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植物提取物中含有生物碱、皂苷、单宁和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促生长、提高免疫力等功能,可以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模式,提高氮利用率,降低甲烷排放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文章综述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甲烷排放、氮利用率和生产性能方面的调控作用,为植物提取物在反刍动物方面的研究和实际...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影响反刍动物对瘤胃降解氮利用率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反刍动物饲粮中添加一定量的单宁可有效抑制瘤胃蛋白降解酶,增加过瘤胃蛋白含量,调节反刍动物氮代谢,同时影响溶纤维丁酸弧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等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动物对饲粮碳、氮的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然而,饲粮中单宁的不同来源及添加剂量对反刍动物氮代谢、溶纤维丁酸弧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的影响不同.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不同...  相似文献   

4.
通过饲料养分调控瘤胃氮代谢是提高反刍动物氮利用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中能量和蛋白质对瘤胃氮代谢的影响尤为显著。能量和蛋白质通过调控瘤胃中的微生物进而影响瘤胃氮代谢过程,但两者对瘤胃中不同微生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本文综述了瘤胃中的氮降解过程、尿素氮循环、能氮平衡对瘤胃氮代谢的调控以及能量和蛋白质与瘤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反刍动物氮利用效率和减少反刍动物氮排放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反刍动物对饲粮中氮的利用效率为25%左右,其效率的高低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瘤胃微生物的结构及种类、遗传因素、尿素氮循环效率和饲粮蛋白质水平等。反刍动物的过量氮排泄不仅会造成饲粮蛋白质的浪费,更会造成环境污染。本文阐述了影响反刍动物氮利用及生产的因素,并对基于提高氮利用效率进而提高饲料效率的优化措施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提高反刍动物氮素利用效率、降低饲养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单宁对反刍动物促营养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单宁一直被认为是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饲粮中含有适量的单宁对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及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降低蛋白质的瘤胃降解率、提高氮的利用率、抑制甲烷的排放、提高肉及乳的品质等.本文就单宁对反刍动物促营养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不同日粮氮水平对山羊氮代谢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日粮氮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氮代谢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MCP)的影响,以达到提高氮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饲料资源的浪费。试验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3.83±2.9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日粮分为低氮7.5%、中氮10.5%、高氮13.5%3个氮水平。试验使用常规试验方法分析测定粪尿血液等生化指标,通过全收尿法和尿嘌呤衍生物法估测MCP。结果表明:随着氮水平增加,氨氮(NH3-N)浓度、氮摄入量、尿氮排出、尿中尿素氮(UUN)和MCP显著增加(P0.05),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降低(P0.01);沉积氮占总摄入氮的比例在中氮组最高,MCP在高氮组最高。综上所述,适当降低日粮氮水平可减少粪尿氮排放,提高反刍动物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发展反刍动物绿色营养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者把以提高反刍动物对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污染为目标的一整套实用的营养技术称之为反刍动物绿色营养技术。本文从提高氮代谢利用率、提高日粮能量利用率和提高日粮矿物质元素利用率三个方面介绍了国际上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技术进步 ,并着重介绍了内蒙古畜牧科学院近年来在发展反刍动物绿色营养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介绍的反刍动物绿色营养技术措施有以下九种 :(1)饲料蛋白质保护和尿素缓释技术 ;(2)激素调控氮代谢技术 ;(3)进入小肠食糜氨基酸平衡技术 ;(4)降低甲烷发散技术 ;(5)日粮营养结构平衡调控技术(利用代谢葡萄糖调控组织代谢层次C3+C6 能占ME摄入量比值技术) ;(6)提高低质粗饲料的营养工程技术 ;(7)使用矿物质螯合物或络合物技术 ;(8)日粮阴阳离子平衡技术 ;(9)控制磷的排放技术。作者着重指出 ,在设计和使用这些技术时 ,应强调围绕一定的调控目标 ,将多种营养技术措施加以系统组合 ,充分利用其正组合效应 ,尽量控制或缩小其负组合效应 ,以达到充分发挥各种营养技术措施整体优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作者把以提高反刍动物对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污染为目标的一整套实用的营养技术称之为反刍动物绿色营养技术。本文从提高氮代谢利用率、提高日粮能量利用率和提高日粮矿物质利用率三个方面介绍了国际上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技术进步,并着重介绍了内蒙古畜牧科学院近年来在发展反刍动物绿色营养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文介绍的反刍动物绿色营养技术措施有以下9种:(1)饲料蛋白质保护和尿素缓释技术;(2)激素调控氮代谢技术;(3)进入小肠食糜氨基酸平衡技术;(4)降低甲烷发散技术;(5)日粮营养平衡调控技术(利用代谢葡萄糖调控组织代谢层次C_3 C_6能占ME摄入量比值技术);(6)提高低质粗饲料的营养工程技术;(7)使用矿物质螯合物或络合物技术;(8)日粮阴阳离子平衡技术;(9)降低磷排放技术。作者着重指出,在设计和使用这些技术时,应强调围绕一定的调控目标,将多种营养技术措施加以系统组合,充分利用其正组合效应,尽量控制或缩小负组合效应,以达到充分发挥各种技术措施整体优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反刍动物尿素氮再循环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尿素氮的再循环利用对于维持反刍动物体内氮的营养代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当日粮氮摄入不足时,反刍动物会更加依赖再循环的尿素氮.本文阐述了内源尿素氮对于反刍动物氮代谢的重要性,研究反刍动物尿素氮代谢的方法、影响尿素氮代谢的因素以及调控反刍动物尿素氮循环代谢的机制等,并对当前调控反刍动物尿素氮循环代谢机制的研究热点尿素转运蛋白进行了简析.  相似文献   

11.
张炳武  张新跃 《草业科学》2013,30(12):2029-2034
对成都平原典型代表区饲用玉米(Zea mays)-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植系统(简称CIS系统)内氮素需求、转移、利用、通量与氮素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饲用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达26 756.82和317.39 kg·hm-2,与施氮条件下相比差异不显著。施氮改变土壤氮含量,影响了饲用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但不影响收获期最终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不同处理条件下,饲用玉米生长期内土壤(0-50 cm)氮素矿化量(283.34 kg·hm-2)和播前土壤矿质氮量(139.58 kg·hm-2)是饲用玉米氮素需求主要供给来源,分别占不施氮条件下氮素有效累积(地上植株和根系)的86.53%和42.50%;施氮(纯氮246.30 kg·hm-2)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0.49 kg·kg-1、5.95%和5.45%;土壤氮素残留和其它损失是氮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氮肥总量的41.60%和51.44%,氮素地表径流、淋溶及其它损失分别是不施氮条件下的13.17倍、16.67%和46.92倍。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rty-two Chinese Holstein lactating cow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milk urea nitrogen (MUN) and nitrogen excretion loading to the environment. Cows were fed a similar amount of forage, and concentrates according to milk production. Total collection of urine and faeces were conducted continuously for three days. The milk urea nitroge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otal nitrogen excretion (R 2=0.70), urinary nitrogen excretion (R 2=0.85), and nitrogen excretion from faeces (R 2=0.22). The following equation was proposed to predict total nitrogen excretion (TNE) (g/d) based on milk urea nitrogen (MUN) (mg/dl): TNE?=?15.46(±1.83)×MUN?+?193.40(±28.79).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MUN might be used to predict TNE from lactating cows.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氮素形态对不同茬次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氮素积累及利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不施氮(对照)、单施硝态氮、单施铵态氮以及硝态氮和铵态氮1?1混施4个处理,通过分析添加不同形态氮素对不同茬次紫花苜蓿氮素积累和利用的影响,探索不同形态氮肥在紫花苜蓿生产中的应用方式.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刈割茬次增加,混合施氮处理组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在不同茬次及不同处理下都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生长第1年的紫花苜蓿在混合施氮和单施硝态氮处理组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率要显著高于单施铵态氮处理组(P<0.05),且在刈割第2茬时达到高峰.研究认为在pH 7.3~8.6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单施硝态氮和混合施氮更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增强其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积累.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紫花苜蓿对氮素的依赖增强,建议在第2次刈割后追施硝态氮或混合施氮,以保证其产量和质量,从而提升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14.
徐瑞阳  白龙  王晓红  刘英 《草业科学》2013,30(4):501-505
为了揭示大气氮沉降对栽培草地植物氮同化物积累的影响,本试验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对象,通过人工增氮试验(浓度设置为0、6、12和24 g N·m-2·a-1)来研究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氮同化物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浓度处理下,叶绿素、叶全氮、可溶性蛋白、精氨酸和脯氨酸等氮同化物含量变化极显著(P<0.01),在氮沉降浓度为12 g N·m-2·a-1范围内随氮沉降浓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除脯氨酸含量),但是两种牧草氮同化物的积累量差异较大,氮沉降对禾本科牧草的氮同化物积累的影响高于豆科牧草。精氨酸含量与氮沉降浓度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2均达到0.99),因此,精氨酸可作为草本植物对氮沉降增加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索合理的施氮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0,45,90 和135 kg N/hm2)对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氮素累积量、生殖器官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以及种子产量、质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结荚率、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种子质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两个苜蓿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表现不一致。根据两个苜蓿品种需氮规律可得出,在返青期一次性施氮肥不能满足紫花苜蓿的需氮规律。其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敖汉苜蓿在现蕾期追施45 kg N/hm2,开花期不施,结荚期补施90 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开花期追施45 kg N/hm2,结荚期补施45 kg N/hm2。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赤峰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田的需氮肥规律及适宜施氮量,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大气氮沉降对黄土高原土壤氮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氮沉降对土壤氮特征的影响,通过人工氮肥添加模拟试验,分析在不同氮添加梯度下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全氮(TN)和轻组有机氮(LFON)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氮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0~40 cm土层TN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0~10 cm)的LFON含量和LFON/TN(P<0.05)。氮添加对10~20和20~40 cm的LFON含量和LFON/TN没有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实施氮添加的初期,LFON含量和LFON/TN比TN含量能更早地显示出土壤氮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日粮类型对奶牛粪尿特性及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日粮对泌乳奶牛粪尿及氮排放的影响,达到减少和控制氮排放的目的,本试验选用12头体重514 kg、年龄3~5岁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分为3组,分别饲喂粗料为干秸秆玉米,精粗比40∶60的A日粮、粗料为玉米青贮,精粗比分别是40∶60和60∶40的B和C日粮进行了对其粪尿特性及氮排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日粮类型对奶牛粪便及尿液产生量均有一定的影响。粪便产生量结果为秸秆型A日粮>青贮型低精比B日粮>青贮型高精比C日粮。3种日粮的尿液产生量为C日粮>B日粮>A日粮。同时,日粮类型对奶牛氮平衡具有显著的影响,秸秆型日粮的乳氮、尿氮含量和氮的消化率极显著低于青贮型日粮低(P<0.01),粗料均为青贮玉米条件下,随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氮消化率和尿氮极显著增加(P<0.01),粪氮和乳氮增加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秸秆型日粮的摄入氮主要是从粪中排出,粗料为青贮玉米时,随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粪氮比例减少,而尿氮比例增加,粪氮和尿氮占总粪尿氮的比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高丽敏  田倩  苏晶  沈益新 《草业学报》2020,29(4):192-198
为探究氮肥施用对饲用甜高粱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明确长江下游农区种植的适宜施氮量,采用大田试验,以“大力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300 kg·hm-2,分别用N0、N1、N2、N3表示)对甜高粱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甜高粱生物量及生长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2及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线性加平台分析表明,拔节期收获最大生物量所需的最低氮肥用量为244.50 kg·hm-2;2)随生育期的推进,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降低,茎秆氮素分配比例增加;随着供氮量的增加,叶片和茎秆氮素浓度及累积量、茎秆氮素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降低;3)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间氮素农艺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表观回收率以N2处理最高。因此,氮肥施用对甜高粱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江下游农区饲用甜高粱种植的每茬氮肥用量以244.50 kg N·hm-2为宜。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不会持续提高甜高粱的生物量,还会导致氮肥利用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断奶仔猪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72头35日龄断奶的仔猪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4个组分别饲喂24%、22%、20%、18%蛋白水平的日粮。结果表明:粪氮排泄随日粮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24%蛋白组粪氮排泄量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尿氮变化不显著;22%、20%、18%蛋白组氮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24%蛋白组氮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氮代谢率随蛋白水平上升而下降;血清总蛋白浓度与日粮蛋白水平无显著的相关性;血清尿素氮浓度随日粮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降低。总之,考虑到仔猪生长和氮排出,仔猪日粮蛋白水平应以20%~22%为好,18%的日粮蛋白水平影响仔猪日沉积氮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进行了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2013年3个施氮水平(0,180,360 kg/hm2)及2014年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 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以期揭示施氮及套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N0及N90处理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低20.5%、7.5%,表现为套作劣势,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玉米与单作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在吐丝期到收获期达到最大。相对单作,各施氮处理下小麦对套作玉米的茎秆生长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在拔节期套作玉米茎秆生长率比单作低12.5%,这种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施氮量到达180 kg/hm2后影响不显著。3)在N0、N90处理下,单作玉米花期氮积累量在生殖生长期更多转运到籽粒,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花期前氮积累量转移到籽粒的比例更高。而两种模式下均以施氮180~270 kg/hm2下氮转运指标最优,这说明在该施氮条件下最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转运机能。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稳定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中的玉米产量,提高氮的吸收转运效率,减轻小麦对玉米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条件下,套作玉米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