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座子是一种可移动的遗传元件,它不仅是耐药基因的载体,还会使耐药基因在不同菌属之间水平转移,造成耐药多样性现象。转座子在细菌耐药性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影响转座子介导细菌耐药性传播的因素,可为深度解析细菌耐药机制,从而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性的传递,以及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思路。对不同转座子在细菌耐药性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耐药菌所致的感染给人类健康及畜禽生产带来巨大威胁。细菌耐药可由多种机制所介导,研究细菌的耐药机制对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影响药物与作用靶位结合及作用靶位结构变化等机制介导的耐药受到人们的关注。论文将对作用靶位变化导致细菌耐药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止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细菌耐药性扩散的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细菌耐药性是20世纪留给医学的难题。自然界中各种细菌广泛存在,相互联系;细菌具有多种在种内或种间进行自主转移或诱动转移的遗传因子如质粒、转座子、噬菌体等;质粒、转座子上还有募集和表达外源基因的整合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细菌的质粒、转座子、噬菌体等通过接合、转化及转导等方式,相互间交换所携带的一些基因,可使菌群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是细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生存本领。耐药基因最初可能起源于少数抗生素产生菌或细菌自身基因的随机突变,在抗生素广泛应用所形成的选择压力胁迫下,没有机会获得耐药基因的细菌不得不退出竞争,而有机会通过菌间交换获得耐药基因的细菌却能自如地生存、繁衍成为耐药亚群。在抗生素选择压力的持续胁迫下,交流一选择过程不断重复,于是便发展至今天如此严峻的细菌耐药局面。  相似文献   

4.
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出现,迅速提高了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给临床细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目前虽然认为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只引起低水平耐药,但低水平耐药性可使细菌数量达到出现突变所需的浓度,从而出现高水平耐药。因此,对质粒介导该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及耐药基因的分子传播机制的研究不仅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而且有助于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由1626个核苷酸序列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介导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粘菌素产生抗药性。mcr-1基因可携带完整的ISApl1或ISApl1片段,翻译一段由541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介导磷酸乙醇胺转移作用的酶。mcr-1能整合于质粒,可以随质粒在不同细菌中水平传播,甚至可以与其他的耐药基因共同存在于同一质粒,表达后产生多种耐药机制。mcr-1基因介导多粘菌素类药物耐药,但并不耐受目前所有的抗生素。本文对mcr-1基因的发现、分布、流行及耐药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人类共同遏制多粘菌素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流行,及抗生素的安全用药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黏菌素是人类及动物防御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2015年底报道的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在革兰阴性菌水平传播,并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加剧了人们对耐药性的担忧。论文介绍了mcr-1介导黏菌素耐药性情况、在细菌和宿主的传播、mcr-1阳性菌在全球的传播、耐药机制、mcr-1遗传背景、与其他耐药基因的共存情况以及mcr-1以外的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机制,为黏菌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MCR-1主要作用是介导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粘菌素产生抗药性,其基因mcr-1由1626个碱基组成,其中鸟嘌呤和胞嘧啶的含量约占了一半。根据实验推断mcr-1基因所翻译出来的是一段具有介导磷酸乙醇胺转移作用的酶,由541个氨基酸组成。菌株可携带完整的ISApl1或ISApl1片段。mcr-1是质粒上的一段基因,介导多粘菌素类药物耐药,但它并不耐受目前所有的抗生素。mcr-1耐药机制是其整合于质粒,可以随着质粒在不同细菌中水平传播,甚至可以与其他的耐药基因共同存在于单一质粒,表达后产生多种耐药机制。本文就mcr-1的发现、流行、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整合子与细菌多重耐药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细菌的多重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其耐药机制、耐药基因的传播与转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近来研究表明,细菌中存在一种能捕获和表达基因的遗传单位———整合子在细菌获得耐药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整合子编码一个整合酶负责基因盒在重组位点attⅠ和attC上的插入及切除,同时整合子也提供一个启动子(Pant)负责基因盒耐药基因的表达。整合子携带着重组的基因盒插入到转座子或接合质粒中,在不同的细菌间运动而传播耐药性,同时一个整合子可以捕获多个基因盒,对细菌多重耐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现就整合子的结构、类型、基因盒的种类与表达及其与细菌多重耐药性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质粒介导的耐药已经成为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PMQR)的主要机制之一。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不断增多,且其耐药基因可随质粒在不同种属细菌间相互传递,进而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国内外相关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质粒携带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为其耐药机制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整合子是一种存在于细菌质粒或染色体上的遗传元件系统,其经整合酶捕获耐药基因盒,并随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传播扩散,这一系统因能解释耐药基因的快速传播而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文章简单介绍了整合子及基因盒的结构、类型及整合子-基因盒体系介导的耐药基因传播与扩散机制,旨在为细菌耐药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质粒介导耐药性的传播特征,本试验以1株分离自山东某肉鸡养殖场的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9和磷酸乙醇胺转移酶MCR-1的大肠杆菌(25R)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大蜡螟毒性感染试验、质粒稳定性试验和生长动力学方法研究其质粒分子和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携带blaNDM-9和mcr-1的质粒可各自亦可共同转移至其他菌株,并且携带上述耐药基因的质粒对宿主菌造成的适应性代价和毒性较低,更有利于耐药基因的传播。本试验为更深入了解质粒介导的细菌耐药性传播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临床应用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性。由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上升,黏菌素被视为对抗多重耐药菌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宠物和人类中已出现质粒介导的新型移动黏菌素抗性基因,产生的获得性耐药菌株将严重影响黏菌素的疗效,增大耐药基因跨物种传播的风险,给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论文从目前黏菌素的使用情况、耐药性形成和传播机制以及黏菌素耐药菌流行现状等几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伴侣动物临床用药和耐药性转移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qnrS是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基因,通过保护DNA回旋酶活性从而降低宿主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这种保护作用依赖于qnrS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qnrS的表达主要受喹诺酮类药物浓度的影响,且σ-D调控因子(regulator of sigma D,Rsd)也参与该基因的表达调控。qnrS基因在沙门氏菌中高度流行,并且是大肠埃希氏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优势基因。qnrS可以在细菌间进行传播,或与其他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质粒上发生共转移,从而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论文对qnrS基因的发现、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在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中的流行及传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qnrS基因介导的耐药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据统计,全球畜禽饲用抗生素在2010年超过了6 300万千克~([1])。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在人类选择性使用抗生素的压力下,导致细菌耐药基因的快速转移和耐药菌株的急剧增加。为了减轻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基因水平上解析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耐药性传播的分子机制。由于细菌自身染色体天然存在的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猪源大肠杆菌中可移动质粒在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水平传播机制中的作用,作者对氟喹诺酮耐药且PMQR基因阳性的大肠杆菌进行接合试验,并对所得接合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8种常见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针对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接合子进行PCR扩增。研究结果显示,41株氟喹诺酮耐药且PMQR基因阳性的供体菌共接合成功16株细菌,接合成功率高达39%,接合子与受体菌J53相比,均呈现一定的耐药表型,与供体菌相比,87.5%的接合子存在耐药谱型的变化,并且存在丢失一种药物耐药性,产生另一种药物耐药性的现象,PCR结果显示,接合子与供体菌相比,基因型有所减少,接合子中qnrS基因接合成功率最高,12.5%的接合子发生oqxA、oqxB和qnrS的共转移。本研究表明不同的PMQR基因在可移动质粒介导耐药性水平传播的过程中接合成功率存在差异,不同的PMQR基因有可能位于不同的可移动质粒上,通过比较接合前后供体菌和受体菌耐药表型的变化,尤其是PMQR基因检出率的变化,可以初步确定,可移动性质粒在大肠杆菌耐药性水平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噬菌体是动物体内最丰富的生物群体。噬菌体易获得、宿主特异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使其在治疗耐药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随着基因工程和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噬菌体对动物细胞的调节机制逐渐被发现。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噬菌体进入动物细胞的机制、噬菌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及与细胞内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噬菌体在协助宿主细胞杀灭细菌过程中的作用,讨论了噬菌体与动物细胞相互作用对噬菌体治疗的意义,旨在为噬菌体治疗耐药细菌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细菌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获得耐药性,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的渗透障碍、外排泵的泵出作用、靶位改变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细菌的耐药水平。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新的耐药机制随之出现,耐药菌也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耐药菌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耐药性的起源、产生机理、耐药特性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外源获得性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广泛分布于革兰阴性细菌中,介导对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该酶能将S-腺苷-L-甲硫氨酸的甲基添加到16S rRNA氨酰tRNA识别位点的特异性核苷酸上,从而干扰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靶位点的结合。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通常由转座子等活动性遗传元件介导并嵌入到可转移的质粒或染色体中,从而导致耐药基因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更令人担忧的是,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经常与blaNDM-1blaCTX-MqnrB1等其他耐药基因偶联,介导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重耐药。对于多重耐药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菌引发的感染,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迄今为止,至少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对16S rRNA甲基化酶进行了相关报道,由此可见,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全球传播正成为一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分析猪源ST9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中前噬菌体的流行情况、结构特点和转导能力,探究前噬菌体在猪源MRSA流行克隆形成中的作用。基于全基因组信息,分析了近年来从我国多省分离的131株ST9型MRSA中前噬菌体的流行率、分型、亲缘关系和结构特征;选取含不同分型前噬菌体的菌株进行诱导,对诱导获得的噬菌体颗粒进行转导,测定转导子的耐药表型及体外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猪源ST9型MRSA的前噬菌体携带率为78.6%(103/131株),其中,63株携带完整前噬菌体序列,所有前噬菌体序列均不含耐药基因,仅2.9%(3/103株)的前噬菌体序列含毒力基因;前噬菌体谱型丰富,其整合酶分型主要为Sa2int和Sa4int;各型别前噬菌体结构同源性较高,完整前噬菌体可被诱导为长尾噬菌体;噬菌体颗粒可包装供体菌的aadDtet(L)耐药基因并转导至受体菌中;转导子可获得卡那霉素、四环素耐药表型,体外生长能力与受体菌株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猪源ST9型MRSA的前噬菌体携带率较高,谱型丰富,不携带耐药基因,部分噬菌体可包装供体菌的耐药基因转导至受体菌,产生的适应性代价小。  相似文献   

20.
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喹诺酮类的耐药性问题备受关注。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过去普遍认为主要起因于染色体基因突变(靶位改变、主动外排和膜孔蛋白缺失),而不存在水平传播的可转移基因。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包括qnr、mfpA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的变异基因(aac(6’)-Ib-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