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滩羊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试验区围成面积相等的5个放牧区和1个对照封育区(每区6.67hm2),每个放牧区隔成面积相等的3个小区(每小区2.22hm2)。5个放牧区放牧羊只数依次为3只、4只、5只、7只、10只。试验为期150d。试验结果如下:①放牧强度与草地禾本科牧草现存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和极显著回归关系,禾本科牧草现存量随放牧强度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当放牧强度为0.45只/hm2时,禾本科牧草的现存量最大。②随着放牧强度增大,禾本科牧草所占总产草量的比例减小。当放牧强度为0.45只/hm2时,禾本科牧草所占比例最大。③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豆科牧草所占比例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即呈“V”字型。④当放牧强度逐渐增大时,杂类草变化趋势呈现“N”型变化。⑤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禾本科牧草比例相对降低,而豆科牧草比例相对增加,草地植被组成改变。以宁夏盐池草地现状,放牧强度不能大于0.45只/hm2。  相似文献   

2.
在南方高海拔山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7.5、15、30和45羊/hm2)和放牧季节对人工改良草地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季节人工改良草地适宜载畜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地上现存量和家畜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地上现存量(Yh,g/m2)与放牧率(S,羊/hm2)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日增重(Ya...  相似文献   

3.
糙隐子草种群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小尺度空间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Ripley's K函数, 在0~100 cm的空间尺度域上定量分析了4种放牧强度--无牧(0 只/hm2羊)、轻牧(1.33 只/hm2羊)、中牧(4.00 只/hm2羊)、重牧(6.67 只/hm2羊)下糙隐子草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随尺度的变化规律;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随机模拟方法估计了(t)的置信限.研究了放牧对糙隐子草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及糙隐子草在不同放牧条件下的斑块大小,并进一步以放牧条件下糙隐子草的生活史特征、生态适应对策以及群落内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探讨产生和维持这些格局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放牧显著影响糙隐子草种群空间格局,即使在同一放牧强度下在不同尺度(0~100 cm)上糙隐子草种群的空间格局也显著不同;2)在0~100 cm尺度上,糙隐子草种群的空间格局在无牧条件下为均匀分布,在轻牧和中牧条件下为集聚分布.重牧条件下,糙隐子草种群的空间分布在0~42 cm尺度上为集聚分布,而在42~100 c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这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对放牧压力的生态适应对策密切相关;3)不同放牧条件下,糙隐子草种群的斑块大小不同;4)放牧活动的加剧改变了群落中的各种过程,并最终代替群落中的种间竞争过程而成为决定群落内物种分布的主导过程,这为在放牧活动的干预下,退化草原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和滩羊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和滩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得出:(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牧草生活力减弱;(2)放牧强度与植被总盖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植被总盖度减小;(3)放牧强度与草地牧草现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减少;(4)放牧强度越大,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牧草所占总产草量的比例越小;(5)滩羊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存在着强的负相关,回归方程为:Ga=18.48-7.01G(r=-0.97**);单位革地面积(1 hm2)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呈强的相关,回归方程为:Gh=0.31 17.60G-6.60G2(r=0.87*);(6)综合考虑各研究指标,本类草地放牧强度应以不超过0.75只/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牧压和肥力对亚热带山地牧草净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亚热带山地湿润环境条件下, 研究牧压和土壤肥力对人工草地净生产的影响。三年试验结果表明, 绵羊在轮牧下, 产草量和磷肥对全年及各月牧草净生产具有显著影响。禁牧时, 夏季地上生物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只有很少量的净生产。放牧时, 产草量在1000kgDM/hm2左右时, 净生产最大, 当产草量低于300kgDM/hm2以下时, 净生产量则降低。每年施一次 P2O536~ 60kg/hm2, 可以显著增加牧草净生产, 尤以春末夏初时施肥更为显著。最低产草量出现在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适牧、重牧、过牧),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牧草现存量,种群牧草量构成及年产量变化。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呈下降,牧草利用率呈增加趋势。放牧强度对黑麦草茎、叶生长具明显影响,对白三叶影响则较小;黑麦草绿色茎叶比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白三叶茎、叶植物量分配主要受季节影响。适牧的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牧草量呈线形函数变化,而轻牧、重牧和过牧则呈幂函数变化,各放牧强度黑麦草现存量均随白三叶牧草量的增大而增多。黑麦草种群和群落产量均为:适牧>重牧>过牧>轻牧;白三叶种群产量为:适牧>过牧>重牧>轻牧。随放牧强度增大,黑麦草组分相近,白三叶组分呈增加,杂草和死物质组分呈降低趋势。因此,放牧能提高白三叶组分,抑制杂草植物生长,降低混播草地凋落、枯死损失,增强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生长的正效应作用;适度放牧利于混播草地中黑麦草、白三叶组分比的稳定,维持混播草地高生产力。合理的草地利用率是保持高产、优质草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云贵高原人工草地划区轮牧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云贵高原放牧人工草地初级生产特点,提出了无利用条件下牧草累积、草地净生长速率和草地现存量曲线拟合方案利用这些曲线方程确定放牧限度和预测放牧前后轮牧小区现存量,并制定在速生季短化牧和在缓生季长周期低频率轮牧的利用方案,对实例进行计算和分析,制定轮牧计划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好,草地资源丰富且放牧家畜种类和数量较多,为充分利用当地草地资源,促进草畜平衡,本试验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人工草地不同牧压下山羊放牧行为的变化。试验采用野外群体观察法对2种牧压(重牧H和轻牧L)下山羊放牧行为及其参数进行观测记录。结果表明,2种牧压下放牧山羊采食时间都极显著(P<0.01)大于其他行为时间;鸭茅、黑麦草、白三叶的采食时间分别占总采食时间的29.2%,29.0%,25.4%,3种牧草的采食时间之和极显著(P<0.01)大于杂草的采食时间,但3种牧草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牧压增加与时间推移,山羊采食速度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山羊采食速度与口食量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本研究表明,放牧载畜量作为草地管理手段之一,可用来调控草地组成,增加家畜有效采食量,提高山羊放牧系统的经济效益与当地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奶牛放牧对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处理奶牛放牧对混播人工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轻牧比中牧高7.28%,且轮牧高于连续放牧1.99%,轮牧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再生有利。随放牧强度增加,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重要值下降,蓝茎冰草和新麦草增加。放牧对牧草的茎叶比有显著影响,放牧后4种牧草的茎叶比均有下降,连续放牧高于轮牧。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 cm,约占0~30 cm总量的70%,且其生物量也以轮牧制较高,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载畜量调控是草地放牧系统优化的主要技术环节。在昆明小哨示范牧场设轻牧、中牧、重牧3个载畜量处理,对应的载畜量分别为每公顷0.74、1.52、2.24个牛单位。每个处理设3个放牧小区进行轮牧,轮牧周期3个月。每个月测定牧草的生长量、饲草现存量、饲草养分;6月和10月两次测定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载畜量的增加,草地牧草的生长量也随之增加,轻牧、中牧、重牧的年度累计生长量分别为8667、9486和10264kg/hm2。同一时间段载畜量越高,牧草现存量越低。枯草期牧草的粗蛋白含量随载畜量的增加而降低,粗脂肪的差异则不大。生长期3个载畜量的草地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差异均不大。草地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 cm的土层中,10月份地下牧草根量呈现出随载畜量增大而增加的趋势。3个载畜量条件下的轮牧小区均没有出现草地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南方人工草地上,采用跟踪观察法和齐地刈割法,研究了不同月龄贵州黑山羊的牧食行为和放牧前后牧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月龄和15月龄山羊在牧食行为上存在明显差异,3月龄山羊的采食时间和游走站立时间均较15月龄的长(P<0.05),反刍卧息时间比15月龄的短(P<0.01),两种月龄的山羊不同放牧时间段的采食规律也不一样;3月龄羊放牧后各牧草品种的地上生物量与15月龄羊放牧后地上生物量存在差异,与3月龄贵州黑山羊放牧后的草地相比,15月龄羊放牧后鸭茅、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生物量显著减少(P<0.05),两种月龄的山羊都喜欢选择采食鸭茅和多年生黑麦草,而较不喜食白三叶;山羊的牧食行为对人工草地牧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草地适应性利用,采用样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群落地上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留茬高度10cm确定终牧期时,各放牧小区年度草地利用率在35.57%~54.79%之间。(2)以草地群落地上净生产力为目标时,2区(放牧期为5月31日~6月12日、7月27日~8月13日)群落地上净生产力与采食量显著高于其他小区,说明这种轮牧时间的搭配为较好的牧草资源利用方式。(3)随着终牧时间的后移季末群落地上现存量逐渐减少,各小区季末主要功能群生物量有所差异。(4)再生长期(放牧间期),各小区均有较高的群落增长速率,即此时群落能够获得较高的地上现存量,其中2区(放牧间期为6月13日~7月26日)群落增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小区。  相似文献   

13.
草地牧草的产量是植被高度和(或)密度函数。一种特殊的圆盘测量工具所测定的草地植被压缩高度,可以同时反映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即草地植被压缩高度成为草地植被自然高度和密度的函数,这样草地牧草的现存量就可能成为植被压缩高度的函数。试验采用这种圆盘测定工具在轻度放牧和强度放牧两种放牧强度下对草地牧草的现存量及植被特征进行了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压缩高度与牧草产量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决定系数r2的波动范围为0.82~0.95;每1cm的牧草压缩高度相当于100~250kg/hm2/cm的牧草现存量,强度放牧草地中,该数值一般高于轻度放牧草地;不同测定日期对压缩高度与牧草产量的回归关系影响很大。在大约两星期的测定间隔时,相邻测定日期所得到的回归系数大多具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1科学放牧 初秋早晚天气凉爽.放牧应坚持早出晚归.延长放牧时间.中午可让山羊在树荫下休息1~2小时.傍晚让山羊吃饱后再赶回圈内。放牧时要划区轮牧,充分利用草坡以及田埂、沟边野草。有霜天气晚出牧、早收牧;无霜天气早出牧、晚收牧。  相似文献   

15.
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原适宜放牧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年的放牧试验研究了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地上现存量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以及藏系绵羊采食量和采食率,以期能够准确制定藏北高寒草原适宜放牧率。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初期放牧强度对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地现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随着试验后期对放牧强度增倍,草地地上现存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放牧样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在试验初期高于对照样地,但随着放牧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到2010年时对照样地净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放牧处理(P<0.05)。绵羊采食量与放牧强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绵羊采食率大小顺序为:重牧>轻牧>中牧。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轻度放牧条件下,不仅草地现存量和净初级生产力最大,并且绵羊采食量也为最大,因此建议在牧草生长季内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原放牧率应低于4只/1.67 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滩羊不同放牧强度对盐池草地植被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智明  王琴  杨刚  王宁 《草业科学》2006,23(8):68-72
5种不同放牧强度,历时150 d的滩羊放牧试验结果如下:1)放牧强度与草地禾本科牧草现存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和极显著回归关系,禾本科牧草现存量随放牧强度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当放牧强度为0.45只/(hm2.d)时,禾本科牧草的现存量最大。2)随着放牧强度增大,禾本科牧草所占总产草量的比例减小。当放牧强度为0.45只/(hm2.d)时,禾本科牧草所占比例最大。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豆科牧草所占比例呈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即呈“V”字型。4)当放牧强度逐渐增大时,杂类草变化趋势呈“N”型变化。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禾本科牧草比例相对降低,而豆科牧草比例相对增加。草地植被组成改变。以宁夏盐池草地现状,放牧强度不能大于0.45只/(hm2.d)。  相似文献   

17.
年际内短期放牧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草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草地生产力维持的基石。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天祝县高寒草甸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放牧(对照)、轻度放牧(0.8头牦牛/hm2)、中度放牧(1.0头牦牛/hm2)和重度放牧(1.2头牦牛/hm2)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度放牧使土壤表层0~10cm和10~20cm全氮含量降低了12.5%和10.7%,中度放牧使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1.21%,其他各层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并未随放牧强度变化发生显著变化;微生物量氮在0~10cm土层随放牧处理变化十分明显,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下比对照分别增加了65.35%、25.23%、46.91%(P<0.05),而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在中度放牧处理下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说明在表层相对于土壤碳氮,微生物量碳氮对短期放牧的反应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暖季放牧条件下人工草地牧草的生长特点,为制定合理放牧制度提供依据,于2001~2003年开展了暖季放牧牦牛对多年生人工草地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放牧2年后轮牧人工草地播种牧草比例为95.27%,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86.15%,无放牧人工草地为58.01%。轮牧人工草地牧草月风干重最高值3 198.8 kg/hm2,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3 023.2 kg/hm2。放牧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生长率,轮牧人工草地的牧草生长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放牧还影响着第2年播种牧草的生长,轮牧能促进种子出苗数,播种牧草的鲜重,风干重和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5 088.88 kg/hm2,3 053.33 kg/hm2和480 kg/hm2,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和无放牧草地,轮牧人工草地杂草鲜草产量最低,为193.33 kg/hm2。适宜的放牧是保持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呼天明  王培 《草地学报》1995,3(2):152-157
本研究于1994年在湖南省南山牧场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放牧导致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repens)人工草地的演替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轻牧使人工草地向原生植被演替,形成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芒草(Miscanthussinensis)占优势的群落;重牧导致绒毛草(Holcuslantus)、多头苦荬菜(Ixerispolycephala)占优势的群落出现;过牧则形成橐吾(Ligulariasp)、酸模(Rumexacetosa)占优势的群落;唯有适牧方可以维持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的稳定性。轻度放牧或过度放牧都可以引起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  相似文献   

20.
不同放牧强度对三峡地区灌丛草地植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长江三峡地区灌丛草地植物产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灌丛草地上的优势草本植物种是芒 ,重牧区灌丛草地中芒的地上生物量均显著 (P<0 .0 5 )小于对照和轻牧区。对照、轻牧和重牧 3种处理下 ,芒的平均地上生物量 (干物质 )分别为 (74 9.1± 80 8.7) kg/ hm2 、(6 98.6± 6 78.8) kg/ hm2 和 (2 2 2 .5± 10 0 .5 ) kg/ hm2 。在对照、轻牧和重牧处理下 ,灌丛草地禾草、灌木和杂类草的产量组成依次分别为 :3.7∶ 1.5∶ 1、5 .3∶ 1.6∶ 1、1.5∶ 1.2∶ 1,灌丛草地上禾草的产量动态变化趋势与总产草量的变化基本一致。9月份灌丛草地的产草量最高 ,对照、轻牧和重牧 3个处理的总产草量分别为 30 4 2 .8kg/ hm2 、2 5 18.4 kg/ hm2 和 1180 .3kg/ h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