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家蚕白口仔病是我省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二至六造发生极为普遍,特別是年中高溫,焗热的四、五造,为害更加严重,往往威胁整个蚕造生产的安全,造成巨大的損失。今年五月省农业厅曾为围攻白口仔病,召开了专门会議,提出扑灭白口仔病增加我省蚕茧产量的要求;为了配合全省围攻白口仔病的开展,乃于1964年結合农村基点工作,对該病发生規律,誘发原因进行了調查,并进行了一些预防工作,現将結果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編者的話     
广东俗称“白口仔”这一蚕病,实际就是家蚕的中肠型膿病与空头性軟化病的統称,是广东第2~6造蚕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蚕病,所有蚕农均認为系高溫焗蚕,饿蚕所引起的.每年因这个病而失收或倒蚕的不計其数,造成生产上极大的損失,因此消灭白口仔实蚕业生产者、科學工作者的普遍要求。解放后省农业厅、专区及各县农业局均注意及此,訂出彻底消毒、良桑飽食、疏窝薄飼、分批处理等有关措施,号召消灭“白口仔”病:本刊以前也曾登載过有关预防烂二、三造的报导。过去对“白口仔”病的病原及发病規律,未够了解,对于这些措施又未能全面执行,因此“白口仔”病仍继续流行。  相似文献   

3.
一、在一般消毒的情况下,高温(90—92℉)干燥(相对湿度60—65%)多湿(95~100%)焗蚕。对南农七乙品种1~5龄任何时期,受焗4~24小时,发病率3.18%±2.1%,不会引起暴发性蚕病。4~5龄连续以焗1—3—6日,则发病率随焗蚕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较严格消毒条件下,二化性蚕种受到高温焗热热亦不会发生蚕病。二、焗蚕、饥饿及不良桑叶等综合不良因子作用下,但蚕期发病率在1.50~5.16%,亦不会导致暴发性蚕病。但高温干燥焗蚕的发病率较高,可能是桑叶萎凋快,造成饥饿的结果。三、蚕儿对焗热的抵抗力因生理状况而异,稚蚕期大于壮蚕,四龄期大于五龄,盛食期大于起蚕。其中以四龄眠五龄蚕起抵抗力最弱。蚕儿受焗后茧层量减少2—7%,四~五龄连续受焗,则可减少26%以上。  相似文献   

4.
(一) “白口仔”蚕病,在學术上叫空头性软化病,农民叫它做“白口仔”或“白骨仔”。“白口仔”是个历史性的蚕病,是常見几种蚕病中为害最大的一种。它在高溫悶热的三、四、五造蚕期,最易发病,一般损失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严重的达七、八成之多。据近年統計,头、二造一般单張产茧二十三斤,但三至五造只有十六斤;担桑产茧头、二造是六斤,而三至五造只得四斤。可見,“白口仔”的为害是惊人的。从三造至五造估算,至少使家蚕減产达百分之三十,即全县每年損失蚕茧达一万担。如抓得准,把“白口仔”消灭或基本消灭,就能增产蚕茧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即一年全县可增产蚕茧八千至一  相似文献   

5.
桑蚕“白口仔”病原是广东最普遍、最严重的蚕病,它威胁着广东养蚕事业的发展,群众迫切要求扑灭该病。一九六三年以来,我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在广东省蚕丝学会协助下,组织了有关部门的科学技术力量,围攻“白口仔”,取得了继全省扑灭桑蚕多化性蝇蛆病后又一个胜利,在养蚕科学技术上又实现了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6.
一、广东蚕区的“白口仔”蚕病系包括中肠型脓病及空头性软化病,它们均属于病毒病,蚕粪,病蚕尸体均带有病毒或多角体,具有传染性。二、接种多量病毒或多角体(10~8粒/ml或组织浸液)于蚁蚕,则二龄开始发病,三龄全部死亡。如接种少量病毒或多角体,则在整个龄期中断断续续出现病蚕,以五龄为多发病过程比较缓慢,接种微量病毒后,饲育环境正常,则不致发病。南农七乙品种的抵抗力较强。三、接种微量病毒或多角体后,如处于高温干燥,高温多湿或低温冲击等不良环境中,则发病率大为提高。尤以低温冲突为最,因此,认为不良环境可以削弱蚕儿体质,感染微量病毒即可以造成暴发性蚕病。  相似文献   

7.
溫度作为一生态因子,直接影响到家蚕的生育及行为。飼育溫度对蚕儿的生理及蚕病方面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广东蚕区常因高溫及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釀成暴发生軟化病。制种场亦反映在夏秋季担茧制种量減少,因此,研究高溫对蚕儿摄食、消化及生长发育的关系,刘增强体質预防蚕病有一定作用。飼育溫度与家蚕软化病的关系。藤井(1936)在家蚕軟化病有关生化問題的研究中,曾調查22℃、26℃、30℃三种不同飼育溫度对蚕儿的經过、体重、減蚕率、食下率、消化率及呼吸等的影响。結果認为在30℃时五龄蚕儿对蛋白、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較少;存留在蚕內的糖元及蛋白亦少,因而大量发生軟化病,尤以晚秋蚕为甚。同氏認为高溫直接抑制淀粉酶及胰白分解酶的活性有关。蔣天驥(1957)  相似文献   

8.
引言据调查,我县一些桑蚕区,年中养蚕每到夏秋季节,往往因“白口仔”蚕病发生严重而影响产量下降,有些重达15—20%。防治的根本办法是严格落实综合性防病技术措施。重视蚕种补湿,贯彻细蚕尼龙育,壮蚕适当添食清水等技术环节,可使蚕茧产量比较稳定。说明蚕儿生长发育与水分关系甚大。究竟蚕儿添食清水增产作用多大?在郁南县  相似文献   

9.
低溫冲击会引起家蚕膿病及软化病,近年來屡有报导,但发生的蚕病却不尽相同,而这些试验大多數是在普通条件下饲育,不排除微量病毒感染的可能性。1963年錢元駿等在灭菌条件下飼蚕,五龄期虽經低溫冲击或福尔馬林添食,均很少或不发生膿病。但蚕儿經低溫冲击后对病毒的抵抗力大为減低。本試驗在广东的条件下以多化性蚕作材料进行灭菌育飼养,观察低溫冲击与膿病及軟化病发生的关系,及冲击前后添食病毒对蚕儿抵抗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 历年来,本省蚕作不稳定,单产低。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清洁消毒防病措施貫彻不到底,各种蚕病的发生和蔓延很严重,特别是第3—5造每因“白口仔”病的严重为害,一般損失20—30%,严重的达50%以上。励行清洁消毒,消灭病原,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是稳定蚕造,增产蚕茧的首要关键。为了使清洁消毒工作落实,六月底,西溪蚕桑样板工作组和順德县龙江公社技术推广站协助西溪大队建立了“清洁消毒员責任制”。从一个多月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好,每个生产队自从設立专職消毒员以后,各蚕戶(組)基本做到蚕房、蚕具的“二消二洗”,各种防病措施也逐步貫彻了,同时,也使到“灭蚕蝇”的  相似文献   

11.
我省第二、三造蚕期(4~6月),由于季节交迭,气候變化无常,蚕造不够稳定,素有烂二、三造之称。这段期间90°F或65°F的溫度虽有出現,但不經常,但一昼夜間溫差變化很大,常达10~15°F。湿度大,正处于梅雨天,连阴雨持續时間长,日照少,风向變化不定。群众有謂“五更塞”,“朝东,午南,晚西北”。(指风向)。普遍認为二、三造天气不好,病菌容易滋生,日夜溫差大、湿度高,蚕室內的小气候不易控制;雨水多,日照少,桑叶不够充实等因素。但認为以溫差變化較大是主要因素。本試驗根据日夜溫差变化的問題,进行變温育对蚕儿生理及病理的影响的調查。變温育在江浙及日本均有过很多报导,認为蚕儿适应范围內,18~32℃的變溫育在发育速度、体重、生命力及茧質等方面均較25℃恆溫育者为佳。蔣犹龙等(1964)認为在同样产茧量的前提下,變温育可以減輕勞动强度,节约燃料,降低生产成本。本试验在冬、春季进行,与二、三造的环境不尽相同,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前言中山县有悠久的养蚕历史,在党委領导,干部和群众积极勞动下,蚕桑生产和各地一样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正在大力提高单張产茧量。虽然我县某些生产队能达到高产,保持不倒蚕,如民安第一生产队63年畝桑产茧276斤,周东队担桑产茧11斤,但这些現象毕竟是个別的,而普遍存在着低产,減产,甚至倒蚕。根据我县1956—61年生产情况来說,因蚕病而例蚕的約10%,六年来单張产茧平均为19.5斤,減产40%左右。蚕病中以“白口仔”“通身通头”,“浮白”,“通底白”为主,群众把这些病蚕总称“白蚕”。四种病蚕中“白口仔”病发生最多,占病蚕90%,估計全县每年因此病损失蚕茧6915担,損失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13.
广东高温蚕造一般从芒种开始到寒露前结束,即6月开始到10月上旬结束的第四、五、六造,是蚕病盛发季节。认识高温期养蚕的蚕病发生特点及其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蚕病危害,对于提高高温蚕造的蚕茧产量有重要意义。一、广东高温蚕造的蚕病发生状况。 (一)高温蚕造蚕病的危害程度表1是省蚕病普查协作组1986—1987年连  相似文献   

14.
蚕病是高速度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通常所見的蚕病有脓病、軟化病、白僵病、微粒子病、蝇蛆病,其中除蝇蛆病外,都是强烈的傳染病。蚕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規律,病原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脓病的病原是滤过性病毒(又称病毒),  相似文献   

15.
广东蚕病发生的种类有多种,但为害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传染性蚕病发生是病原,蚕体、环境三要素在蚕体内互相作用的结果。它们在蚕儿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病原是发病的首要因素,没有它不致发生传染病;蚕体生理状态在一定情况下能控制病原的致病力;环境条件既影响病原生活  相似文献   

16.
广西藤县江权农业生产合作社权上蚕室第二造第一批饲育五单张42号黄茧种。因天气不良。雨多湿重,桑叶含水份量过多,使蚕儿吃后发生烂水病蚕(脓病),损失了10~15%,健康的受了影响也随之食欲减退,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至进入大眠,群众经验:大眠醒后三天必然继续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主要病症防治方法1.遵守蚕室工作规则,严格消毒防病。2.及时淘汰弱蚕、病蚕、迟眠蚕。3.操作细致,减少创伤。中肠型脓病(又称白口仔)蚕体瘦小,静伏。发育大小不齐,吐液、下痢、空胸,手压蚕胸部吐出米汤色胃液,撕开中肠见白色横纹。4.经常用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发现病蚕每天消毒1~2次。空头性软化病(又称红头蚕)蚕体瘦小,起皱,空头,下痢,胸部膨大透明,略带红色。撕开中肠见黄褐色略透明,充满黄绿色污水及未消化桑叶片。5.三龄起每龄添食蚕服康一次,发病时每8小时添食一次,连续三次,以后每天一次,也可添食“蚕病清”、“蚕用脓蚕灵”…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自一九五七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115南×九白海(又称南农七号)以来,經生产实踐的考驗証实,适于广东第3—6造高溫季节調养,已被普遍应用,对稳定我省蚕造生产已起着一定的作用。桑蚕多化性蚕种催青工作,一向来没有像对二化白茧蚕种催青那样重視,缺乏具体的技术規程,一  相似文献   

19.
我省养蚕季节长,造數多,自三月初开始至十一月中旬止,大致可分七造,在七造中,每造的气候环境各不相同,养蚕的技术处理亦須随着改變,大致說来,一、七造气溫較低,湿度亦不重,是养蚕最好的季节,主要飼养二化白茧种,第二及三造气溫升高至80—84℉左右,这一时期湿气特重,干湿差經常出規差0度或一度(相对湿度94—100%)养蚕比較困难稭一疏忽易致失收故有烂二、三造之称,中心的問題,在于防湿排湿,第四造至第六造溫度逐步升高,是全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这一时期湿度一股在85%左右,比第二、三造有所降低,但由于溫度过高,对蚕的主要危害是焗,防炯成为4—6造(即下三進)养蚕技术上的一个主要問题。  相似文献   

20.
周贤满 《广西蚕业》2007,44(A02):18-18
主要病症防治方法1.遵守蚕室工作规则,严格消毒防病。2.及时淘汰弱蚕、病蚕、迟眠蚕。3.操作细致,减少创伤。中肠型脓病(又称白口仔)蚕体瘦小,静伏。发育大小不齐,吐液、下痢、空胸,手压蚕胸部吐出米汤色胃液,撕开中肠见白色横纹。4.经常用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发现病蚕每天消毒1~2次。空头性软化病(又称红头蚕)蚕体瘦小,起皱,空头,下痢,胸部膨大透明,略带红色。撕开中肠见黄褐色略透明,充满黄绿色污水及未消化桑叶片。5.三龄起每龄添食蚕服康一次,发病时每8小时添食一次,连续三次,以后每天一次,也可添食“蚕病清”、“蚕用脓蚕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