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5'端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244 bp片段的RT-PCR一步法。该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NADL、OregonC24V和长春184毒株各标准毒株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标准毒株的细胞毒进行检测,其敏感度达0.1 TCID50;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猪瘟病毒、牛轮状病毒和牛冠状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460份不同样品,与病毒分离试验比较,符合率100%,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一步法RT-PCR技术可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由被膜病毒科瘟疫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两种临床表现型的牛的传染病。我国某些省市已分离到了病毒。为探索本病对我省牛群的感染情况,1987年以来,我们对本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如下。一、方法1.BVD/MD微量病毒一血清中和试验:被检血清送农业部动检所,由部动检所按部  相似文献   

3.
对猪白细胞干扰素在细胞培养中干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的作用进行了试验。猪白细胞干扰素在500u/ml以上浓度可完全抑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在25u/ml浓度可部分抑制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在250u/ml以下浓度不能抑制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但可使细胞产生细胞病变的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减轻,本试验证实干扰素在猪和牛之间存在交叉活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特异性RT-PCR从某实验室送检MDBK细胞中分离到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命名为BVDV-C1。通过免疫荧光、电镜观察和5'UTR序列测定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在MDBK细胞中无细胞病变产生,应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测,在感染细胞胞浆内呈现特异性荧光信号,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未检测到荧光。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为50 nm。5'UTR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BVDV-2b基因亚型。BVDV-C1株的分离对进一步开展疫苗研发、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牛病毒性腹泻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牛黏膜病(BMD),是以牛发热、黏膜糜烂和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1].病原是牛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BVDV),属于黄病毒科(Fla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的成员.根据它在细胞培养物上的特性,BVDV分为两种生物型:一种为致细胞病变型(CP型),能引起细胞形成空泡,核固缩、溶解和死亡等;另一种为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型),此型病毒在细胞中复制不引起细胞病变.两种生物型除了与宿主细胞作用不同外,血清型相同.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980年,李佑民首先证明我国也有本病存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查出该病,感染动物包括牛、羊、猪、骆驼、鹿等.王新平等对内蒙古、吉林、宁夏等不同地区的牛、羊、鹿群进行了病原学调查,结果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16.5%~89.0%、14.6%~83.3%、19.6%~44.4%,表明本病在国内某些地区存在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猪瘟病毒(CSF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设计合成两对能特异性扩增CSFV、BVDV的引物。经过条件优化后,建立了检测CSFV和BVDV的双重RT-PCR方法,扩增两种病毒的片段,大小分别为938、650 bp。应用该方法对11批牛睾丸细胞、7批胎牛血清、60个批次的猪瘟细胞苗、10份全血样及10份组织样进行检测。通过试验证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防止猪瘟细胞苗的污染及进行CSFV和BVDV鉴别诊断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盟和伊盟地区部分牛场及旗县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血清抗体检测。共测216份血清,阳性135份,阳性率62.5%,个别牛场阳性率高达100%,证明内蒙古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本病。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盟和伊盟地区部分牛场及旗县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血清抗体检测。共测216份血清,阳性135份,阳性率62.5%,个别牛场阳性率高达100%,证明内蒙古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本病。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者牛粘膜病(MD)。1946年在纽约首次发现,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如美国、欧洲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印度、日本、非洲一些养牛发达的国家均有发生。由于本病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可致产乳量下降或停止,妊娠牛流产,肉用牛体重显著下降,从而带来损失。解放军农牧大学(1980)和西南民族学院(1983)分别从疑似病牛流产胎儿、脾脏和四川牦牛分离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从而肯定了本病在我国的存在。1流行病学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各种牛…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简称病毒性腹泻或黏膜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牛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糜烂性口炎、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和腹泻。在多数牛群中感染率高,但临床发病率低。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各养牛业发达国家均有流行。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简称IBR)是牛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的流行趋向世界性,为防止本病传入我国及有效地控制本病,经实验室二千余头份血清样品的试验,证明病毒一血清细胞中和试验方法对诊断该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检测商品化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5′端非编码区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该一步法RT-PCR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扩增结果为阳性,对照毒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检测的灵敏性为1pg总RNA量,应用该方法,检测了32批猪瘟细胞毒活疫苗样品,以上结果表明该一步法RT-PCR方法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污染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外源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13.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简称病毒性腹泻或黏膜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牛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糜烂性口炎、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和腹泻。在多数牛群中感染率高,但临床发病率低。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各养牛业发达国家均有流行。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15,(6)
为检测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5′端非编码区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该一步法RT-PCR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扩增结果为阳性,对照毒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检测的灵敏性为1 pg总RNA量,应用该方法检测临床病料和猪瘟细胞毒活疫苗样品结果显示,该一步法RT-PCR方法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猪瘟细胞毒活疫苗中污染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外源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BVDV的RT-PCR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从BVDV标准毒株Oregon C24V中扩增出471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猪瘟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副流感病毒、MDBK正常细胞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经对标准毒株的细胞毒进行检测,其敏感度达10-1 TCID50/mL。应用该方法对临床腹泻病牛各脏器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比病毒分离方法更为敏感,操作简便。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具有特异、灵敏、高效、快速的特点,可用于BVDV的临床检测及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牛黏膜病。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厌食,腹泻、脱水、体重减轻,黏膜发炎、糜烂和坏死,以及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病原]本病病原是黄病毒科瘟病属的成员。病毒粒子呈圆形,外有囊膜,直径50~80纳米。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如对乙醚、氯仿和胰酶等均敏感。在36℃~37℃条件下灭活较慢,常用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真空冻干病毒在-60℃~-70℃下可保存多年。[诊断要点]流行病学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牛所排泄的粪、尿和鼻、眼分泌物、乳汁…  相似文献   

17.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行病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BVD—M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粘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尤其养牛业发达的地区.这种疾病的发生更为严重。我国在1980年.由解放军兽医大学从病牛的流产胎儿脾脏中分离到该病毒毒株.以后又在一些省市引进种牛中检出了感染牛.  相似文献   

18.
1流行病学 牛细小病毒感染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中牛细小病毒(BPV)引起的牛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妊娠母牛感染导致流产、死胎,犊牛感染则表现肠炎、腹泻。牛细小病毒感染在牛群中发生比较广泛。经口、静脉、鼻腔和气管等各种途径对无特异性中和抗体的犊牛进行实验感染,自接种病毒后12~15天可从康复动物的鼻粘液、血液和粪便中收回病毒。特别是经口感染的实验动物还可从淋巴结、脾、肾、肾上腺、肺、睾丸、心肌、脑脊髓液、小脑等各脏器收回病毒,可见牛细小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为消化道和呼吸道,所以健牛与病牛接触或食用病牛污染的饲草、饲料可以扩大本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传染病。1946年美国Olafson等首先报导了此病,以后世界各国陆续都有报导。目前在南、北美、西欧、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都证明有本病的存在。我国李佑民等(1980)曾在吉林省某奶牛场分离到场采购试验BVD病毒。1984年我所从黑龙江省某农贸市牛的过程中,在22头6个月~1岁半的本地牛中检出7头血清学阳性牛,占检查牛只31.4%,这说明BVD对我国某些地区牛只的  相似文献   

20.
西安市宝鸡市新生荷斯坦小牛BVD/MD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牛的一种以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的疾病.自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以来,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呈世界性分布,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在国内某些地区感染也比较普遍,根据近年我国的疫病普查资料,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 查出本病抗体或分离出病毒,感染动物包括牛、羊、猪、骆驼、鹿等,动物感染BVDV后可表现胃肠道黏膜损伤,因免疫抑制而引发继发性感染、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流产及牛的持续性感染等.封闭式牛群中呈暴发式,犊牛急性病例达25%,病死率为90%~100%.已成为牛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