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地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日干乔湿地是若尔盖高寒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若尔盖退化湿地恢复关键技术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现场基础研究数据的基础上,从改善退化湿地热质传递关系入手,通过土壤层结构调整、区域水体停留时间调整、地气界面的密度处理等绿色生态生物措施、水利工程技术以及围栏封育工程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湿地的生态环境,退化湿地得到了有效地治理.  相似文献   

3.
在野外现场基础研究数据的基础上,从改善退化湿地热质传递关系入手,通过土壤层结构调整、区域水体停留时间调整、地气界面的密度处理等绿色生态生物措施、水利工程技术以及围栏封育工程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湿地的生态环境,退化湿地得到了有效地治理。  相似文献   

4.
若尔盖高原湿地草场退化成因分析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湿地草场的特征,分析了本区湿地草场面临的主要威胁,如泥炭开采、过度放牧以及鼠害猖獗等人类活动的干扰而破坏草场植被,从区域气候因素的特殊性、草场植被演替趋势、草场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及其沙化等方面寻求草场退化的成因,并提出了湿地草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5.
地处青藏高原东隅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属季风活跃带.季风流经的盆地四周的山谷,与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的主要沙区相连,随着若尔盖高原盆地湿地萎缩、草地退化、沙化,由流经该地区的季风将这种区域生态退化的结果辐射到了其他沙区.  相似文献   

6.
地处青藏高原东隅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属季风活跃带。季风流经的盆地四周的山谷,与我国西北、东北地区的主要沙区相连,随着若尔盖高原盆地湿地萎缩、草地退化、沙化,由流经该地区的季风将这种区域生态退化的结果辐射到了其他沙区。  相似文献   

7.
1四川省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若尔盖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省阿坝州北部,地处黄河、长江上游,其湿地涵养了大量水分,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特别是黄河30%的水源来自若尔盖湿地。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若尔盖县境内,  相似文献   

8.
地处青藏高原东隅的若尔盖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高原之肾"的美誉。近几十年来该区湿地萎缩、草原沙化严重,直接威胁到该区域及相邻区域的生态环境。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显示,沙化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河谷地带(首曲、黑河、白河的中游)[1]及其故旧河道,沼泽边缘退化地带以及高山垭口。古河床和河流附近的风积母质上发育的风沙土为沙化区提供了沙源,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以及大风因素为沙地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气候条件,而人为的扰动是河谷、沼泽边缘生态脆弱带沙化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浅析若尔盖沙化区地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青藏高原东隅的若尔盖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长江、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高原之肾"的美誉.近几十年来该区湿地萎缩、草原沙化严重,直接威胁到该区域及相邻区域的生态环境.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显示,沙化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河谷地带(首曲、黑河、白河的中游)[1]及其故旧河道,沼泽边缘退化地带以及高山垭口.古河床和河流附近的风积母质上发育的风沙土为沙化区提供了沙源,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以及大风因素为沙地的扩展提供了必要的气候条件,而人为的扰动是河谷、沼泽边缘生态脆弱带沙化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梦  胡容  蒲玉琳  张世熔  李婷  贾永霞  李云 《草地学报》2021,29(5):1025-1033
为明晰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氮矿化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本研究采用淹水培养法研究相对原生沼泽(RPM)向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退化过程中土壤氮矿化特征及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土壤铵态氮累积量、氨化速率和氮矿化势的大小都是MDM>RPM>LDM>HDM;退化沼泽土壤氨化速率相较于RPM在5~15℃时减慢,在20~25℃时加快;4种湿地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和氨化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沼泽退化降低了氮矿化的温度敏感系数,且HDM显著高于LDM和MDM。因此,在若尔盖多年月均气温低于15℃的条件下,高寒沼泽湿地退化降低了土壤氨化速率、供氮潜力和氨化作用的温度敏感性,减小了土壤氮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1.
若尔盖高寒退化湿地土壤碳氮磷比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若尔盖花湖湿地保护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空间演替为研究对象,结合草地利用现状及微地形分布,遴选出5个高寒退化湿地类型进行鼠类洞穴密度和土壤碳、氮、磷含量的调查取样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地土壤表层(0~10 cm)碳、氮平均含量分布范围分别为3.7%~4.9%和0.38%~0.56%,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磷元素含量由坡地区(样地Ⅰ、Ⅱ、Ⅲ)向平地区(样地Ⅳ、Ⅴ)呈递增趋势,差异性显著(P<0.05);0~40 cm土壤碳氮比(C/N)为11.01,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碳磷比(C/P)为 62.3、氮磷比(N/P) 为5.69,样地间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碳氮比、氮磷比均随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其中有机碳含量减少4.36%,0~10 cm表层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鼠类洞穴密度与碳磷比、全磷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土层深度与所有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都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鼠害防控及草地营养循环、碳源/汇转化机制、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翟星  王继燕  于冰  苏勇  杨莹辉 《草业科学》2021,38(3):544-553
若尔盖高原作为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牧草资源丰富,但受放牧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相继出现了湿地和草地的退化、土地沙化等现象。为准确、快速估测若尔盖区域尺度放牧情况,合理安排人类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本研究利用MODIS-NDVI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分别模拟了地上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0?2019年若尔盖高原放牧强度。结果表明:模拟放牧强度的模型效果较好,R2值为0.7813,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0.05),且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较小,精度可达到70%以上,能将不同放牧程度的区域区分开;若尔盖高原2019年平均放牧强度为1.87 AU·hm?2,处于过度放牧状态,且整体放牧强度呈现出东南部偏高、西北部偏低的分布态势。在时间变化上,若尔盖高原2010?2019年放牧强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在2010?2014、2014?2019年分别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上生物量的分布态势与放牧强度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翟星  王继燕  于冰  苏勇  杨莹辉 《草业科学》2022,38(3):544-553
若尔盖高原作为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牧草资源丰富,但受放牧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相继出现了湿地和草地的退化、土地沙化等现象.为准确、快速估测若尔盖区域尺度放牧情况,合理安排人类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本研究利用MODIS-NDVI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分别模拟了地上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0?2019年若尔盖高原放牧强度.结果表明:模拟放牧强度的模型效果较好,R2值为0.7813,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0.05),且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较小,精度可达到70%以上,能将不同放牧程度的区域区分开;若尔盖高原2019年平均放牧强度为1.87 AU·hm?2,处于过度放牧状态,且整体放牧强度呈现出东南部偏高、西北部偏低的分布态势.在时间变化上,若尔盖高原2010?2019年放牧强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在2010?2014、2014?2019年分别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上生物量的分布态势与放牧强度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若尔盖草原地处黄河、长江上游的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结合部,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近年来在外界干扰作用下,草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文章对若尔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退化驱动力、生态恢复治理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若尔盖草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盘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红海滩湿地和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芦苇湿地,被誉为“世界重要湿地”、“中国最美湿地”、“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首.这块湿地是独绝的自然生态优势.结合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实际,分析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湿地保护区社会化管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勇 《野生动物》2005,26(1):14-17
中国是湿地大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总面积约为6594万公顷。截止到2000年,建立湿地保护区289处。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与森林和海洋相比,湿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与人类的发展关系更为紧密,其功能和价值的社会化程度体现得更为充分。由于湿地的概念提出较晚,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起步较迟,我国大部分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均相对落后,社会化程度普遍较低。本文力求分析湿地、湿地资源和湿地保护区的社会属性,从湿地保护区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和问题入手,分析湿地保护区管理逐步走向社会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期为湿地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酚类物质作为抑制剂,可直接或间接参与泥炭地碳循环。为了解泥炭地碳输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若尔盖高原的红原县日干乔国家湿地公园附近3处不同地下水位[–1.9 cm(S1)、–10 cm(S2)、–19 cm(S3)]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在5、15和25℃下进行恒温培养,研究不同地下水位泥炭地土壤酚类物质与温度的复合响应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水位下降,总酚、水溶性酚和简单酚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5)。增温使S1、S2、S3总酚含量变化不一,但其增温后与增温前的比值均接近1;增温使S1水溶性酚显著增加约172%(P <0.05),且温度越高增幅越大,使S2略微增加、S3略微减少;增温使不同水位泥炭地简单酚含量均显著增加约312%(P <0.05),其中不同水位泥炭地增幅为S1> S2> S3,不同温度增幅为15℃> 25℃> 5℃。本研究发现增温使泥炭地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增加,且地下水位越低增量越小,而增温对总酚无明显影响,说明温度主要通过改变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含量来影响泥炭地酚类物质组成,且泥炭地水位下降减弱了简单酚和水溶性酚对温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湿地资源具有类型多、分布广,区域特性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为保护好这些资源,本文对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现阶段已完成吉林省湿地保护十年规划、建立了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管理机构基本健全、基础工作逐步加强、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资源合理利用成就显著、广泛开展了湿地宣传教育与国际合作等成绩,但也存在对湿地保护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湿地缺水、湿地破坏严重等问题,相应地提出了湿地保护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镇湿地是城镇景观单元中最重要的近自然空间,在城镇湿地景观建设中协调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城镇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镇规划中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植物的科学配置和岸线环境的设计,是城镇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约》的签署,为世界各国进行湿地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本文在介绍国外湿地保护相关政策与立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湿地保护的道路和途径,以期从制度层面构建我国湿地保护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