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杧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测定了11个杧果品种(系)的果实品质指标,并对这7个指标进行了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综合评价。果实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品质指标差异较大,其中Vc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5.99%;果实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5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个杧果品种(系)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种质资源果实的Vc含量、粗纤维高于第二类,第二类种质资源果实的单果重、果形指数、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均高于第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3.99%,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最高,为27.38%,主要决定因子是:Vc含量。综合评价显示:金煌杧、黔山杧1号、热农1号3个种质果实品质优良。综上所述,杧果品种(系)的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为改良品种以及鉴定新品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江  陈兴福  杨文钰  文军  杨霞  陈佳  王凤 《草业学报》2010,19(1):143-150
对引种的26份四川盆地野生麦冬种质资源样品的13个形态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麦冬资源的形态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块根鲜重、干重及茎叶鲜重、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58.45%),根长和叶片长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14.39%和25.89%;各性状间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且多数达到0.01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1主成分反映麦冬植株的数量性状特征,第2主成分反映茎叶的大小特征,第3主成分反映块根的大小特征,其均是造成麦冬形态变异的主要因素,26个不同资源样品被划分为4大类,其类别间各主成分性状的大小差异明显,可根据不同需要从众多野生麦冬资源中选择特异性种质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对50份国外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的2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穗长 (H'=2.04),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营养枝数(63.36%);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株高、分蘖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50份燕麦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为早熟种质,具有植株高大、单株鲜草产量高、茎节数和小穗多、茎秆粗壮等特点,可作为选育多目标性状的优良种质或材料;第Ⅱ类群为中晚熟种质,但有益性状不明显;第Ⅲ类群属于中熟种质,植株分蘖能力强,种子千粒重高,可作为选育高产分蘖能力强的优良亲本;第Ⅳ类群属于晚熟种质,植株茎秆粗壮,可作为选育抗倒品种的优良亲本。主成分分析将16个数量性状指标集中在累计贡献率达77.00%的5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与燕麦牧草产量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单株营养枝数;第三主成分载荷最高的是生殖枝数;第四和五主成分主要反映茎节数和株高。综上所述,川西北地区引进的50份国内外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评价表明,种质Golden Yellow、Lightning、Golden Rain Ⅱ、Bambull Ⅱ可以作为亲本以改良当地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优异野生中华猕猴桃种质资源,以国家果树种质云南特有果树及砧木圃收集保存的28个云南野生中华猕猴桃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了8个果实品质性状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综合评价。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单果质量和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4.86%和19.99%。相关分析表明,果实维生素C含量与单果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3.25%,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2.79,方差贡献率为34.84%,主要由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决定。最后提取前3个主成分计算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以综合评价得分进行排序,样品ZH-35、ZH-41、ZH-10排名前三,果实品质表现最佳,可作为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候选资源。  相似文献   

5.
张典业  张丽静  黄德君  傅华 《草地学报》2015,23(6):1239-1246
以45份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野生种质为材料,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9个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育种材料。结果显示:45份垂穗披碱草材料各性状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干草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40.86%,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2.43%和5.37%;相关性分析表明参试材料的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尤其产量与可溶性糖呈显著负相关,粗蛋白含量与株高、干物质含量等农艺性状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化成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4.53%,可以代表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45份种质材料分成8类,各材料并没有严格按照种源地聚在一起,而是来自相同生境的材料先聚在了一起。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高产材料P16,高糖材料P22,P23和P42,高蛋白材料P36,以及P30,P31,P38和P39四个综合表现较好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6.
对来自青藏高原(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及新疆)的54份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进行了形态多样性研究。选取了30个形态学性状对供试材料进行了连续3年的观察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7.25%~33.89%,平均变异系数为16.05%,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6996~2.5487,平均值为2.2118,揭示了供试的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学变异水平。基于欧式距离对供试材料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将供试材料划分为高大、中等、低矮等类型。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8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较高,能够解释总体变异的76.67%,其中株高、小穗长、颖片长、外稃长、茎长等形态性状具有较高的特征向量值,这些性状指标基本上可以揭示供试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的形态总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燕麦(Avena sativa L.)种质资源在江淮地区农艺性状上的差异,本试验对141份燕麦种质资源的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燕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单株鲜重,其次为单株干重和千粒重,分别为2.64,2.48,2.33;供试燕麦种质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9.46%和24.47%。根据燕麦种质性状间的遗传差异,通过对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把141份燕麦种质划分为3大种质群。种质群Ⅰ可作为选育特异性株高和小穗材料的亲本;种质群Ⅱ可用来选育高产饲草材料;种质群Ⅲ可以作为选育饲用籽粒材料的亲本。10个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得到的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9.609%,第1主成分反映草产量,第2主成分反映形态性状,第3,4主成分分别反映籽粒特性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来源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间的差异,以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圃中不同地理来源的38份资源为材料,用NIRS DS 2500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22项品质性状指标,用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其多样性。结果表明: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在0.51%-28.08%;其硬脂酸的变异幅度最大,油酸的变异最小;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4.56%,其中脂肪、总糖、蛋白、棕榈酸、油酸、二十碳烯酸6个性状是构成品质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将38份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为高脂肪、高蛋白、高棕榈酸及高精氨类群,第Ⅱ类为高总糖、高二十碳烯酸类群,第Ⅲ类为高油酸类群。根据育种目标在群体间选配亲本,以提高品质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碳氮代谢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糖氮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茎秆起着重要作用。以南豆12和南豆20为供试材料,在净、套作下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大豆茎秆及籽粒中可溶性糖、氮含量变化规律,明确种植模式对大豆茎秆和籽粒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南豆12和南豆20茎秆可溶性糖和氮含量在净、套作条件下均呈现“低-高-低”的趋势,糖氮比呈现“低-高”的趋势。大豆从苗期至盛花期,茎秆可溶性糖、氮及糖氮比在净套作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但从盛荚期至完熟期差异不显著(P>0.05)。净、套作模式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大豆盛花期到鼓粒期茎秆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与籽粒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特别是氮和糖氮比,相关系数最大值达到0.85。这些结果为明确糖氮由茎秆到籽粒的运输规律和套作大豆合理种植栽培参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周涛  卢蕊  刘宁芳  徐倩  胡龙兴 《草地学报》2023,(8):2369-2376
种质资源的评价是牧草遗传改良和优异性状利用的基础。牧草产量和品质是决定老鸦谷(Amaranthus cruentus)种质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83份不同来源的老鸦谷种质为材料,对其牧草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83份老鸦谷种质的牧草产量及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单株鲜草产量在127.2~1 878.6 g之间,粗蛋白含量在9.09%~21.21%之间,粗脂肪含量在0.67%~3.72%之间,相对饲喂价值在96.58~224.40之间。聚类分析将83份种质聚为四类,分别为低产优质种质4份、中产高蛋白种质15份、高产品质较差种质15份、低产品质较差种质49份。主成分分析表明,牧草产量因子、品质因子和综合因子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22%。隶属函数分析筛选出3份优质种质和22份良种种质。供试老鸦谷牧草产量与品质性状遗传变异丰富,本研究可为饲用老鸦谷的开发利用和育种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normal and high-oil corn for pigs. The normal corn and the two varieties (high-oil corns A and B) of high-oil corn contained 4.41, 7.35 and 8.86% ether extract, on DM basis, respectively. In experiment 1, six non-littermate crossbred barrows (37.8 +/- 1.3 kg BW) were fitted with ileal T-cannulas and used in a double replicated Latin Square digestion trial. Three diets were formulated containing 96.6% of one of the three varieties of corn as the only protein source. Chromic oxide (0.4%) was added as a digestibility marker. Additional vitamins and minerals were added to meet requirements. The digestible energy concentrations for normal corn and high-oil corn A and B were 16.53, 16.99 and 17.07 MJ/kg while the metabolizable energy values were 15.82, 16.32 and 16.36 MJ/kg, on DM basis, respectively. The ileal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 of high-oil corn wa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corn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ing observed for the essential amino acids isoleucine and phenylalanine. In experiment 2, 96 pigs (8.01 +/- 0.14 kg BW) were used to evaluate four diets in a 2 x 2 factorial design conducted over a 35-day period. Corn variety (high-oil vs. normal corn) and nutrient density (high content of protein and ME vs. low content of protein and ME) were set as the two main effects. During the first 14 days, pigs fed high-oil corn diets consumed more feed and tended to get higher daily gain than pigs fed normal corn. Over the entire 35-day experiment, increasing dietary nutrient density increased daily gain and tended to increase feed conversion, while variety of cor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erformance. Overall,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nergy concentration and ileal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 of high-oil corn varieties were equal or superior to those in normal corn and therefore they should be able to be effectively utilized in diets fed to swine.  相似文献   

12.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从大豆中提取出的一类植物雌激素类物质,主要包括染料木黄酮、大豆黄酮和黄豆黄素等。近年来,研究者对大豆异黄酮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其生物利用率高,可调控动物机体养分代谢,改善饲料利用率,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动物产品品质,提高动物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此文主要从大豆异黄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开发新型环保型高蛋白饲料,主要以饲用产β-甘露聚糖酶酵母发酵后剩下的废酵母泥为原料,利用其蛋白含量高的特点,采用自溶方式增加其溶出蛋白,并添加豆粕作为膨化干燥剂制备高蛋白饲料。采用响应面法分析法对自溶时间、温度以及加水量进行优化,同时获得该酵母的最佳自溶时间23 h、自溶温度49℃,加水量59%,该条件下,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该废酵母自溶产生的溶出蛋白质含量可达0.431 mg/mL,溶出蛋白占酵母泥干物质的质量分数为13.70%。自溶后的酵母泥再添加不同比例的豆粕进行干燥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100%的豆粕,在25℃下烘箱干燥,产品风味、色泽和硬度最佳,最终饲料产品的总蛋白质含量为49.10%,酵母溶出蛋白量为3.10%,含水量为5.70%,本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工业化生产的高蛋白饲料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兰州地区以岷山红三叶为对照,从物候期、分枝数、株高、草产量、种子产量、营养成分及异黄酮含量等方面对国外引进的5个红三叶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岷山红三叶生育期最短;Astred粗蛋白含量最高;Colenso叶茎比显著高于其他品种;Renegade异黄酮总量、鲜干比及株高最高;Sensation鲜草产量、分枝数、千粒质量优于其他品种;Cobbity小花数,花序长最高;Renegade,As-tred,Cobbity,Sensation均可作为红三叶品种的优良种质来源。  相似文献   

15.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活性及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从大豆种中提取的植物雌激素类物质,主要包括染料木黄酮、大豆黄酮和黄豆黄素.已发现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对肿瘤、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更年期综合症预防与治疗作用,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在畜牧生产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文章主要从大豆异黄酮的生物活性及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野生大豆栽培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野生大豆Glysine soja为栽培大豆G.max的祖先种,籽粒和茎叶均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试验以栽培大豆为对照,用来自3个生态区的一年生野生大豆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其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的特性,结果表明,一年生野生大豆主茎长度2年平均比栽培大豆长73 cm、叶片和茎的产量分别比栽培大豆高 54.3%和86.1%,比栽培大豆具有更高的饲草生产潜力。但一年生野生大豆荚产量远低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荚产量是野生大豆的6.4倍。来自不同生态区的一年生野生大豆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特性差异显著。引自低纬度地区的一年生野生大豆的全株草产量、叶片和茎产量显著高于引自高纬度地区和当地的一年生野生大豆;但荚产量呈相反趋向。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用途的枣品种(以富士苹果、红肉苹果、玉露香梨为对照)为试材,通过研究5种取汁方法(方法1:直接挤汁;方法2:研磨后用纱布过滤挤汁;方法3:果肉+等量水榨汁;方法4:果肉+2倍水榨汁;方法5:液氮研磨+等量水或2倍水)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的影响,以确定不同用途枣果实最适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5种方法均可作为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取汁方法,其测定结果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但针对不同用途枣品种采用取汁方法不同。直接挤汁测定更适用于鲜食多汁的鲜食枣品种;“取果肉+2倍水榨汁”适用于果实汁液较少、难以挤汁的制干品种;对于长距离运输或者集中统一测定的果实,可用液氮研磨成枣粉,用“1g枣粉+等量水”进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为高效利用乌蒙山区丰富的冬闲田资源,对17份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开展了农艺性状与营养成分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平均生育期为194~226 d,出苗-拔节期时长超过生育期50%;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多数高于10%,产量(28.42%)和有效分蘖(30.52%)最高。不同品种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8.33%~10.13%和25.32%~30.15%;中性洗涤纤维(Neur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含量为50.51%~57.58%,品种差异不显著;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 RFV)为106.57~133.83,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永久444’A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爱沃RFV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各指标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穗粒数与产量正相关(P<0.05),生育期与CP正相关(P<0.05);铃铛数、NDF、有效分...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不同遗传特性与其对水分胁迫响应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通过SSR分析了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通过PEG-6000和不浇水胁迫处理马铃薯移栽苗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不同马铃薯品种中过氧化物酶(P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00水平上,44份马铃薯材料可被聚为5类,大部分品种聚在一起,说明供试品种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通过GGE-Biplot综合分析POD、CAT及可溶性蛋白质变化量,将44份供试材料分为6组。比对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生理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品种遗传特性的差异并不能直接反映品种的抗旱性能差异,而两种胁迫方式在研究品种抗旱特性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抗旱试验的进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