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磷酸盐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一定温度下磷酸盐和周边水体氧的同位素分馏仅受生物活动控制,因此磷酸盐氧同位素成为生态系统中磷源和磷循环研究的良好示踪剂。介绍了磷酸盐氧同位素研究应用的理论基础和近几年来针对土壤富含有机质,氧元素来源多样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土壤磷酸盐氧同位素的分析和纯化方法,综述了磷酸盐氧同位素在土壤磷源示踪和磷循环应用研究中的初步进展,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池塘生态系统中溶氧动态和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池塘的溶氧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池塘溶氧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的规律,描述了夜间池塘溶氧下降的预测方法,文中还对池塘水深和溶氧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罗氏沼虾饲料脂肪最适含量的研究结果。试验饲料是以酪蛋白、鱼粉、糊精和纤维素等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等氮(蛋白质含量37%)、等能(11.9MJ/kg饲料)的半精制饲料,以等量混合的海水鱼油、豆油作为添加的脂肪源,设0、2%、4%、6%、8%、和10%等6种添加浓度。试验动物的平均初始体重为(1.31± 0.03)g,试验周期为40d,期间水温为25.8~30.2℃。结果显示: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以脂肪含量为5.1%~9.0%的3、4、5组饲料最佳,与脂肪含量为1.2%的1组饲料差异显著,但与脂肪含量分别为3.2%和11.1%的2、6组饲料差异不显著。如果考虑到饲料的成本,把罗氏沼虾脂肪的最适含量设定为5%左右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低温对罗非鱼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采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了低温适应对罗非鱼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选用的1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检测到849个位点。耐寒品系检测到的位点数为411个,对照组为438个,其中发生甲基化的位点数分别为72和104个,总甲基化率分别为17.52%和23.74%;全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7个和65个,全甲基化率分别为9.00%和14.84%;半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5个和39个,半甲基化率分别为8.52%和8.90%。结果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的总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和半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基因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下降了6.22%,其中以全甲基化位点变异为主,其下降幅度比例明显,为5.84%。由此可见,经过连续多代的低温胁迫可导致尼罗罗非鱼DNA甲基化水平发生改变,发生了去甲基化反应,表现为基因组甲基化程度降低的特征,说明了DNA甲基化与罗非鱼抗寒性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5种杂交F1代罗非鱼致死低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外人工降温条件下,对莫桑比克罗非鱼(O.massambicus ♀)×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 ♂)杂交F1(下称莫荷鱼)、4个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 ♀)×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 ♂)杂交F1(如下分别称:尼奥鱼Ⅰ、尼奥鱼Ⅱ、尼奥鱼Ⅲ、尼奥鱼Ⅳ)共五个杂交F1罗非鱼进行致死低温研究,得出各杂交一代的半致死低温和死亡低温范围。实验表明当水温降到 11.4℃时,莫荷鱼首先开始死亡,其死亡低温范围为11.4℃-7.5℃;尼奥Ⅰ的致死低温范围是8.6℃-5.9℃;尼奥Ⅱ8.3℃-5.6℃;尼奥Ⅲ8.7℃-5.8℃;尼奥Ⅳ8.3℃-5.7℃。对五个杂交F1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莫荷鱼对低温耐受能力较差,同尼奥Ⅱ和尼奥Ⅲ杂交F1相比有显著差异(P<0.1),而其它罗非鱼间对低温耐受能力无显著差异(P>0.1)。  相似文献   
6.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 克隆了尼罗罗非鱼水通道蛋白基因(AQP1)cDNA序列, 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方法探讨了低温胁迫对罗非鱼AQP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尼罗罗非鱼AQP1 cDNA长度为1 098 bp, 包含36 bp5′端非翻译区序列、783 bp开放阅读框(ORF)279 bp3′非翻译区序列, 编码26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 各物种间AQP1序列的同源性较高(96%~59%)。聚类分析表明, 尼罗罗非鱼首先与同属鲈形目丽鱼科的斑马拟丽鱼(Maylandia zebra)聚在一起, 再与其他硬骨鱼类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表明: 水温从30℃逐渐降到10℃过程中, 肌肉和肝组织AQP1基因的表达量从20℃开始均逐渐下调。其中肌肉组织中, 30℃时的表达量相比, 耐寒品系在20℃时表达量大幅度下调, 当水温为15℃, 其表达量下调幅度为22.16倍。当水温降到10℃, 其表达量下调了107.73倍。而对照组AQP1基因的表达量在15℃, 下调幅度为5.38倍。当水温达到10℃, 其表达量下调幅度为11.30倍。结果分析显示, 耐寒品系与对照组AQP1基因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肝组织中, 当水温降到15℃, 耐寒品系和对照组的表达量下调幅度分别为3.38倍、1.42倍。水温降到10℃, 其表达量上调幅度分别为18.85倍、9.01倍。结果分析表明, 温条件下耐寒品系与对照组AQP1基因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 AQP1表达对温度敏感, 耐寒品系较高的耐寒能力与其在低温条件下的肌肉组织大幅上调表达有关。由此可见, AQP1基因在罗非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潜在的研究罗非鱼耐寒机制的候选基因之一,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罗非鱼的耐寒分子机制和开展鱼类抗逆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罗氏沼虾饲料脂肪的最适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罗氏沼虾饲料脂肪最适含量的研究结果。试验饲料是以酪蛋白、鱼粉、糊精和纤维素等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等氮(蛋白质含量37%)、等能(11.9MJ/kg饲料)的半精制饲料,以等量混合的海水鱼油、豆油作为添加的脂肪源,设0、2%、4%、6%、8%、和10%等6种添加浓度。试验动物的平均初始体重为(1.31± 0.03)g,试验周期为40d,期间水温为25.8~30.2℃。结果显示: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以脂肪含量为5.1%~9.0%的3、4、5组饲料最佳,与脂肪含量为1.2%的1组饲料差异显著,但与脂肪含量分别为3.2%和11.1%的2、6组饲料差异不显著。如果考虑到饲料的成本,把罗氏沼虾脂肪的最适含量设定为5%左右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安全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达70—80%。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经口一次、多次和长期喂饲,经呼吸道吸入;豚鼠和家兔经皮、眼粘膜接种,均未引起异常表现,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未见病理致变及EPNPV侵染。大鼠生殖试验F_0及F_1代鼠受孕率、活产率、哺育成活率等指标均正常,未引起畸胎;F_1代鼠生长良好。EPNPV对小鼠未见显性致死效应。上述结果表明,EPNPV对实验动物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长状况下日本鳗鲡耗氧率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鳗鲡(Anguilajaponica)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名优鱼类。鳗鲡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为数不少的生长缓慢的个体,这些个体饲养2年,仍然达不到每尾150g以上的出口商品规格,俗称“老头苗”,对养鳗的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关于鱼类耗氧率的测定研...  相似文献   
10.
以10、25、45年生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因子(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及其与酶活性(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酶活性均呈现增加趋势,而pH值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根际效应随林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二者均与蔗糖酶活性显著相关,根际土壤惰性有机碳比例大于非根际;全氮和速效氮的根际效应25 a最大,与脲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造成45年生杉木根际对土壤氮的富集效应减弱;全磷和速效磷的根际效应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但全磷的根际效应远大于速效磷,酸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根际效应显著相关.因此,在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应考虑外源磷的添加,提高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缓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磷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