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播种量和方式对甘肃渭源蒙古黄芪育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芪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播种量(90,150,210kg/hm~2)和播种方式(条播,撒播,覆膜穴播)两因素育苗,育苗结束后秋季测定种苗质量指标和产量,旨在揭示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互作对蒙古黄芪种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交互条件下育苗,蒙古黄芪种苗个体质量和群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在90kg/hm~2最低播种量基础上,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种苗单根鲜重、根长和根粗等个体质量指标均呈降低趋势,种苗产量先极显著提高后下降,产苗数持续增加,优质种苗率显著下降。在同一播量条件下覆膜穴播方式育成种苗个体质量最优,优质种苗率均比条播和撒播高,并随播种量递增,苗产量较撒播和条播呈先增加后下降,而产苗数呈下降趋势。播种量150kg/hm~2条件下采用覆膜穴播育成单位面积优质种苗数最多。说明在保证种苗个体质量和单位面积产苗数的前提下,渭源蒙古黄芪育苗采用覆膜穴播方式,种子播种量为150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2.
蒙古黄芪物候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移栽蒙古黄芪生长发育规律,准确划分其物候期,本研究以甘肃渭源县自育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按照根粗、主根长和根鲜重3个指标将其依次分为大、中、小苗3个等级分别进行移栽。移栽后采用田间系统定点追踪观测和定期分类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物候期进行跟踪记载,在出苗30 d后对各器官生物量进行定期采样测定。通过观测比较3种不同等级的黄芪种苗移栽后生长发育规律的变化,最终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生长发育动态特征,以及各主要器官的生物量在不同生育期中的比例变化等特点将移栽蒙古黄芪物候期划分为移栽出苗期、现蕾开花期、根茎伸长期、果实成熟期、根茎增粗期5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留茎高度对干旱山区黄芪根长、根粗、根重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依据留茎高度30 cm、40 cm、50 cm设计T1、T2、T3 3个处理,以自然生长不剪茎为对照(CK),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小区面积30 m~2。结果:在黄芪株高长至80 cm进行剪茎,并控制留茎高度40 cm时,药材的根长、根粗及根重明显增加,产量可提升约17%。结论:剪茎处理不仅可以减少地上部分营养消耗,抑制茎的徒长,同时可以提高旱地土壤水肥利用率,缩短黄芪移栽后的生长周期,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田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蒙古黄芪育苗肥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试验设计,并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氮磷钾配施对蒙古黄芪种苗质量、数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黄芪种苗的质量和产量对氮水平的响应强于磷、钾水平;氮素可促进蒙古黄芪种苗根部的生物量积累,磷素对其无影响,而钾素却有抑制作用;氮素可提高蒙古黄芪种苗的产量,磷素和钾素对其影响不显著;黑垆土蒙古黄芪育苗的最佳施肥量为N 147.29 kg/hm~2,P_2O_5108.64 kg/hm~2,K2O 84.04 kg/hm~2。  相似文献   

5.
以‘红颜’草莓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穴盘规格对草莓苗生长及定植后生长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四种规格中,“15穴”规格繁育的草莓苗株高、株幅、茎粗、叶面积、根长、根数、地上鲜重和根鲜重等性状分别为14.60cm、295.84cm2、0.40cm、93.76cm2、15.5cm、17.67、4.33g、0.99g,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处理。定植后,不同规格穴盘繁育的苗在果实成熟期方面,“50穴”始花期最大可提前11d,成熟期最大可提前8d;产量方面,以“50穴”繁育的苗为最优,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分别为28.29g、419.87g;品质方面,“50穴”繁育的苗可溶性蛋白(17.62 mg/100mg)、维生素C(72.62 mg/100mg)、可溶性糖(4.31%)等的含量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处理。  相似文献   

6.
奥运  李晓杰  郝宁  吕艳敏  王俊杰 《草地学报》2023,(10):3220-3226
为探讨不同刈割时期对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地上部和根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二年生蒙古黄芪为材料,对3个不同时期刈割后蒙古黄芪地上部产量、再生速度、营养品质、根部产量和有效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时期的推迟,蒙古黄芪地上部产量和再生速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根茎伸长期达到最大值,鲜干比、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逐渐降低;根部产量、比根长、根直径、主根直径变化率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逐渐增加,在根茎增粗期达到最大值,黄芪甲苷含量在根茎伸长期达到最大值。根部产量与根直径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鲜干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黄芪甲苷含量与再生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与根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为实现饲药两用的最大效益化,刈割时期应选在根茎增粗期。  相似文献   

7.
开展当归不同播种期育苗试验,探究播种期所对应气候因子对当归种苗生理指标及质量的影响,寻找当归育苗的最佳气候条件。试验结果显示,各气候因子与种苗单根重、根粗、产量、一级苗比例、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地温、平均气温、≥10 ℃有效积温及降水量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6 月 20 日(第 2 播种期)播种的种苗产量分别比 6 月 10 日、6 月 30 日播种的种苗产量高 11. 96%、65. 63%,MDA 含量分别低 2. 02% 和 29. 4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较高,药材产量达 1 691. 2 kg/hm2 。综合种苗生理指标及产量,6 月 20 日(第 2 播种期)播种的种苗抗逆性强,早期抽薹率低,药材产量高,可作为适宜播种期,其对应的气象因子可作为适宜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红芪留茎高度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田间试验单因素随机区组法,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药材引种驯化试验基地研究了红芪留茎高度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月上旬红芪现蕾前剪茎,留茎50 cm的主根长、根径、单株根鲜重等经济性状和产量最高,且产量比不剪茎(CK)提高了44.63%,多糖含量、总黄酮含量最高,药材品质也最优。说明红芪留茎高度约为50 cm时较为理想,能达到增产和改善药材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项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刈割次数处理和7种不同的留茬高度处理.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处理75天/次与30天/次、45天/次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72.07 g,鲜草产量341666.7 kg/hm2.a;不同刈割高度最佳处理为150 cm,与30 cm、60 cm、90 cm、120 cm、180 cm、210 cm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80.0 g,鲜草产量332 486.7 kg/m2.a.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刈割次数处理和7种不同的留茬高度处理。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处理75天/次与30天/次、45天/次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72.07g,鲜草产量341666.7kg/hm2.a;不同刈割高度最佳处理为150cm,与30cm、60cm、90cm、120cm、180cm、210cm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80.0g,鲜草产量332486.7kg/hm2.a。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南方桃等核果类果树育苗,逐步由春季单芽切接两年出圃转向夏季嫁接培育“三当苗”(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的苗木,简称“三当苗”),在正常管理下可当年出圃合格苗(苗高≥60cm,嫁接口10cm茎粗≥0.6cm)65%以上,甚至更高。但在南方广大育苗单位中尚未进行大面积推广,而且质量上也不如北方“三当苗”,特别是苗木茎粗与整齐度上。现在嫁接方法主要为“T”形芽接,要求技术较高,砧木茎粗必须与芽体相配,嫁接速度慢。本公司于2004年春播种毛桃砧,基本苗2万株667m2,夏天茎粗≥0.3cm时进行不同嫁接方法试验,接穗为本公司“冬丰”冬桃,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直播当归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宜的直播种植方式,旨在为产区当归直播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丸粒化种子覆膜精量穴播和种子带膜侧种植两种方式,以传统种苗移栽为对照,对其田间保苗率、早期抽薹率、药材根形态及鲜产量和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膜侧直播的当归出苗率和保苗率均为90%以上,田间抽薹率为零;直播当归芦头茎粗较传统种植模式分别低17.84%和28.65%,单根鲜重也低于传统方式种植的当归,但直播药材鲜产量高于传统移栽方式;直播当归药材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标准要求,且与传统种苗移栽模式种植的药材基本一致。说明采用种子带膜侧直播种植不仅解决了直播田间保苗率低和抽薹难题,还保证了当归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法,在甘南高原地区研究红芪留茎高度对其产量、品质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芪在7月上旬现蕾前剪茎,且留茎50 cm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主根长、根径、单株根鲜重等经济性状和产量最高,且产量比CK提高了30.86%,差异极显著,多糖含量、总黄酮含量也最高,药材品质最优。红芪留茎高度约50 cm较为理想,既可以节水,又能达到增产和改善药材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探索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党参的最佳育苗模式。以"麦草覆盖+0 cm遮阳网""麦草覆盖+50 cm遮阳网"和"麦草覆盖+100 cm遮阳网"3种不同的党参育苗技术为试验组,以"露地+0 cm遮阳网"和"麦草覆盖"2种传统育苗技术为对照组,进行田间育苗试验。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党参出苗率、产量、经济效益和种苗等级等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最佳育苗模式。结果表明,采用"麦草覆盖+100 cm遮阳网"和"麦草覆盖+50 cm遮阳网"育苗技术的出苗率、产量、经济效益均高出2种对照组,出苗率分别高出"麦草覆盖"育苗2.78%、2.71%,分别高出"露地+0 cm遮阳网"育苗7.00%、6.93%;产量分别高出"麦草覆盖"育苗19.3%、21.6%,分别高出"露地+0 cm遮阳网"育苗48.2%、51.1%;经济效益分别高出"麦草覆盖"育苗20.4%、21.8%,分别高出"露地+0 cm遮阳网"育苗47.3%、48.9%;党参种苗产量与党参一级苗和二级苗占比之和基本成正比,与三级苗占比成反比。综合试验结果并结合生产实际,得出党参的适宜育苗模式为"麦草覆盖+50 cm遮阳网"和"麦草覆盖+100 cm遮阳网"育...  相似文献   

15.
以常用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金皇后为材料,种植前土壤喷洒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溶液(0ml/L、0.6ml/L、3ml/L及6ml/L)模拟有草甘膦使用史的耕地。60d后测定金皇后地上部分鲜重、茎粗、株高、根鲜重、根长、根瘤数、结瘤率、含氮量、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反映土壤中不同草甘膦残留量对金皇后品质与固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草甘膦对金皇后的生长和固氮效果都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升高而加强。与对照组相比,0.6ml/L的草甘膦对金皇后的影响较小,而当草甘膦浓度达到6ml/L时,金皇后单株地上部分鲜重减少4.36g(减产率44.00%),结瘤率减少91.67%,植株含氮量减少3.06%,此外其他生长生理指标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研究还发现在对照组和0.6ml/L草甘膦组接种根瘤菌可以提高金皇后的地上部分鲜重、株高、根鲜重和植株含氮量。  相似文献   

16.
18个苜蓿品种在青海高原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喜 《草业科学》2011,28(11):1998-2002
2009-2010年在青海高原对1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第1年开花初期单株根长22.6~31.9 cm,根粗4.1~8.8 mm,单株分枝数4.1~6.8枝,株高43.9~80.1 cm,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种植第2年开始进入丰产、高产期,单株分枝数增加1.5~10.5枝,第1次刈割时株高在110.7~145.4 cm,比第1年第1茬高1倍,三得利、德宝、WL232品种表现最优;第2年全年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居前3位,鲜草产量在106 614~121 364 kg/hm2,干草产量在30 761~34 934 kg/hm2;美国杂花、德福32IQ、赛特、农保和阿尔冈金居第4~8位,鲜草产量91 922~10 282 kg/hm2,干草产量为25 410~29 036 kg/hm2,优于其他品种,表明这些苜蓿品种适宜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生产中由于留茬高度不当造成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较低的问题,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的影响,以确定最适留茬高度。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呈降低趋势;留茬≥8~11 cm时,苜蓿再生干草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分别为20.79%、147.24%,其次为留茬≥5~8 cm,两者间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留茬≥8~11 cm时,苜蓿根内可溶性糖含量为89.41 mg/g,翌年返青率为79.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凌海地区第一、二、三茬苜蓿以留茬高度≥5~8 cm为宜,但第四茬苜蓿应留茬≥8~11 cm。  相似文献   

18.
在当归道地产区设起垄覆膜穴栽(LS)、膜侧开沟斜栽(MC)和露地开沟斜栽(LD)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田根系层土壤含水量、温度及根系生长动态的调控效应,以期从土壤水热环境角度揭示覆膜种植的增产提效机制,为进一步全面评估当归覆膜技术体系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覆膜显著提高了当归返青期0~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其中LS和MC分别较LD增加22。94%和14。57%,后期由于降水,各处理含水量间差异不显著;覆膜显著提高了0~15 cm耕层土壤日均温度,其中LS和MC较LD分别增加1。04和0。61℃,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温度日变化呈“S”型负正弦曲线,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土层每加深5 cm,日变化曲线相位依次推移1 h,同时覆膜还缓解了温度下降幅度,缩短了昼夜温差。0~15 cm耕层土壤地温大于14℃时,覆膜后当归根系生长提前进入快速时期,其单根鲜重显著高于LD方式,采收时覆膜处理当归药材芦头茎粗和单根鲜重均较LD方式显著增加,根系长度间差异不显著。0~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与当归根长、芦头茎粗和单根鲜重均呈显著正相关,对药材产量构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覆膜种植改善了当归根系层土壤水热环境,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能缓解春季低温干旱和季节性水分亏缺所导致的当归生长发育缓慢的问题,可作为高寒阴湿区当归种植的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19.
移栽密度对红芪生长发育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移栽密度(行距30 cm,株距10,15,20,25和30 cm)进行红芪栽培,旨在探寻甘肃省地道产区适宜红芪栽培的移栽密度,为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30 cm)的条件下,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红芪群体产量显著下降,但药材单根产量和质量均显著提高,株距为25 cm条件下移栽成活率最高,植株生长发育健壮,根茎比最大,主茎较粗,药材个体质量指标最佳,侧根少,主根较长,药材根大,质量优异,较传统移栽株行距30 cm×30 cm药材鲜产量提高14.8%,干药材产量提高22.1%。以上说明甘肃陇南武都区红芪最佳移栽密度株行距为25 cm×30 cm,折合移栽密度为13.3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云雾山本氏针茅群落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为揭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群落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采用根系取样器(φ=9 cm)对宁夏云雾山本氏针茅群落根系分布特征和土壤含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氏针茅群落地下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比根长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均表现出向表层(0~20 cm)集聚的趋势,且集中分布于0~40 cm土层,最大值均分布在0~20 cm土层,而底层(80~100 cm)最小;所有主要根系分布参数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以下各层差异不显著;土壤含水量与根生物量和比根长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与根表面积、根长密度均呈成正相关;根表面积、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