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单一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菌种分别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时间、pH、温度、接种量和菌种比例进行优化,比较研究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菌种发酵豆粕比用单一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更有利于提高发酵豆粕营养水平,发酵豆粕最优的方案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混合菌种比例为2∶1,初始pH为7.5,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2.
为评定发酵对玉米芯及玉米芯全混合饲料的营养成分、霉菌指数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以纤维素酶和酿酒酵母作为发酵添加剂对玉米芯进行发酵处理,对比发酵玉米芯与未处理玉米芯的营养价值;然后以玉米芯为主要粗饲料配制精粗比分别为 20∶80、30∶70、40∶60 的 3 组全混合饲料,对 3 组全混合饲料进行纤维素酶和酿酒酵母发酵处理,研究不同精粗比玉米芯发酵全混合饲料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发酵玉米芯与未处理玉米芯的各类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但发酵玉米芯的粗蛋白质含量较未处理玉米芯有所上升(P>0.05),纤维含量较未处理玉米芯有所降低(P>0.05);经发酵后的 3组全混合饲料粗蛋白质、钙、磷含量均高于发酵前(P>0.05),精粗比为 20∶80 的全混合饲料发酵后磷含量上升 40%,而精粗比为 30∶70时粗蛋白质、钙含量分别上升 6.09%、32.53%。综上,不同精粗比全混合饲料发酵后营养成分提高效果不一致,但 3 组精粗比饲料均能提高玉米芯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验对不同混合比例(即水分含量为40%、50%、60%、70%)及时间(0、30、45、60d)对番茄渣与苜蓿干草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混合比例和不同的发酵时间对混合青贮的品质有显著影响。感官评定中30d和45d的明显优于60d发酵;混合比例50%和60%的优于40%和70%。pH值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乳酸(LA)含量在混合比例50%和60%的以及发酵45d时最高。氨态氮(NH3-N)含量0d<45d<30d<60d;混合比例50%和60%的优于40%和70%。粗蛋白质(CP)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增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逐渐下降。发酵60d时CP含量开始下降。随着混合比例的增加CP含量逐渐增高,NDF含量依次下降,混合比例50%和60%的优于40%和70%。混合比例为50%和60%以及发酵时间45d的青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宗亚倩  韩博  段新慧  周凯  何承刚  姜华 《草地学报》2022,30(10):2535-2540
青贮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整个青贮饲料发酵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掘和利用青贮有益微生物已成为提升发酵品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不同类型的混合青贮饲料中微生物种类差异较大,从而使发酵特性多样化。发酵微生物的演替过程及其群落结构往往决定了发酵品质,通过监测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动态变化,可以为调控青贮饲料的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青贮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不同混合青贮类型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影响混合青贮微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乳酸菌抗菌性、混合青贮推广和混合青贮对动物生产性能等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展望,为青贮微生物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发酵方式对饲料原料(玉米、豆粕、棉粕)的发酵结果的影响。试验选择玉米、豆粕、棉粕及混合原料作为底物,选择发酵菌种活化后与原料混合发酵及不经活化直接混合发酵两种方式,测定一定时间后某些特定指标,为今后饲料发酵工艺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菌种活化后混合发酵相比,在一定环境温度条件下,不经活化效率与经活化效率相比无显著差异,但低于此温度则效率降低,发酵其他指标结果则无显著差异。试验可为发酵工艺在工业化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复合发酵对棉籽饼混合底物中FG和BG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测定棉籽饼混合底物在微生物固体发酵过程中棉酚含量的变化,以研究复合发酵对棉籽饼混合底物中棉酚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添加不同比例的ZD-3与ZD-5和ZD-3与ZD-8对棉籽饼混合底物进行二元复合发酵,然后测定发酵产物中TG、FG、BG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棉籽饼混合底物经复合发酵处理后,均可极显著降低发酵底物中TGF、G和BG含量(P<0.01),并且FG和BG的减少部分均被降解消除;同时发现,ZD-3与ZD-5的复合发酵效果优于ZD-3与ZD-8的发酵效果,并且菌种比例对发酵结果有显著影响。当ZD-3与ZD-5的比例为3:1时,脱毒效果最好,脱毒率可达90.82%。  相似文献   

7.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蛋白饲料日益短缺,往往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发展混合菌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概述了蛋白饲料的定义及优点、蛋白饲料原料的种类、发酵蛋白饲料的几种代表性菌株、混合菌发酵的优点及工艺条件和混合菌发酵的应用,并对混合菌发酵生产蛋白饲料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一种利用混合益生菌发酵提高甘草原料中甘草酸含量的发酵工艺.以甘肃红皮甘草为原料,利用混合益生菌进行固液混合发酵.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分析甘草与培养液料液比、混合益生菌接种量、发酵时间对甘草酸含量变化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研究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0.195...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和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为发酵菌种,研究混合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及最优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测定菌种比例(拟康宁木霉∶黄孢原毛平革菌)、接种量、营养液添加量及发酵天数对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筛选出混合真菌发酵的最优条件,并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评价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最后采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分别建立混合真菌发酵玉米秸秆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条件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混合真菌发酵玉米秸秆的最优发酵条件为菌种比例1.0∶4.1,接种量25.2%,营养液添加量72.2%,发酵天数11 d。在此条件下,玉米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达到36.80%和28.87%。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富士苹果为原料制取苹果渣,利用黑曲霉和酵母菌单菌种或混合菌种发酵制备饲料蛋白质.黑曲霉发酵苹果干渣的最优发酵工艺务件是尿素添加量为5%、水料比11、温度30℃、发酵时间5d.黑曲霉和酵母菌混合菌种发酵的最优条件是自然pH下,浆料比为1.31、黑曲霉接种量为2%、装料量25 g.无论是单菌种还是混合菌种发酵,饲料蛋白质含量均在30%以上,混合发酵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11.
混菌固态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豆渣是加工大豆制品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豆渣为原料,通过对混菌菌株(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发酵的最佳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以及瓶装量这些因素的研究,探讨混菌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的发酵温度为30℃、接种量是10%、瓶装量为30g/瓶、发酵时间是3d。  相似文献   

12.
采用需氧发酵和厌氧发酵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温、高压后的动物性蛋白原料——血粉、羽毛粉、猪毛粉和蹄角粉进行了联合发酵效果研究。动物性蛋白原料中添加10%的麸皮,调整料水比为3:2,接种0.1‰的米曲霉,在有氧条件下发酵36h后,再接种0.1‰的乳酸杆菌进行厌氧发酵,设立动物性蛋白原料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样品的酸溶蛋白、粗纤维以及胃蛋白酶消化率观察联合发酵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发酵极显著提高发酵物料中酸溶蛋白的含量(P<0.01),其中血粉增长幅度最大,比对照组提高10%左右;联合发酵极显著提高了动物性蛋白原料的胃蛋白酶消化率(P<0.01),血粉提高了大约15%,羽毛粉、猪毛粉和蹄角粉则均在4%左右;联合发酵对动物性蛋白原料粗纤维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将一株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JZ-1以及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JZ-2混合后对鲜黄酒糟进行固态发酵.对发酵前后的黄酒糟进行蛋白营养成分、SDS-PAGE以及双向蛋白电泳分析,以探究发酵前后蛋白物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酒糟在发酵后有机物含量下降,粗蛋白以及多肽...  相似文献   

14.
利用废菌渣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废菌渣为主要原料,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两菌株进行混合固态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为废菌渣与麸皮的比例>培养时间>氮源>水料比;混茵固态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废茵渣80%:麸皮20%,硝酸铵2%.尿素1%,KH2PO4 2%,MgSO4·7H2O 1%,水料比为2.5:1,pH为4,接种量为20%,培养时间为120 h时,此时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由发酵前的9.61%提高到23.28%.  相似文献   

15.
瑞士乳杆菌是潜在的功能发酵乳发酵剂,为改善瑞士乳杆菌的发酵特性,使用嗜热链球菌配合瑞士乳杆菌用于发酵乳制备。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与瑞士乳杆菌混合发酵将凝乳时间缩短了3.5 h,黏度提高了1.8 倍,改善了乳清析出和质构;嗜热链球菌的使用有效减弱了发酵乳的后酸化,贮藏20 d发酵乳的pH值仍大于4.2。为研究这一现象的原因,测定发酵乳中的活菌数、乳糖消耗量、谷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混合发酵乳贮藏期间具有较低的谷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乳糖利用量较低,这是后酸化减弱的主要原因。与嗜  相似文献   

16.
持续动态瘤胃发酵系统是在体外模拟瘤胃内发酵环境,用于瘤胃微生物代谢以及评定日粮营养价值等方面研究的机械装置。该装置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的设备组成。目前较新的人工瘤胃模拟系统主要能实现发酵环境中各发酵参数的实时监控并对发酵产物如产气量等进行准确计量,但与实体瘤胃内环境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几种典型的持续动态瘤胃发酵系统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法。总之,持续动态瘤胃发酵系统的设计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但在食糜样品的采集方法等方面还需改进。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 mixed bacterial inoculant possessing ferulic acid esterase (FAE) activity on silage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erobic stability, and growth performance of growing feedlot steers. Whole-crop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forage (35% DM) was chopped and ensiled without a silage inoculant (UN) or with a mixed bacterial culture containing 1.0 × 10(11) cfu/g of Lactobacillus buchneri LN4017 that produces FAE, 2.0 × 10(10) cfu/g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7109, and 1.0 × 10(10) cfu/g of Lactobacillus casei LC3200 at a combined rate of 1.3 × 10(5) cfu/g of fresh forage (IN) in mini and Ag-Bag (Ag-Bag Int. Ltd., Warrenton, OR) silos. Silages from the mini silos were assessed for the effect of inoculation on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erobic stability, whereas silages from Ag-Bags were used to formulate 2 barley silage-based total mixed rations (UN and IN) that were fed to growing feedlot steers for 112 d. The IN silage exhibited a homolactic fermentation during the first 7 d of ensiling as reflected by an increased (P ≤ 0.02) lact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an accelerated rate (P < 0.01) of pH decline. Thereafter, fermentation of IN silage became more heterolactic, resulting in greater concentrations of acetic acid (P < 0.01) and pH (P < 0.01) but less (P < 0.01) lactic acid than UN silage. Inoculation did not affect DM losses (P = 0.52) from mini silos. The IN silage remained stable during 21 d, but temperature and yeasts counts in the UN silage increased after 5 d of aerobic exposure. Growing steers fed the IN silage diet had superior (P = 0.03)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those fed UN silage. Inoculation of whole-crop barley silage with a mixed culture of homolactic lactic acid-producing bacteria and FAE-producing L. buchneri at ensiling changed fermentation from a homolactic to a heterolactic form during ensiling and improved aerobic stability of the silage and efficiency of BW gain of growing feedlot steers.  相似文献   

18.
6株溶磷菌和4株固氮菌混合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6株溶磷菌和4株固氮菌混合培养,选择最适培养条件即温度,pH和盐分,为确定促生菌的最佳发酵条件和生态适应性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溶磷菌和固氮菌单独培养或混合培养最适温度在25-35℃,混合培养较单独培养生长良好;溶磷菌和固氮菌单独培养或混合培养最适pH为6.5~7.5,在pH7.5~8.5偏碱性环境下,混合培养生长...  相似文献   

19.
在底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研究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水平(20%、40%、60%和80%)对活体外瘤胃发酵24h后的发酵参数和发酵液中共轭亚油酸(CLA)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不同的NFC水平影响活体外瘤胃发酵和CLA的产生。随底物NFC水平的提高,瘤胃微生物的活体外发酵程度提高;同时发酵液中CLA的浓度随底物NFC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增加(L,P<0.0001)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