA的表达量显著上升,与病毒的增殖趋势基本一致;病毒经病毒抗体孵育后再感染PSF细胞,细胞中病毒的增殖水平下降,gcngr1m RNA的表达量也显著下降。该研究结果提示gcngr1与病毒的感染相关,为进一步分析gcngr1是否为GCRV神经元受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口黑鲈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毛细管电泳法筛选微卫星引物,从GenBank的51对微卫星引物中共筛选出12对具有特异性和多态性的引物,并合成荧光标记引物,对广东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主养区3个养殖群体进行STR分型,以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所检测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呈现高多态性,4个具有中度多态性,其余5个位点为低多态性。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12 5、0.360 6和0.328 4。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及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属于低水平,遗传变异有85.83%是由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造成的。群体间遗传距离分析显示,3个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比较接近。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个养殖群体来自于同一个亚群。研究结果提示现阶段中国大口黑鲈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已显著下降,因此在选育种过程应高度重视提高与维持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 池塘养殖模式下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广清 1 号(以下简称 饲料鳜)的生长发育规律,为饲料鳜的选育和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方法】对一个生产周期下不同月龄饲料 鳜的形体参数和生长性能进行测定,应用 Logistic、Gompertz 和 Bertalanffy 等 3 种非线性模型对其体重和体长进 行生长模型构建。【结果】饲料鳜绝对增重最大值出现在 5 月龄,绝对增长出现在 3 月龄,而相对增重率和相 对增长率则均在 4 月龄开始出现下降。形体参数中肥满度、脏体指数、脂体指数随月龄呈现上升趋势,肝体指 数和肠胃体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构建的 3 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饲料鳜的生长曲线,拟合度(R2 )≥ 0.97。 模型预计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Logistic 模型更优,相应的体重和体长生长模型分别为 Wt =1230.808/ (1+39.666e-0.760t),R2 =0.989;Lt =40.871/(1+3.076e-0.387t),R2 =0.990。 体 重 生 长 拐 点 为 4.843 月 龄, 相 应 的 体 重 为 615.404 g,体长为 20.436 cm。【结论】L ogistic 模型更适合用于描述饲料鳜的生长过程,能对其各阶段的生长数 据进行预测,为饲料鳜进一步选育和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嗜中性粒细胞中克隆了唾液酸结合型免疫球蛋白凝集素Siglec-4b like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2)成鱼组织中的分布;3)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GBS)后组织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Siglec-4b like具有与哺乳类Siglec-4相似的特异性结构域及保守氨基酸残基;早期胚胎发育Siglec-4b like基因在卵子中有一定表达量,受精后7 h即卵裂期表达上调,随后表达下降;Siglec-4b like基因在所检测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鳃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皮肤、头肾和肠,其他组织的表达量较低;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Siglec-4b like在鳃、肾与肠等多个组织的表达均呈下调趋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Siglec-4b like对罗非鱼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无乳链球菌免疫逃逸机制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GBS)荚膜多糖合成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荚膜唾液酸含量、菌株致病性的关系,本实验克隆了尼罗罗非鱼荚膜多糖合成基因cps E、cps K和neu A,通过q RT-PCR方法分析了这3个基因在不同培养温度下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通过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培养温度下GBS荚膜唾液酸含量的变化,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分析了不同水温条件下GBS对罗非鱼的致病性。结果显示,cps E、cps K和neu 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保守的与荚膜多糖合成相关的酶活性位点,Cps E、Neu A与已知鱼源GBS(Ia和Ib型)和人源GBS(Ia、Ib和II~IX型)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达到97%以上,而Cps K与鱼源、人源的序列同源性则分别为56%~100%和27%~100%。在不同培养温度下GBS cps K和neu A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荚膜唾液酸含量的变化一致;在较高温度(28和34°C)下培养的GBS荚膜唾液酸含量及菌株攻毒后罗非鱼的死亡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22°C下培养的GBS唾液酸含量最高,攻毒后罗非鱼的死亡率却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GBS Cps K和Neu A在GBS荚膜多糖的唾液酸化中起重要作用,较低温度下GBS荚膜唾液酸的高含量有助于其在宿主体内的潜伏,而较高水温条件下细菌的强致病性可能还与除荚膜唾液酸外的某些重要的毒力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可引发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出血病,导致高死亡率。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Grass carp snout fibroblast cells, PSF)是GCRV的敏感细胞系。JAM-A (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A)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是多种病毒的细胞受体。本研究在前期克隆到草鱼3种jam-a基因,命名为gcjam-a1,gcjam-a2和gcjam-a3。在获取ORF序列的基础上,利用qRT-PCR分析了3种gcjam-a在草鱼胚胎及幼鱼不同发育时期及PSF细胞中受GCRV(GD108株)感染前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检测的13个胚胎及幼鱼发育时期中,gcjam-a1在未受精卵中高表达,在受精卵至出膜前的胚胎表达水平均较低;从出膜后1~3 d表达量开始上升;出膜6~15 d均呈高水平表达。gcjam-a2与gcjam-a3在草鱼胚胎及幼鱼发育各阶段表达水平较低。在无病毒感染的PSF细胞中,gcjam-a只有少量表达。受GCRV-GD108感染后,病毒S7基因在PSF细胞中的拷贝数随时间呈显著上调趋势,gcjam-a的表达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上调,mRNA上调水平为gcjam-a1>gcjam-a2>gcjam-a3。本研究证实了3种gcjam-a基因在PSF细胞中的表达均与GCRV-GD108感染相关,其中,gcjam-a1的表达水平受GCRV-GD108感染影响最大,同时,它在孵化出膜后表达上升,推测它可能与病毒的感染更相关。gcjam-a1可作为下一步GCRV与宿主互作研究中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10.
γ-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调控天然免疫与细胞免疫的一种重要细胞因子,在抵抗病毒入侵和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脾脏组织中扩增到γ-干扰素基因的c DNA,大小为621 bp,编码20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γ-干扰素分子(On IFNγ)具有信号肽、IFN特征序列及核定位信号。预测的三级结构与人类IFNγ晶体结构最相似。q PCR检测显示,IFNγ在正常鱼体内的脾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肠、鳃和肾脏。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后,On IFNγ在脾脏、肾和鳃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On IFNγ在相关免疫器官中的高表达、受感染后的表达上调,说明其在罗非鱼免疫防御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On IFNγ基因的功能研究、探讨其在抗病转基因及抗病选育中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