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讨土壤磷梯度对成株与幼苗间菌根效应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AMF和不同磷添加量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成株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幼苗间生长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AMF显著增加了羊草成株的生物量;冷蒿幼苗的菌根效应和菌丝的吸氮吸磷贡献率仅在P1添加水平(2 mg·kg-1)时为正效应,其余磷水平下均为负效应。接菌降低了冷蒿幼苗生物量达到最高值时所需要的磷添加水平。研究表明羊草成株旁冷蒿幼苗的建植受到土壤磷含量的影响,当磷添加量大于2 mg·kg-1 时,AMF的存在可能会抑制冷蒿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弃耕盐碱地紫花苜蓿生物量季节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柴达木盆地二龄 、三龄混播与单播紫花苜蓿群落地上生物量、生长速率、株高 、盖度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三龄紫花苜蓿生物量、生长速率均高于二龄,但株高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播的盖度高于单播、三龄的盖度高于二龄。混播苜蓿的牧草保持稳定比例,单播则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紫花苜蓿分别与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和苇状羊茅按混播比例为7∶3、5∶5和3∶7建立的人工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以4个草种单播处理为对照,通过对生物量、植物形态特征以及种间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种间关系对混播草种和比例的响应以及植物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对种间关系的响应,为建植高产、优质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相对产量(RY)值均大于1.0且大于禾草,紫花苜蓿较禾草均具有竞争优势,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和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对禾草的生长具有压迫作用,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组合表现为两种牧草协同生长。随紫花苜蓿比例的下降和禾草比例的提高,紫花苜蓿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5∶5>7∶3,禾草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7∶3>5∶5,混播系统通过降低紫花苜蓿株高、增加茎粗和叶面积,禾草通过提高株高,降低茎粗以及先增大再减小叶面积来响应种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各混播比例下相对产量总和(RYT)值均大于1.0,进而使两种牧草达到协同生长,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增产效果好于其他混播组合,并且以3∶7混播增产率最高,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7∶3混播增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叶构件异速生长规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周婵  杨允菲 《草业学报》2006,15(5):76-81
对在不同生境的2个生态型羊草叶片、分蘖株的生长指标进行测定,为提高牧草生产产量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在沙土和盐碱土生境下,灰绿生态型和黄绿生态型羊草不同龄级分蘖株叶生物量均随分蘖株生物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叶位的叶宽也随叶长的增加而增加。经回归分析,叶生物量与分蘖株生物量、高度之间,叶宽与叶长之间关系符合y=axb幂函数的生长关系,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方程中的b值表示叶生物量或叶宽的增加速率。在所用函数中,幂函数变化规律更具有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在松嫩平原的繁殖期,灰绿型和黄绿型羊草不同龄级分蘖株叶构件具有相同的异速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规律。2个生态型羊草叶构件的生物量、叶长、叶宽、生长和生物量积累规律等在相同生态型不同生境之间,相同生境不同生态型之间,以及不同龄级分蘖株之间的各个数量指标均有一些差异,但变化幅度不大,是2个生态型对其所在生境产生的相应适应性反应,具有明显的生态可塑性。  相似文献   

5.
宁夏绿洲禾豆牧草混播组合及其比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亚淑  朱林  许兴 《草业科学》2015,(9):1463-1472
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带有补灌的条件下,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试验材料,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分别按照3∶7、5∶5、7∶3共3种不同比例进行混播,研究了不同混播组合及比例对其经济投入产出比、干草及主要营养成分产量、相对总产量及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豆禾牧草混播比例的产量均显著大于单播禾本科牧草的产量(P0.05)。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2013年及2014年的产量均显著高于沙打旺与禾本科牧草的混播组合(P0.05),其中,紫花苜蓿∶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的产量为最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总产量最高且投入产出比最低。紫花苜蓿+禾草组合中豆科牧草竞争力均大于相同比例下沙打旺+禾本科牧草组合中豆科牧草竞争力。沙打旺+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中,相对总产量(RYT)大于1的组合多于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其中,沙打旺∶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的两年平均RYT最高。以上结果说明,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带建植栽培草地时,紫花苜蓿∶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有较好的产量效应和最低的投入产出比;而沙打旺∶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中不同物种生长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6.
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研究无芒雀麦与草原二号苜蓿的混播比例、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苜蓿的生长高度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bt+ct2。苜蓿地上生物量积累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W=atb。无芒雀麦地上生物量积累模式在单、混播中分别为W=aebt和W=atb。单播及不同比例的混播组合,其地上生物量结构各异。生物量和叶片集中分布的空间不同。茎/叶、叶面积指在不同数混播小区的数值各异。苜蓿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无芒雀麦。混播较天然草原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增产作用。且混播较单播增产显著。混播区的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总能和可消化能含量均高于单播,而粗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则低于单播苜蓿,但高于单播无芒雀麦。无芒雀麦与苜蓿越冬苗的比例为1∶1,生物量比1∶1(播种量30kg和10kg/hm2)为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松嫩重度退化草地的重建技术,利用播种耐盐碱牧草和移栽草皮块的方法重建松嫩平原重度退化的草地(pH值为9.0)。结果表明:移栽羊草草皮块和羊草、虎尾草组合及羊草、虎尾草、星星草混播是较为理想的重建方法。重建3年后,重建效果最好的移栽羊草草皮块组草地盖度增加35.6%,高度提高71.7%,地上生物量增加119.8%,地下生物量增加120.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37.9%;而单播羊草和单播星星草恢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李沛  张浩  郭童天  徐恒康  韦斌  张英俊  刘楠 《草地学报》2022,30(12):3423-3432
本研究旨在探究使用燕麦(Avena sativa)作为保护草种,在呼伦贝尔地区建植人工草地时,不同保护播种方式(间行播种、交叉播种)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人工草地杂草抑制和牧草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豆禾混播草地高效生产的技术模式,为该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与无保护播种的对照相比,2种播种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混播草地杂草株高、密度及生物量,并在兼顾混播草种产量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混播草种植株总密度。其中,保护行与混播行交叉播种时,植株总密度增加了53.76%,与混播行间行播种时,植株总密度增加了50.69%。2种播种方式均显著提高了混播草地全年牧草产量,但两种播种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播种方式的可操作性,建议在呼伦贝尔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的建植中,使用燕麦作为保护草种,与混播行交叉播种,能够较好的抑制杂草入侵,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9.
不同草灌配比对泌桐高速公路护坡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泌桐高速公路典型边坡分别建立自然恢复样地、单一狗牙根播种样地和5个不同播种密度的草灌混播样地,调查统计植物种类分布和植物功能群类型,研究播种密度对群落的数量特点和多样性指标的影响,对不同样地之间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1)样地植物豆科、禾本科、菊科的植物所占比例较大,根据优势种变化,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将草灌混播样地划分为:狗牙根草地(300~400株/m2)、狗牙根与紫花苜蓿共生草地(500~600株/m2)和紫花苜蓿草地(700株/m2);2)群落密度、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均随着草本播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并在草本播种密度700株/m2样地处达到最大;3)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单峰形变化,在草本播种密度500株/m2样地达到最大;4)随着播种密度增加,不同样地与自然恢复样地(BL)的相似性指数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决定群落差异的因素是人工播种组成成分,而与播种密度无关;5)草本播种密度大于500株/m2时,播种密度对群落高度、盖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影响无差异。选择合适的草种配比和合理的播种密度,可以节约成本,实现最佳的边坡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鸭茅在河南省黄河滩区更好地推广和利用,试验采用鸭茅单播及与豆科牧草白三叶、红三叶混播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测定在不同播种条件下、不同生育期鸭茅株高、单株分蘖数、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鸭茅非常适合河南省黄河滩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生长快,分蘖多,生育期为95 d,生育期内植株高度和生物量动态呈现"S"型模式,生长最快在抽穗扬花期,完熟期单播生物量(DM)可达到914.78 g/m~2;鸭茅非常适合与红三叶和白三叶草混播,可促进其持续稳定分蘖和营养物质积累,能显著提高生物量,有利于稳定和高产的人工草地的建设。说明鸭茅非常适宜在黄河滩地区种植、推广和利用,与白三叶、红三叶混播比单播更能显示出高而稳定的牧草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王艳芬  汪诗平 《草地学报》1999,7(3):198-203
放牧明显地影响着草原植物地下地上生物量及其比例以及光合产物在地上地下部位的分配。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年份的变动较大,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地下生物量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比例则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减小,而降水量的大小可改变其变化趋势。在退化冷蒿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占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放牧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在干旱条件下光合产物对地上部的分配有所减少。与围栏条件下羊草和大针茅草原比较,退化冷蒿草原的根系有表层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999-2002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典型草原区海流特,监测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试验区主要群落的优势植物大针茅、羊草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呈降低趋势,退化指示植物冷蒿、狼毒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相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区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时间推移均呈降低趋势;围栏在试验区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保持方面很有效,但围栏内植物群落特征随时间推移仍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和野韭(Allium ramosum)的数量减少,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马蔺(Iris ensata)的比例增加;绵羊采食的牧草种类和比例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绵羊优先采食羊草、野韭和花苜蓿,其次为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绵羊不喜食克氏针茅和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拒食马蔺。因此,重度放牧改变了羊草群落的植被组成,优质牧草减少,群落演替为冷蒿、克氏针茅和杂类草群落,从而导致了草地的退化。  相似文献   

14.
过度放牧对羊草杂类草群落种的构成和现存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韩文军  春亮  侯向阳 《草业科学》2009,26(9):195-199
主要分析了典型草原区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杂类草草甸草原的土壤及植物群落随放牧强度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放牧压力的增大,表层土壤密度显著性增加,而表层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重度放牧区地上现存生物量高于中度放牧区,低于轻度放牧区。轻度放牧区的现存生物量与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演替序列为:羊草草原+杂类草→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糙隐子草+大针茅Stipa grandis+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hnoi→糙隐子草+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冷蒿Artemisia frigida。因此,退化草原的植物组成取决于利用方式和强度,同时受生境条件的制约。其典型草原区的羊草杂类草草甸草原的演替序列介于典型草原与草甸草原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08-2010年在中蒙2国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对栖息地的选择特点,以期为该鼠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选择316个样点,记录每个样点的布氏田鼠密度,并随机调查5~10个1m×1m的样方,记录海拔、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枯草盖度、植被优势种、郁闭指数和退化级别。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选取布氏田鼠栖息地选择影响较大的因子。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密度与植被盖度、枯草盖度、退化等级及郁闭指数相关;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3种植物多度、枯草盖度、植被盖度、草场退化程度和植被郁闭指数5个因子对该鼠选择栖息地影响显著,即布氏田鼠倾向于选择以冷蒿、羊草、多根葱为优势种,放牧利用程度高、植被低矮的退化草场。  相似文献   

16.
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设置119个样地,确定群系序列,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最小差异法来对比分析不同群系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差异,并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植被群系类型、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群落权重均值、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通过Canoco 5.0软件对119个样方进行PCA排序,结果确定出5个群系:羊草、大针茅、克氏针茅、苔草+委陵菜、冷蒿+冰草群系;(2)5个群系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84~2.74 kg/m^2,平均值为2.41±0.84 kg/m^2,其大小关系为:羊草群系>大针茅群系>克氏针茅群系>苔草+委陵菜群系>冷蒿+冰草群系,其中冷蒿+冰草群系显著低于其他群系;(3)典型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植被群系类型、地上生物量及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植被群系类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在不同混播方式下种群的生长高度、茎/叶、叶面积指数及产草量的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老芒麦和草原2号苜蓿高度的生长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t2 bt c;生物量积累动态模式符合幂函数W=cta。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组合以3∶1混播,种群的茎/叶较之其他几种播种方式下的种群茎/叶要小。单播草原2号苜蓿的叶面积指数最大,混播组合居中;单播老芒麦的叶面积指数最小。人工草地较天然群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混播人工草地比单播人工草地又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其中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以3∶1的混播组合又比其他混播组合有很明显的增产现象。营养成分里的粗蛋白在单播草原2号苜蓿中的含量最高,在单播老芒麦中的含量最低。混播组合的粗蛋白质含量介于这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刈割对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和合理的留茬高度,以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利用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2个因素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其中,刈割时间设3个水平,留茬高度设4个水平。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群落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羊草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8月1日刈割(P〈0.05);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和羊草cP含量逐渐下降,群落ADF和NDF含量逐渐增加,且8月1日刈割与9月1日刈割间差异显著(P〈0.05),但与8月15日刈割无显著差异(P〉0.05);羊草ADF和NDF含量呈增加趋势,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群落地下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羊草根茎生物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留茬高度2cm处理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cm处理(P〈0.05).与留茬高度5cm间无显著差异(P〉0.05),留茬高度2cm、5cm和8cm处理间的群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cm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内蒙古荒漠草原主要植物营养成分含量及消化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内蒙古荒漠草原4种主要植物短花针茅、克氏针茅、羊草、冷蒿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期的粗蛋白、粗灰分、粗纤维及消化率的月份动态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同一物种不同月份间、同一月份不同物种间各营养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牧草的体外消化率呈现出递减趋势;粗灰分含量在不同物种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冷蒿的粗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短花针茅、克氏针茅、羊草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粗纤维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升高。牧草的消化率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粗灰分与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提高该地区荒漠草原生物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